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境古城邑——东安故城遗址(沂源县东里镇)

标签:
沂境古城邑东安故城遗址东安郡、东安县365沂源县东里镇东安村 |
分类: 考古遗址 |
【沂境古城邑——东安故城遗址】
东安故城遗址属周至秦汉时期古遗址。东安村后的山前平原台地叫老城顶,是古城东安郡治所。经勘查,郡城东到护城河、西到断魂桥,北至城顶,南至现东安村前,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约500米,面积约0.4平方公里。城墙遗迹多已破坏,现仅存的古城顶有夯土城墙遗迹暴露。现遗址地面及断面散落和暴露大量不同时期的器物和陶片,文化层厚约1.5—3米左右,以汉代遗存为主,并有龙山文化、商代文化遗存。出土器物有龙山文化陶器、商代铜铙、弓形器及汉画像石、铁三足盆、砖、瓦当等器物,延续时间较长。普查人员普查时发现有龙山、商周、东周城墙遗迹,可知东安故城的历史源远流长近4500年左右。
《续山东考古录·卷廿一》沂水县条载:“后汉末(……或建安初立也)于盖县地置东安郡。魏因之。”又据《中国历史地理图集·第四册》载:“南北朝时期,此城是北朝后赵(襄国)东安郡治所。郡府故址即今东安村。至前燕、前秦、后燕、南燕为东安郡治所未变,至北朝北魏时,东安郡废,置盖县。至东魏时,又恢复东安郡建制。至隋,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置东安县。”
汉东安故城始建于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年),为东安县治所,东汉末年改为东安郡治,隶徐州,遗址在今沂源县东里镇东北2.5公里东安村。东安村在东汉时是东安郡治所附近的大村镇,为历代军事、政治、交通重镇。晋元康元年(公元291年)移治东莞郡城,遗址即今沂水县沂水镇沂水城。西晋元康七年(297年)析东莞郡复置东安郡,移治盖县(今沂源县东南),辖境相当近山东省沂源、新泰、新汶等市县地。北齐又移治东莞县(今沂水县东北的高桥镇徐家荣仁村),隋开皇初省。隋开皇四年(584年)废东安郡为东安县,为莒州治,遗址仍为今沂水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东安县为沂水县。另于盖县故城(今山东沂源县东南的中庄乡盖冶村)置东安县,属琅琊郡。隋大业十年(614年)(一说唐武德初)省东安县入沂水县。
从东汉建安初年起,设东安郡,至唐朝建立废东安县止,先后在此设郡、县治所达四百余年。盖奄通假,所以故城极有可能是商代晚期东方所封奄国故城的地望所在。
东安故城面积约40万平方米。东部有护城河,北、中部地面暴露有殿宇和城墙残迹,未经发掘,城区布局和建筑分布不详。在北部老城顶位置的地面,散布大量的花纹砖、瓦及带有“万岁”、“长乐未央”等字样的半瓦当。采集遗物有石斧、刀,陶盆、壶,铜镜、剑、簇及铁印等。
故城遗址北部是大片古代墓地,已发现的有春秋、战国及汉代墓群,尤以东周墓地最为多见。长150米、宽70米的土丘上。地面散布各种花纹的墓砖,多处有古墓暴露,出土大量的陶器、铜器及汉画像石等。已发掘、清理1座商代墓葬,出土铜铙、弓形器、车具、戈、簇等30多件。1984年7月,村北的东安古城址下发现一座商代墓葬,出土铜器30余件,计有铜编铙、戈、削、镞、弓形器等。铜编铙大小相次,音质清亮,音准精确,清脆悦耳,反映了3000多年前的高超的音乐水平和青铜制造水平。
东安故城遗址1997年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7日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6月5日
主要参考资料及有关书目:
《晨报淄博》2009年12月31日讯;
其他资料。
东安故城遗址(老城顶):
遗址内随处可见的墓砖:
遗址内散布着大量陶片:
周代墓葬内出土的弓形器:
遗址北侧的甘河子:
遗址以西为葡萄园:
遗址东的红水河,由北南流注入沂河:
遗址南的历史文化名村——东安村:
重建东安郡城隍庙碑记
相传东安郡城隍庙建庙历史悠久,东安村早在东汉、晋曾建东安郡,隋设东安县。《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一“沂水县”条文载,后汉末于东莞县地置东莞郡,于盖县地置东安郡,隋朝开皇四年即公元584年,东安郡改为东安县,属莒州,至今村北古城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县文物普查资料及出土的陶器残片、古石器,属商代村落遗址。
城隍庙近在清末复修过,原碑为证。1989年春月城隍庙重修。
2001年秋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