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学教研活动过程记录

(2011-05-25 14:59:48)
标签:

杂谈

分类: 10-12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工作单位:  南雁镇中心小学 

项目名称

低段数学教研活动

项目负责人

林欢欢

活动时间

2010年10月28日

活动地点

各班教室

活动主题

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

主讲人

陈少女、林来金、林海娟

参加对象

全体数学教师

申请学时

 

 

 

活动内容及进程

 

 

                                                                 

陈少女老师执教《可能性》http://s11/bmiddle/778904f2ga4144862548a&690

林来金校长执教《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http://s12/bmiddle/778904f2ga4144c54487b&690

林海娟老师执教《分类》http://s8/bmiddle/778904f2ga41450983537&690

评课交流

 

 

活动反思与建议

 

 

本次教研活动三位教师紧紧围绕“有效的数学课堂”,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大胆创新。为我校的主题教研活动的教学设计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过程确认

                 科研处室负责人签字:王积松

    说明:活动一周内,校本培训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考勤表附后。

 

 

 

 

 

http://s13/bmiddle/778904f2g76ced34067cc&690

 

 

 

 

 

 

 

 

 

 

 

 

 

 

 

 

 

 

 

 

 

 

 

 

 

 

 

 

 

 

 

 

http://s7/bmiddle/778904f2ga4146a510fc6&690

http://s15/bmiddle/778904f2ga4146a8e385e&690

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设计

       南雁镇小     陈少女

教材分析:

  “概率”是“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课程标准将其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内容。由于概率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有一定的困难。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时,只要让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可以了,不必要求学生使用有关术语进行解释。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经历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具有一定的求实态度和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初步感受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古代欧洲的某国,一位奴隶冒犯了国王。国王大怒,决定将奴隶处死,奴隶被关进了死牢。按照该国当时的法律,死囚在临刑前还有一次选择生死的机会,那就是由大法官拿来一个盒子,盒子里有两张纸条,分别写着“生”和“死”。如果摸到“生”则生,如果摸到“死”就死。你们认为这个奴隶摸纸条会出现什么结果?

师:对,大家用了一个词:可能。就是可能摸到“生”,也可能摸到“死”,两种结果都有可能。

师:可是这个昏庸的国王一心要让这个奴隶死,于是派人偷偷地把盒中写有“生”的纸条拿掉,换成了“死”字,而大法官并不知道。这下,奴隶的命运会怎样呢?

师:看来大家都替他担心了,两张纸条上全都写着“死”,任意摸一张,必定是“死”字,看来这个奴隶一定死,不可能生了。

师:别急,听我往下讲。有个好心的知情人把这个情况悄悄地告诉了奴隶。这个奴隶想了一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临刑前,当大法官把盒子拿来要奴隶选择“生”“死”时,这个奴隶拿起盒中的一张纸条,看也不看,猛地吞进肚里,在场的人全惊呆了。同学们,你们猜一猜,他的命运又会怎样呢?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因为他吞了一张纸条,剩下的是“死”,吞下的当然就是“生”了,他不可能死了。

小结:故事里的奴隶经历了“可能生,也可能死”,到“一定死”,最后是“不可能死”的过程,是他用智慧赢得了生命。

引入课题:生活中的事情就像故事中的一样,有些我们不能肯定它的结果,有些就可以肯定它的结果,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操作活动,体验感悟

1.确定现象的体验。

师:我们先来玩一个摸棋子的游戏,好吗?

游戏准备: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两个盒子,分别是一号和二号。请同学们按要求放棋子,先请每个小组1号同学拿5个红棋子放到一号盒子里;再请每个小组2号同学拿2个绿棋子,3号同学拿2个黄棋子,4号同学拿2个红棋子,同时放到二号盒子内;老师再给每个小组的二号盒内放入2个蓝棋子。

提出问题:先想一想,从哪个盒子里一定能摸出红棋子?

