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逄陵春秋故城与土鼓县城遗址(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

(2013-06-02 19:59:03)
标签:

逄陵春秋故城

土鼓县城遗址

逢国、逄国

365

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

分类: 考古遗址

逄陵春秋故城与土鼓县城遗址】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位于周村城区西南约19公里处,素有淄博西大门之称,是山东最早的建制镇之一。王村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山东历史文化名镇。境内现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蒲松龄书馆和万家古建筑。另存有逄陵古城遗址、土鼓故城遗址和武亚元古建筑群。

殷商时期,王村镇即为姜姓诸侯国逄国所在地,春秋至南北朝期间为逄陵邑(县)治所,为齐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逄陵春秋故城遗址与西汉时期的土鼓县城遗址均坐落于境内土鼓城。

关于陵故城,淄博市志·文物名胜》(淄博市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书局,1995年版)记载:“逢陵故城,在周村区王村镇东南。传为战国时齐邑。”“宋《太平寰宇记》载:‘逢陵故城在(淄川)县西北四十里。《左传》云:齐大夫逢丑父与君易位,为晋师所获。晋人舍之,齐襄公获免。俗传此即丑父之城。’故城遗址未经钻探,形制与地层不详。”《读史方舆纪要》:“逢陵城,在(淄川)县西南四十里。刘宋置县,属济南郡。后魏因之。北齐省。”济南市志(第一册)》(中华书局,1997年12月元熙二年(420年)刘裕代晋,建国号宋,济南郡仍属青州,辖6县”,逢陵第五。“北魏太和七年(483年),济南复为郡,治历城,时济南郡辖6县”,逢陵第五。

    土鼓城是西汉逢陵故城址上设置的土鼓县城属济南郡,县治在今周村城区西南21 公里,因当地盛产土鼓藤而得名。《读史方舆纪要》:“土鼓城,(淄川)县西五十里,汉置土鼓县,属济南郡。后汉因之。晋省。刘宋复置,仍属济南郡。后魏因之。西汉元始年间(公元1-5年),济南郡辖14县。《汉书》“济南郡……县十四”,土鼓第五东汉初复置济南国。建武十五年(39年),光武帝刘秀封其子刘康为济南公。济南国辖10县。《后汉书》“济南国故齐,……十城”,土鼓第六。三国魏正始七年(246年)“曹楷徙封济南”,复置济南国,辖12县土鼓第七。元熙二年(420年)刘裕代晋,建国号宋,济南郡仍属青州,辖6县土鼓第四。北魏太和七年(483年),济南复为郡,治历城,时济南郡辖6县,土鼓第三南北朝高齐并土鼓县入卫国县,随改卫国县曰亭山县,唐省亭山县入章丘县。

鼓县废后,在故城周围相继建立了五个村庄,以居民姓氏别之,分别为张古、杨古、栾古、曹古、沈古,乡人统称为古城,或称“一溜五古城”,实则应是五鼓城,系由古土鼓县城遗址衍变而成五村落。清乾隆《淄川县志》有“沈家古城、杨家古城、曹家古城、张家古城、栾家崖”的记载,后栾家崖称栾古城。现在沈古城村西尚存侧门故址,石基石墙,木架青瓦。栾古城位于王村东南2公里。沈古城位于王村东南2.5公里。杨古城位于王村东南3公里,东临塔山,西靠铁路、公路。

关于逢国,逄振镐著《山东古国与姓氏》一书认为“逢即逄”,他说:“甲骨文、金文,逢作。先秦文献,大概秦汉以后逢或作。逢国,《路史·国名纪一》载,逄,伯爵,炎帝后姜姓国,伯陵之后,商诸侯,封于齐地。陈槃著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逄,“《国语·周语下》作;《路史·国名纪》甲、戊,又《后纪》四《炎帝戯》篇并同,亦音庞。《孟子·离娄下》逢蒙学射于弈,《音义》作。阮氏《校勘记》曰:案逢字从夆。……逢蒙,古书作蠭蒙,则其字不当从夆可知矣。古器有《夆叔匜》,铭文寿字作法为山东诸国特殊作法。杨树达因谓夆亦东土所制器。案山东有逢国,逢山。齐有大夫逢丑父,盖逢国后裔之仕齐者。疑此逢叔亦逢国之后仕于东国者。若然,则逢古文作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逄’本作‘逢’。”

陈槃著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有如下考证:徐氏《通鉴》曰:“按《穆传》曰:天子至于鈃山之隧,东升于三道之隥。命毛班、逢固先至于周。即此毛公班、逢公固也。……逢公,逢伯陵后。昭二十年《传》,有逢伯陵。杜注:逢伯,殷诸侯,姜姓。又按青州广固有逢城。”雷氏《义证》曰:“逢公姜姓。夏有逢门子,商有逢伯陵,即王季母太姜之国。《路史》谓在开封逢池,所谓逢忌之薮也。今《青州府志》为广固有逢城。据《左传》云:有逢伯陵因之。是商末迁于青,旋为蒲姑氏所据。周之逢国由太姜,当在逢池也。”如二氏说,是逢伯之后,至穆王时尚存。唯青州广固之逢城者,徐氏谓是逢伯初国;而雷氏则似谓本国于今河南开封县之逢泽,商末始迁于青州广固,旋为蒲姑氏所据。复次所谓逢泽者,……是则逢泽之“逢”,或以为形容词,或则以为动词;而其地则或曰在汉开封县东北,或曰今开封县南,或曰东南,或则曰在今睢阳县南。纷纭无定。今案形容、动词之说,盖并不然。开封东北与南并有逢泽,睢阳南亦有之,岂逢氏之居今河南,亦尝迁徙故耶?果尔则其初居在开封境?抑在睢阳之南?未可知也

