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顶山·公冶长书院(安丘市庵上镇)

标签:
安丘市城顶山城顶山公冶长书院安丘市城顶山青云寺安丘市城顶山齐长城遗安丘市城顶山战役 |
分类: 古迹、景点、纪念地 |
【城顶山·公冶长书院】
春秋时,孔子的弟子和女婿公冶长曾在这里读书授学,后人思念先贤,在此建公冶长祠,后又在祠西建青云寺。

山顶风貌:



山顶新村:

公冶长祠,始建年代不详,历代曾多次重建和维修。据明万历《安丘县志·艺文考》载,成化十三年(1477年),知县陈文伟重建公冶长祠。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县令胡端又出资维修,立有《重修公冶子长祠堂记》石碑,迄今犹存。道光七年(1827年)重修事迹,见于道光九年(1829年)重修青云寺石碑。今书院山现存碑碣除上述两通外,还有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赐进士第文林郎安丘知县孙振基所立《先贤公冶子长读书处》碑及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青云寺主持僧人真斋所立《重修书院山青云寺记》碑。据碑文载,旧时“每岁春秋邑宰以少牢祭之,邑民亦不时具香楮(即纸)恭谒”。原祠毁于1943年。今祠为1988年重建。
公冶长(公元前519年—公元前470年),字子长,《孔子家语》称公冶长为“鲁人”,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称其为“齐人”。(在当地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说诸城出能人,公冶长就是其中之一。按这个说法,他当是齐国人。如今,诸城市马庄镇还有一个村叫公冶长村。该村距离书院20公里,村里还有公冶长的墓,村民大多姓公冶或公。从这个鲜明的例证看,公冶长就是齐国人。)他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高徒与佳婿。
公冶长为人敦厚,博通书礼,德才兼备,性情坚韧,平生勤俭,淡泊名利,重节尚义,颇有佳名。在《重修公冶长祠碑记》里,对他的品行极为推崇:“遗风骀荡,泽民惠世,千古不衰。”他与他的师父一样,极力提倡礼乐。但因见世道“礼崩乐坏”,他拒从仕宦,隐居林泉,潜心治学,授徒教化,终生治学不仕禄,为传播儒家思想、弘扬古代文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历代帝王对其多有褒封。唐朝时追封他为莒伯,北宋时他又被追封为高密侯,因此,后人也通常称他为高密侯。
相传通鸟语,并因此无辜获罪。孔子处于对诸侯开政的不满,又因对公冶长身陷囹圄而痛惜,便说:“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并将女儿许他为妻。公冶长婚后,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子犁,早亡,一个叫子耕。公冶长一生治学,鲁君多次请他为大夫,但他一概不应,而是继承孔子遗志,教学育人,成为著名文士。因德才兼备,深为孔子赏识。
世代相传公冶长能通鸟语,但又失信于鸟而遭鸟戏弄,自古以来在民间影响深远。据传有一天公冶长正在静心读书,但又饥肠辘辘,这时书房前忽有一乌鸦呱呱呱叫个不止,公冶长听懂曰:公冶长,公冶长,南山顶上一只羊,你吃肉,我吃肠。公冶长大喜过望,快步跑到南山顶上,果见一羊倒毙而死,公冶长将羊拖回,连肠煮而食之,那只提供信息的乌鸦连汤也没捞着喝。公冶长暗自得意能听懂鸟叫。时间不长,乌鸦又在门前叫曰:公冶长,公冶长,南山顶上一只羊,你吃肉,我吃肠。公冶长急忙赶了去,结果发现好多人围在那里,他怕死羊被人抢走,急忙说,那是我杀的,那是我杀的!原来是几个官差,正在围着一尸体苦于找不到凶手,见公冶长自投罗网,便将他捆了交差,后来公冶长几经辩白才得已逃脱干系。当地还有公冶长书院“鸟叫蛙不鸣”之说,书院西边清泉里的青蛙,呱呱地叫个不停,影响了公冶长读书,公冶长说:“叫什么,真烦人。”从此,这里的青蛙就不鸣叫了。
山门:
公冶祠:





青云寺门前,尚存两株高大繁茂的银杏树,高30米,粗5.5米,亭亭如盖,老而不衰。据说这两株树的树苗是孔子从曲阜来此看望他的女儿女婿时带来的,公冶长手植,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为中华第一雌雄银杏树,国家一级保护古树名木。两树东雄西雌,比肩而立,枝干相交,宛如夫妻,故称同心树。1980年代,在两树周围设置了铁栏杆,加强了保护。
青云寺西侧是神根祠,据说是重修青云寺时,从其原址下挖出一酷似男性生殖器的花岗岩器物,而修建该祠。“神根祠”三字为著名作家莫言所书。门里有道影壁,影壁上画着太极图案。转过影壁,就来到了神根祠前,祠内供奉着一块天然石头,简直就是放大了的正在勃起的男根,血脉膨胀的纹理清晰可见。石高182厘米,直径57厘米。据记载,神根祠以前就有,后来毁于战火。2003年在清理青云寺时,在寺的西侧发现了这块奇石,又在原址建庙,再次将神根供奉在里面。









银杏树:






同心锁:

古井:




放生池:

舍利塔:

神根祠、神根石:



城顶山山顶平坦开阔,上有齐长城遗址、捻军曾经驻扎过的瓮城遗址。
由于此阵未坡,千百年来,有很多上山的人被困在里面,要费很大的周折才能下山。城顶山也就成了人迹罕至的地方。民间有“无事不上城顶山,上山容易下山难”的说法。据上了年纪的人说:过去,城顶山周围的村庄里,每村都会有几个在大雾天上山迷了路的人。曾有一人因为有急事,傍晚时分从山顶穿行,走着走着便迷了路,只好蜷缩在一块巨石下过了半夜。山间那风声兽吼把他吓得魂飞魄散,当家人第二天一早找到他时,已是不省人事,从此再也不敢上山半步。
西端是齐长城西门遗址,据说已有2500多年。城顶山长城是齐长城复线,西接穆棱关,南经摘药山、卧牛城、光光山与南线会合。山顶齐长城的城门、垛口、炮台、掩体列列分明,城墙、饮马池、兵营、粮库等至今依稀可见。城门是后来修复的,城墙南北走向,遗址长度约为千米,筑城的石块像一块块巨大的鹅卵石堆砌而成,很是独特。继续往东走,远远的就看到一座遗址废墟,这就是瓮城,是古代主要防御设施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此瓮城是清代捻军一个兵营的防守前沿,瓮城东尚存囤粮遗址,南面的空旷地相传为捻军操练兵马的地方。这里曾是太平天国北上的一处根据地。洪秀全当年在天京分封诸王后北王韦昌辉曾驻守此山,指挥将士北上天津。
近年来,当地政府带领群众开山劈石,在城顶山布有“迷魂阵”的地方,修建了一条连接四个乡镇、四通八达的宽阔公路。现在是山上绿树成荫,山间梯田座座,枝繁果茂,山下青绿金黄。一到明媚春天,更是鸟语花香,蝶飞蜂舞,这里成了人们游览观光的大好去处,再也没听说过有人在山上迷路了。






瓮城遗址:



瞭望台:

观景亭:

养马场:

城顶山即是古代战场,也是近现代战场。唐朝安禄山造反在此安营扎寨,传说杨贵妃曾送饭至此。日本前首相田中就在此打过仗,他访华时曾提出要到这里看看。这里曾是抗日战争中著名的“城顶山战役”的主战场。1943年2月,国民党鲁苏战区总部、第五一军第一一三师师部及所属第三三九旅第六七七、第六七八团,驻在城顶山一带。2月20日凌晨,日军及伪军吴化文部2.5完余人,向大举进攻,将其包围在城顶山上。激战中,战区政治部中将主任周复、第一一三师少将参谋长张植桴、第六七八团团长刘斌等460余人阵亡;第一一三师师长韩子乾、挺近第二纵队司令厉文礼等大批人员被俘,军长于学忠死里逃生。据说五一军被日军击败之后,于学忠被困在钓鱼台村。他问警卫人员这是什么地方,警卫人员机警地回答:“这是跳鱼台。”于、鱼谐音,于学忠听后有了信心,设法脱险。他被当地一个叫“毛猴”的农民背着离开了这里。建国后,于学忠当了水利部副部长,他定期向“毛猴”寄钱,去世后他的孩子们仍继续供养着“毛猴”,这在当地传为佳话。