师:大家都认为从一号盒子里一定能摸出红棋子,那想不想动手摸摸看?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请每组1号同学拿起一号盒子,摇一摇,闭上眼睛摸出一个棋子,记住自己摸出的棋子颜色后,把棋子放进去。接着2号同学也按同样的要求做,之后再传给3号同学,以此类推。

学生活动后让多个学生说说摸出棋子的颜色。

师:你们摸出的棋子都是红色的。如果再摸,会是什么颜色的呢?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呢?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因为一号盒子里全部都是红色的棋子,所以摸出的棋子一定是红色的。(板书:一定)

师: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绿色棋子呢?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说说。

小组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大家说得很好,一号盒子里只有红色的棋子,当然不可能摸出绿棋子了。(板书:不可能)

2.不确定现象的体验。

师:哪个盒子里能摸出绿色棋子呢?

师:大家都认为是二号盒子。我们还是动手摸一摸来验证一下吧。和刚才的要求一样,请每组1号同学拿起二号摇一摇,闭上眼睛摸出一个棋子,并且记住自己摸出的棋子是什么颜色,再把棋子放进去。依次传给2号、3号同学……

活动后进行交流:你们摸出绿色棋子了吗?先请一个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师:这组同学有的摸出绿色棋子,有的摸出的却是红色、黄色、蓝色的。那其他同学呢?

引发思考:从刚才摸棋子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有这么多的发现。大家都用了“可能”这个词(板书:可能)。从二号盒子里可能摸出绿色棋子,为什么说“可能“摸出绿色棋子呢?

小结:很好,从二号盒子里能摸出四种绿色的棋子,有四种情况。我们对摸出的棋子是什么颜色不确定,这时就要用哪个词来描述?

师:二号盒子里可能摸出绿棋子,还有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子呢?

3.感悟提升。

师: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一定”“不可能”“可能”吗?

三、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师:刚才有的同学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什么是“一定”“不可能”和“可能”。(课件出示课本第105页例2)例2是几种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现象,就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吧。

帮助审题:你们看明白了吗?第一幅图画的是什么符号?表示什么?

师:对,地球每天都在转动,是“一定”,用“√”表示。“不可能”用“×”表示,“可能”用“○”表示。下面就请同学们在课本第105页完成其他内容,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活动后全班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吗?老师专门就中国的出生入口做了一项调查,请大家看资料:

中国每年出生的人口是1100万左右。把这个数据具体到天数,中国每天出生的人口是2.08万,如果精确到秒,中国平均每4.15秒就有一个小公民出生。

师:哇!的确是非常惊人。同学们,4.15秒只是眨几下眼的工夫,我国就有1个新生儿出生。你们想想全世界每秒该有多少新生儿出生呀,每天就更多了。那么每天都有新生儿出生是“一定”的吗?

师:看来大家都能判断出哪些事件一定发生,哪些事件可能发生,哪些事件不可能发生。生活中像这样的事情很多,你能用“一定”“不可能”或“可能”说一说吗?

四、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涂一涂(课本练习二十四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设计涂色方案,学生涂完后在全班展示。

2.说一说

(1)师:新年快到了,我们班正筹备新年联欢会,会上每个小组要表演一个节目。节目类别有跳舞、唱歌、朗诵、相声、小品和其他等六类。各小组想准备哪种类型的节目呢?

师:看来想唱歌的小组比较多,可每种类型的节目都要有,怎么办呢?

师:那就听大家的意见,抽签决定吧。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抽签,还有一个要求,抽签前要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说一句话。

学生抽签,并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抽签的情况,教师适时引导、评价。

(2)师:如果还是六个签,要想昂每个组的同学都不可能到小品,怎么办?(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小品换成唱歌)要想让每组同学不可能抽到朗诵,又该怎么办?(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朗诵换成唱歌)

师:现在再让各组抽签,情况会怎样?

师:看来可能性也是有大小的,下节课我们会继续学习。

五、回顾反思,总结评价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有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南雁镇小:林来金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4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结合生活情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有余数除法算式和竖式的读写以及竖式每一步的意义。

能力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加深学生对“余数”的认识和理解。

2、能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余数的含义及除法竖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竖式中“商和除数的乘积”。

一、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把例1、例2的图片蕴含的内容相融合,只出示例1图:实验小学三(1)班的孩子准备开联欢会了。

1、你从图上能发现什么信息?

