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末端无人配送车EE构架(一)背景概述
| 分类: 电子电气工程应用 |
2020年眼见双十一,喜闻乐见的拆快递喜悦时刻,即将袭来。对比双十一背后的小人物们,行业红火,人却艰难。各地纷纷通过新招临时快递小哥鏖战双11。
近几年关注到物流行业技术进展实属迅速,而其中的细分环节——物流末端最后一公里,从目的地附近驿站到客户手里之间,机器代替人的大战正悄然打响。
物流末端无人配送车就是这场大战的主角,其目的就是赋能物流人工派送环节的吞吐能力。出场顺序从细微到广阔场景下依次:
从小区直达客户的家里,微型末端无人配送车(到达之前及时联系,取件收件安全扫码,刷脸支付,甚至可以安防巡逻,环境消杀);
针对景区、园区以及大型社区、校园场景下,小型无人配送车(无人零售移动平台、景区/机场/园区的无人摆渡车);
针对大片区工厂,实现仓库到厂区,厂区到其他厂区之间的物流配送,能同时实现货物的装载和卸载,以及运输全流程的无人化、自动化运转,实现物流数据,管理可视化。
暂且不论人工智能替代人力作业的悲观舆论,单看“人工智能+物流配送数字化平台+分布式计算运力”能够落地,在资本青睐下运营创收2-3年,这就是一款既能“仰望星空”,又正处于“脚踏实地”的物流生产力赋能的产品。
试想,随着电商进一步深入各个环节及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对懒人经济的不断依赖,对快递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快递量的增加,而人力送快递的能力是有限的,不会很快突破,燃鹅对比之下我们需要的快递员的数量会越来越多,这样总有一天快递员数量赶不上人们对快递数量增长的要求。人海战术?实际上治标治本的方法只能用物流科技的进步来提高快递小哥的劳动生产率,用机器和人配合的办法提高快递小哥每天能送件数量,这样才能满足大家对快递单量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另外,随着技术的进步,无人驾驶的车也好,无人驾驶技术相关的成本也好,都会不断地下降,而人力成本在快速增加。很快大家就会看到,一台能实现一个快递员一天配送量的无人驾驶车的成本会低于一个人力成本的工资。这一天也许就在国家大力加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建设的“十三五”。
让有温度的科技赋能每一种选择,有舍有得。但愿我们都能无愧于心,不负此生。
共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