城顶山东麓有个圆顶山峰,较城顶山稍高一点儿,人称大顶子。其上原有赵大监生塚。据说他生前看好了这个地方,说它藏风聚气,要在哪里给他自己开一个生圹,日后葬了可使子孙发迹。事就这样办了。到了出殡那天,不料风雨交加,路高难行,不知费了多大力气,才把棺木弄到山顶,勉强葬了。如今塚已不存,据说是前些年被人迁走了。


山下盛产大樱桃,大棚内的四月份就成熟了,户外的要晚一个月左右:


公冶长书院处群山环抱之中,树稳风不鸣,泉安流不响,祠、寺点缀其间,自古为游览胜地。明成化年间安丘知县陈文伟曾作《总咏安丘八景》七律诗,赞其“青云作院拟蓬莱”。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书院山青云寺庙会,迄今犹然。附近乡民云集于此,观赏风光,思念先贤。近年以来,当地政府投资新修了两条盘山路,开发修建了登山石阶、牌坊、凉亭、乐园、跑马场等三十余处景点,又增添了物资交流和文艺演出活动,庙会上百货陈列,买卖兴旺,载歌载舞,盛况空前。
参考资料:
《公冶长书院风景区》,安丘市人民政府网站“中国安丘网”;
公冶长通鸟语的故事
马维堂、张立德
公冶长,字子长,鲁国人。一天,他从卫国返回鲁国,走到两国交界处,听见雀鸟相呼唤:“往清溪,食死人肉。”又走了不多时,见以为老妇人在路旁哭泣。公冶长问她为什么哭,老妇人说:“儿前日出行,于今不返,当是已死,不知所在。”公冶长告诉她:“向闻鸟相呼,往清溪食肉,恐是妪儿也。”老妇跑去一看,果然是儿子的尸体,就告诉了村长。村长问她:“从何得知之?”老妇人说:“见子长,道如此。”村长说:“子长不杀人,何缘知之?”遂告官。官问公冶长:“何以杀人?”公冶长说:“解鸟语,不杀人。”官说:“当试之,若必解鸟语,便相放也;若不解,当令偿死。”
公冶长做了60天监牢,终有一天,有一群雀鸟沿着监狱的栅栏墙叽叽喳喳地鸣叫。公冶长听后含笑不语。看守报官说:“子长笑雀语,是似解鸟语。”法官就叫他去问公冶长:“雀何所道而笑之?”公冶长说:“雀鸣啧啧{口雀}{口雀},白莲水边有车。翻覆黍栗,牡牛折角。收敛不尽,相呼往啄。”法官听了虽不信,但经派人查看,果然如此。后又叫他说出燕子等鸣叫的意思,经屡次实验都能应验,于是将公冶长释放回家。
公冶长很贫穷,闲居在家,无以糊口。一天,有雀鸟飞到他的屋上鸣叫。公冶长凝神细听,原来鸟叫的是:“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个虎驮羊。尔食肉,我食肠,当亟取之勿彷徨。”公冶长听后立即到南山去,把死羊取回家煮着吃了。丢了羊的人跟踪寻觅到公冶长家,见他家里有羊角,便认定公冶长偷了他的羊,诉讼于鲁国国君。鲁国君主把公冶长叫去,追究原委。公冶长如实诉说,可是鲁国君主不相信懂鸟语的说法,便将他逮捕,关押在监狱内。
孔子素来就知道公冶长的为人,绝对不会去偷盗,遂去拜见鲁国君主,为他辩解,但也没能把公冶长解救出来。孔子认为公冶长是蒙冤入狱的,曾在众弟子面前叹息,说他“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没过多久,公冶长在狱中又发现雀鸟在屋上飞鸣:“公冶长,公冶长,齐人出师侵我疆。沂水上,峄山旁,当亟御之勿彷徨。”公冶长听了把鸟语的意思通过看守报告给鲁国君主,鲁国君主仍不相信。为了以防万一,姑且按照他的话派人去侦察一下。不料齐国的军队果然开到鲁国边境去了。于是急忙发兵应战,因为出敌于不意,打了个大胜仗。事后,鲁国君主下令释放公冶长,赐以丰厚物品,并授予大夫的爵位。公冶长坚辞不受,因为他认为由于懂鸟语而得到俸禄是可耻的事。
注:以上两则故事,前者见《皇侃论语义疏引论疏》;后者见《绎史九十五引留青日札》。两者均转引自《孔子集语·论人》。