【搬15盆花布置教室。】

2、提出问题:由你来摆放这些花,你想用几盆花摆一组呢?

二、操作实践中认识余数,形成算式。

1、用你手中的圆片代替花盆,摆一摆。

2盆一组,可以摆7组,还剩1盆;

3盆一组,可以摆5组,刚好摆完;

4盆一组,可以摆3组,还剩3盆;

5盆一组,可以摆3组;

6盆一组,可以摆2组,还剩3盆;

……

2、学习“余数”。

问:为什么有的刚好摆完?有的还有剩余呢?

【剩下的不够摆一组。】

3、写算式:你能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你摆的结果吗?

4、分类并整理算式,规范除法算式的读写。

三、竖式教学,探究意义。

1、想一想,除法竖式怎么写?指几生说一说。

2、提取有余数除法算式,并出示其竖式,探究有余数除法竖式的意义。

以15÷2=7(组)……1(盆)为例。

(1)提问:你能指出除法竖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吗?

(2)仔细的看一看,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研究竖式中被除数下面的数的意义。

(4)再次观察算式中的每一个数,分掉的数和谁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

(5)如果没有圆片,你怎么试商?

3、探究整除的除法竖式的意义。

提取:15÷3=5(组)

(1)你能写出这个除法竖式吗?怎么写?

【经过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写出15÷5=3的除法竖式。】

(2)探究整除除法竖式的意义。

同桌互相说一说,竖式各部分表示什么?

(3)没有圆片,怎么想出商5?

【想口诀“三五十五”。】

4、小结。

四、实践运用。

1、基本练习:

 

【出示“做一做”中的题目,巩固所学的竖式书写,强化学生对除数竖式意义的理解。】

2、解决简单除法问题。

出示例2 

3、比一比:

要求写出两个除法算式,用竖式计算。(有余数和没有余数的各一个。)

4、提高:20÷(       )=(      

         20÷(        )=(        )......(       

【开放题的设计,全员参与中,做到了“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还很好的总结了本节课,学生在填写答案的过程中,很自然的要思考余数、除数之间的关系,为下节课学习“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

五、谈收获

 


 

 分类

                                                      南雁镇小     林海娟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材分析:

分类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分类能力既是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促进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行分类时,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本课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先让学生学会按一定标准分类,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标准分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摆放货物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能按照某一标准给物体进行分类。

2.通过把动物分组做游戏学会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小组长能组织组内成员合理分工并协作。

教学重点: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教具学具:课件,水果类、饮料类、文具类商品若干,各种形状学具若干,每组一张白纸,一个装有动物图片的信封。

(评析:本课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过程目标放在了重要位置,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领悟了数学知识--分类。通过实际操作,还目标于本身,强调了人的发展,并给目标于支点,强调了数学的活动教学。还设计了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这也正是新课改中教师们积极探讨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师:小朋友们,今天的课堂上,我为大家请来了一位小客人,想知道它是谁吗?瞧,它来了!

(课件出示)猴宝宝自我介绍(我是猴宝宝,在森林超市做经理,昨天超市又进货了,我知道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又能干又爱帮助人,所以就给每人发了一件物品,想请大家帮我整理好,小朋友们愿意吗?)

看看猴宝宝给我们发的物品,认识吗?

(评析:新课程改革强调了课堂的情境创设,这里设计的猴宝宝的出现,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猴宝宝参与学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后面猴宝宝的房间整理以及动物伙伴分类埋下了伏笔。)

二、按指定标准分类

师:猴宝宝要聘请四位小朋友分别担任生活用品类、水果类、文具类、图形类的柜台主管,哪几个小朋友愿意担任主管?

请四个小朋友到前面分别戴上生活用品、水果、文具、图形头饰,端着盘子。

请小朋友们把自己手中的物品放到相应的主管端的盘子里,主管注意把好关,别把不属于你柜台的物品收起来了哦!