    马世之著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一书中又有如下论述:逢,夏商姜姓国。早在唐虞之世,逢人就在今河南省开封市附近建立起方国。《路史·国名纪一》云:“逢(逄),伯爵,伯陵之国,黄帝所封。夏有逢蒙,《穆天子传》逢公其后也。地今开封逢池,一曰逢泽。”注曰:“县东北十四里,《九域志》逢陂忌泽。《汲冢纪年》梁惠王发逢忌之薮以赐民者,字当音庞。秦孝公使公子少官会诸侯于逄泽。天宝初载,更名福源。”商代甲骨卜辞中,就提到逢地。史籍对于逢地,多有记载。《左传·哀公十四年》载:“逢泽有介麋焉。”杜预注:“《地理志》言逄泽在荥阳开封县东北。”逢泽又作逢池、逢薮、逢陂。《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开封县下:“逢池在[县]东北,或曰宋之逢泽也。”颜师古注引臣瓒曰:“《汲冢古文》:‘梁惠王发逢忌之薮以赐民’,今浚仪有逢陂忌泽是也。”“‘发’应作‘废’。”王先谦补注:“逢泽先属宋,战国入魏。《秦策》云,魏伐邯郸,因退为逢泽之遇也。《秦纪》亦云,率师会诸侯逢泽。汉世改称逢池。”……由此可见,逢国地域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至尉氏县一带。商代晚期,逢人举族东徙,先后迁至今山东临淄及蓬莱。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云:逢之与莱,合居已久,以合居之故,可总名其族曰蓬莱,又可称其地曰逢莱。逢莱即蓬莱,族迁名随,到处皆然。可能是逢人迁入莱夷之地,后来融合为蓬莱之族,其旧居在今蓬莱县境。

    今青州王坟镇有逄山在县治西二十二里,一名石膏山凡西北境诸山皆以此山统之。嘉靖光绪临朐县志》及民国临朐续志》等地方志书所记载,逄山之名源于逄伯陵。按《齐乘》云《路史》记载:“逄伯陵,姜姓,炎帝后,太姜所出,始封于逄,在开封逄泽,后改封于齐,犹称逄公,山因名焉崔恒升《甲金文地名考释》见《古文字研究22》,安徽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中华书局2000年版)一文说:“逢在今山东青州市西北,山名。据《水经·巨洋水注》:洋水又东南,历逢山下,石膏山。又据《清一统志》云:是山跨临朐、益都二县界,在临朐者名山,在益都者名石膏山,实一山耳。又传逄山之巅逄伯陵塚有石槨(一说石鼓)。《从征记》曰:齐地乱,则石鼓声闻数十里,今不存。”山顶有逄山祠,山北有逄山庙,山西子房洞、禅房洞、朝阳洞东谷阴德洞。山下逄山寺,即仰天寺之下院宋嘉佑时建传说逄伯陵在任政期间公正廉明,注重发展农桑,深受百姓拥戴,后因招降造反的外甥杨王未成功,便跳崖以死报君,这一忠君爱民之举感动上苍,在石壁之上留下逄公影像并封其为山神,并建庙祭祀。人们葬逄公于逄山之巅,相传有石棺、石人、石鼓、石门。据说石鼓鸣主凶,康熙年间鸣如牛吼,四年大旱,石门内藏有金银珠宝,若要打开石门,必须是同父同母所生亲兄弟10个方能为之,但至今未有开启者。这些神话传说充满了神秘色彩。如今开发为青州神秘山寨(逄山)景区。

综合以上所述,可知早在唐虞之世,逢人就在今河南省开封市附近建立起方国大约在商末迁于临淄一带不久这一地域被蒲姑氏所据,逢人又东迁于蓬莱一带。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东南逢陵故城,青州王坟镇逄山,可能都是逢人东迁过程中所留的遗迹。


2013年6月1日

 

主要参考书目:

淄博市志·文物名胜淄博市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书局,1995年版

济南市志(第一册)》,中华书局,1997年12月

汉书》,[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99年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中华书局,1999年

《山东古国与姓氏》,逄振镐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马世之著,大象出版社,1998年11月

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三订本)》,陈槃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不见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稿》,陈槃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逄陵春秋故城与土鼓县城遗址(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
逄陵春秋故城与土鼓县城遗址(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
逄陵春秋故城与土鼓县城遗址(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
逄陵春秋故城与土鼓县城遗址(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
逄陵春秋故城与土鼓县城遗址(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