重修公冶长书院碑
一为明万历三十五年春“赐进士第文林郎知安丘县事潼关孙振基”立,正面刻“先贤公冶子长读书处”,背面无字。
公冶长书院《重修庙碑记》
此碑立于书院山古银杏树东侧,青石质,通高约5尺,宽约2尺,与《重修书院山青云寺记》碑比肩而立,相映成趣,为书院山增添了几分庄严气氛。该碑由青云寺住持僧人学管和徒弟真斋所立,廪膳生李维翰为碑撰文,庠生刘登辅书丹,石工崔秀川镌,主要是记述青云寺重修的经过:道光七年,知名人士辛天池、李郑铎等人游公冶长祠,看到房舍破败,慨其荒凉,便筹资募工,把公冶长祠修复一新。此事引起了与公冶祠百步之近的青云寺主持学管和尚的关注,他不顾七十高龄和足疾,与徒弟真斋通过化缘集资,又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重修了青云寺。为记述此件善事,表扬众多善人,于道光九年立了此碑。
《重修庙碑记》
人无穷达,以智而显,境无狭广,以幽而奇。渠邑素多名区,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青云寺其最也。乱山环抱,风景殊绝。四方文人多游于此,称述綦备矣。去寺东百余步为公冶长祠。其与青云寺创建之先后不复辨,历年既久,俱将就倾。丁亥之春辛君天池与李君郑铎等游公冶子祠,慨其荒凉,毅然以修复为己任,乃纠邑之绅士,敛财鸠工,不辞劳费,丹楹刻桶,中外修整,诚崇正道之盛举也。至于青云寺之倾颓,殊未暇致意焉。僧人有学管者,年逾七十,且足病不能行,竟慨然任其事,募化不足,佐以私财,高闬闳,厚垣墙,山门阶戺,增其旧制,焕然一新,与公冶祠东西相辉映焉。其自重其教有如是者,非智士而隐于浮屠,能若是与?嗟乎!浮屠之兴,已数千年,流传几遍海内。说者谓东方之人主仁,故圣教著;西方之人主智,故佛教兴。二者自不相妨也。其然乎?其不然乎?是工也成,俾后之游于斯者,坐山门,对南峰,下下高高,宛然在目;把酒临风,其喜洋洋,当益叹斯境之幽且奇;而僧人之藏其智于深山穷谷中,为不可没也。余因推其事而记之。
重修书院山青云寺记碑
(以上碑文据1992年《安丘县志·附录·碑文墓志精选》)
总咏安丘八景
陈文伟
(明成化年间安丘知县)
汶水澄清绝点埃,牟山拥翠夕阳开。
印台月色依依见,牛沐钟声隐隐来。
碧沼有龙通渤海,青云作院拟蓬莱。
灵泉细吐珍珠颗,古墓山川取次载。
陈文伟诗
古人曾见读书台,翠色晴分绝点埃。
山为有情三面立,花因无主四时开。
溪边钵响闻僧语,竹里莺飞见客来。
不尽好怀期勒石,题诗还欲扫苍苔。
何淮诗
(安丘知县)
先贤昔日读书处,明月为灯山作台。
事著穹碑传不朽,油沾古台竞相猜。
野花无主开还谢,山鸟多情去复来。
堪叹人亡灯尚在,清光夜夜烛三台。
黄祯诗
(安丘人,明嘉靖癸未进士)
嶢阁盘盘紫凤骞,乙灯孤嶂削青莲。
风生谷口千林暝,天入羊肠一径悬。
山有杏坛分树色,海通洙泗近沂泉。
门墙当日多兄弟,唯有南容属内贤。
刘希孟诗
(安泰里人。明隆庆五年进士,授安邑知县。)
高台入青云,公冶读书处。
岩谷为生姿,文章应有助。
怀人思正深,抚景谁能去。
山鸟亦多情,飞来作数语。
刘正宗诗
(安丘人,明末清初大臣,世称“刘阁老”,崇祯元年进士)
公冶读书台,吾邑有遗址。
夏木盆幽深,嵽嵲辟户{户巳}
俎豆三千年,文教涤荆杞。
迩日息咿唔,烽燧罔峦起。
炊烟百里稀,书屋晚照紫。
盛事际休明,当自农功始。
张公制诗
(安丘人,光绪二十八年中举人,1906年出任安丘县劝学所首任总董事。建国后曾任青岛市副市长)
名贤寂寞寺无僧,野鸟自呼山不应。
惟有祠前银杏树,年年长对读书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