(生活动)

请各柜台的主管把物品整理好并摆放好,看看哪个主管整理物品又快又整齐!

(生活动)

将整理好的物品放到展台上。

(评析:这里进一步加强了情景氛围的营造,也引导学生从被动性转向了主动性参与学习,化多个学生都参与分类,并独立思考,题材选择来源于生活中的水果、牙膏牙刷等日常用品,让学生在实例中,按同一标准分别装入盘中,注重了过程目标,可操作性强,间接上升到了数学知识。)

师:我们来一起参观各柜台,并请各主管给我们介绍你们是怎么整理的?

生活用品主管:"我是把所有的牙膏放在一起,所有的牙刷放在一起,洗发精和洗发精放在一起!"

水果柜主管:"我是把香蕉和香蕉放在一起,梨子和梨子放在一起,桃子和桃子放在一起,苹果和苹果放在一起!"

图形主管:"我是把三角形和三角形放在一起,长方形和长方形放在一起,正方形和正方形放在一起!"

文具柜主管:"我是把铅笔和铅笔放一起,橡皮擦和橡皮擦放在一起!"

师:"你们为什么要这样整理呢?"

生:"因为它们是相同的物品,比如:香皂和洗发精都是洗的!"

师:"同学们觉得他们整理得怎么样?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他们整理物品的方法?"

师引导小结:"像这样把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分类)这也是本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内容。

(评析:先让学生观察整理出的结果,然后让学生说各种物品放在一起的理由,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思考、归纳总结到像这样把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

二、应用

小朋友们帮猴宝宝整理好了货物,猴宝宝特别高兴,(课件出示笑脸和笑声)特地邀请大家到它家去玩,去不去?

(课件出示猴宝宝凌乱的家)猴宝宝的家漂亮吗?为什么?哪些物品放错了位置?你觉得应该放在哪里?我们一起来动手整理好吗?

(分步整理房间,学生说,老师操作鼠标,将物品拖到相应位置。)

第一步:把书本文具放在书柜里,

第二步:把玩具放在玩具柜里,

第三步:把衣物放在衣柜里,鞋子放在鞋架上。

现在猴宝宝的家不仅漂亮也整齐多了!

(评析:教师设计了按同一标准分类的应用练习,整理猴宝宝的杂乱房间依然选择了生活中的实例,其实猴宝宝的房间也是许多小朋友房间的代表,恰到好处地渗透了德育教育,讲究了教案设计的科学性、完整性。再次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四、按不同标准分类

猴宝宝也高兴得不得了,(课件出示夸大家,小朋友们真棒!我还有好多小伙伴,听说一年级的小朋友来了,想来和你们玩游戏,你们愿意吗?)

猴宝宝都有哪些小伙伴呢?(课件出示:动物图)

这么多的动物宝宝,你能用本节课学到的分类知识让它们分组做游戏吗?

师:好,下面我们组成学习小组,组长打开信封,组织小组成员先讨论怎样分,再把这些动物卡片分类粘贴在白纸上。现在一、三、五排向后转,小组学习开始!

(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师:哪个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的分类情况向大家介绍介绍?

生1:我们组是按腿的多少来分的,两条腿的动物分一起,四条腿的动物分一起!

师:你们真有数学头脑!

生2:我们组是把天上飞的分一起,地上跑的分一起,水里游的分一起!

生3:我觉得不能把猫和老鼠分一起,那样,老鼠就被猫吃了,做不了游戏了!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

生3:我们是把凶猛的动物分一起,不凶猛的动物分一起!

师:你们都很善良!

……

(评析:学生的思维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思维角度也不同,教师设计的这一环节--自己选择标准分类,是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应用。给猴宝宝的伙伴分组做游戏,学生觉得特别有趣,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强化了实际理解。同时选择小组合作互动式学习,给予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也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有意安排了老鼠与猫,老虎与鸡等一些自然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的对立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五、结束全课

这节课,小朋友们不仅学会了按一定要求分类,还会用自己的标准分类了,那我希望同学们从现在起,把自己的小口袋、小书包、小课桌、小房间收拾得干净整齐,物品摆放有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