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峪·法庆寺·古槐(沂水县道托镇)

标签:
蔡峪村法庆寺遗址蔡峪村国槐沂水县道托镇 |
分类: 古迹、景点、纪念地 |
【蔡峪·法庆寺·古槐】
关于村名的来历,陈谦逸、殷运峰在《沂水慈湖文化考析》(见2014年9月17日《临沂日报》)一文中说,蔡峪全村没有一户蔡姓村民,据传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与忠于后周的大将韩通在沂水县马站镇驻地以北的穆陵关激战时,此峪多为菜园,故名菜峪,后演绎为蔡峪,现在,附近村民仍有在沿路两侧种菜的习惯。
传说归传说,但村子得名不可能是清乾隆时期。据《沂水县地名志》记载,该村始建于元代,村处峪中,蔡姓初建,故名蔡峪。
蔡峪村北,有法庆寺遗址。法庆寺何时兴建无记,曾有明崇祯年间重修碑,寺及碑毁于民国后期。法庆寺曾是附近农村唱戏的主要场所。旧社会沂水县农村唱戏,不是以乡或社为单位,而是以庙为主,寺庙周围村庄凑钱在有庙的村唱戏。张之栋在《解放前沂水县的戏剧》(载《沂水文史资料》第10辑)一文中记述了当时的盛况:法庆寺年年夏季都要演戏酬神。由伏山社的大梨行、全美官庄、蔡峪、前王家庄、后王家庄、胡家庄,长安社的长安庄、三山官庄,余粮社的韩家曲等近十个村凑钱演戏。每年夏历四月初八日,这些村的首事人(多为士绅)集合到法庆寺内商议,由和尚念经,用黄纸写成文疏焚烧,并烧香烧纸,磕头跪拜,祈求神灵保佑人口平安、五谷丰登,叫做“升表”。到六月雨季到来,即搭台唱戏酬神。若钱多,也搭像万人坑那样的戏台;若钱少,即搭个没有牌坊脸子起脊瓦陇的台子,俗称“千箔棚”,也是连踩台共唱三天半戏。这时有些饭馆日用杂货摊也随戏班移动搭棚做生意。如今法庆寺原址建起民房,石碑在修路时被垫在了寺东侧的路下。
寺西的村中路侧原有两株古槐,东西相距几百米,县志中未见记载。一株已于几年前枯死,残留树桩;另一株树干中空倾斜,大半枯死,无保护措施。
古寺、古槐、古传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韵味浓厚的古村庄……






▼西边已枯死的古槐残根:



▼法庆寺遗址:
民房西侧石墙底部为法庆寺西墙址:
石碑被垫在了路下:
▼村内大小路口众多,几乎每个路口都有样式不一的石敢当:
▼新旧民居:
▼文化广场、村委会:
▼村南的宋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