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沔阳花鼓草台戏探源

(2011-05-07 13:52:22)
标签:

沔阳花鼓戏

花鼓调

路子

渔鼓道情

草台

分类: 风土人情

    沔阳花鼓戏又称中路子花鼓,与麻城红安一带的东路子花鼓、黄陂孝感一带的西路子花鼓(后名楚剧)、襄阳枣阳一带的北路子花鼓、通城崇阳一带的南路子花鼓,合称为湖北五路子花鼓戏。沔阳花鼓草台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一)从“花歌”、锣鼓演唱到“花鼓子”沔阳地处荆楚,楚文化积淀丰厚,“南风”、“楚声”源远流长,历来“人文荟萃”。自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设沔阳郡一千四百八多年以来,沔阳一直是州(县、市)建制,素有“物华天宝”的“鱼米之乡”、“人文炳蔚”的“歌艺之乡”、“士习敦朴”的“礼仪之邦”之美称。沔阳人民能歌善舞,坡上有樵歌、水上有渔歌、田里有秧歌、筑堤有硪歌,民歌小调、渔鼓道情、锣鼓曲谱等丰富多彩。

     沔阳花鼓戏就是在这种历史渊源、文化传统、民族特点、民俗习惯影响下,以本地歌舞、曲艺、俗言俚语为基调,在文学形式、舞台艺术、地域方言、音乐唱腔诸方面经过艺术加工,逐步形成的具有沔阳地方特色的花鼓调戏曲。可以说,沔阳民间歌舞音乐是孕育沔阳花鼓戏的母体。花鼓调的形成及定名有其历史过程。

     据《沔阳州志》特大水灾纪实记载,清雍正二年(1724年),就有"穿街过市流浪苦,沿门乞生唱花鼓"的情形。乾隆年间,花鼓逐步演变成有人物装扮的表演形式和简单故事情节的演唱内容,艺人们沿门或划地为台演唱,被称之为"沿门花鼓"或"地花鼓" ,也有由一人背着木凳,挂上锣鼓边敲边唱的"架子花鼓"。这是沔阳花鼓的雏形。道光年间,艺人三、五组班,利用农闲,在方桌或肉案子拼凑的台上演唱,人们称为平台花鼓,'亦称"麦黄戏"或"犁尾戏'.

     后来出现了常年戏班,演出场地由平台转为四根竿的舞台,继而升为用六根竿搭起的"阳台"或台上扎彩的"辉台"演员由前期的三小〈小生、小旦、小丑)行当,发展到有须生、正旦、老生等行当,演唱时一唱众和,伴之以锣鼓。至此,沔阳花鼓已发展成为一个新剧种.
       花鼓戏的唱腔音乐,源于沔阳的民歌、小曲、渔鼓、道情,也吸收了汉刷、汉滩小曲和其他剧种的音调和曲牌,声腔有【高腔】、【圻水】、【打锣】、【四平】四大主腔和一百多种小调。群众喜爱的“高腔”、“悲腔”就是由流行于毛嘴、郑场一带的薅草歌、硪歌、薅草悲调、渔鼓调、歌腔皮影等民歌小调演变发展而成,声腔高亢质朴,道白用通顺河流域方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花鼓戏原有传统剧目176个,其中本子戏18个、折子戏158个。现有移植剧目75 个,其中大型剧目32个,中型剧目2个,小型剧目40个.
     从清道光年间起,沔阳相继形成了汪(汪春保〉、黄(黄二生)、史〈史旺)、贺〈贺霞林,住地今属监利县)四大花鼓流派,他们广收门徒,以各自独特的表演艺术相传,造就了不少知名艺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