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仙湖公园、般阳故城遗址(淄博市淄川城区)

标签:
般阳故城遗址留仙湖公园甾川淄博市淄川区城区旅游 |
分类: 古迹、景点、纪念地 |
【留仙湖公园】
【般阳故城遗址】
般阳故城遗址位于淄川城区留仙湖公园内。
淄川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文明积淀。淄川之名,源于境内淄河而得。淄河发源于鲁山北麓。据《括地志》记载:“俗传云,禹理水功毕,土石黑,数里之中波若漆,故谓之淄水也。”
据考古调查研究,早在先秦时代,淄川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足证原始社会时是东夷部落活动的主要区域,春秋战国时期是东方大国齐国的故土,也是齐文化的发祥地中心区域之一。春秋战国时期,楚人鬼谷子曾一度游学至齐,在梓潼山后洞(鬼谷洞)讲学授徒,培养造就了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杰出军事家、纵横家、外交家。他们就是在梓潼山受到鬼谷子真传而名扬天下。淄川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享有“中国陶瓷发祥地”之称。南北朝时期,寨里窑就生产出釉色晶莹滋润、造型优美、装饰典雅的青瓷莲花尊,表明当时陶瓷业已具相当高的水平。
现在淄博市的主要城镇,除临淄外,以淄川设县为最早。淄川之地,夏为青州之域,殷隶常州,周隶青州齐国,秦隶齐郡。据史料记载:“淄川之地,为国、为路、为州、为县不一而已。”汉文帝时,曾置菑川国,系三十二郡国之一。《汉书》谓:“菑川国,……县三:剧、东安平、楼乡。”以上三县,“洎后汉时三县入北海国。今考其地,皆在青州东北境中,与般阳无涉。”(王士祯《淄乘征序》)西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置般阳县,因位于般水之阳而名。《太平寰宇记》云:“淄川县,本汉般阳县,属济南郡。后汉属齐国。”《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一:“应劭曰:县在般水之阳,因名。般,亦作盘。”王士祯《淄乘征序》:“今淄川,古般阳县,以在般水之阳,故名。”“按班书《地理志》,济南郡有县十四,般阳第八。《后汉书·郡国志》齐国六城,般阳第六。”般水就是现在的蟠阳河。南朝宋文帝元嘉五年(428年)般阳县改为贝丘县,仍置东清河郡。泰始二年(466年),青州刺史沈文秀举兵应晋安王子勋,清河、广川二郡太守王玄邈据盘阳应建康。三年(467年),冀州刺史崔道固遣其属房灵宝戍磐阳,别将房法寿袭据之,降于魏。磐与盘通也。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贝丘县改为淄川县。此淄川名县之始,此后历代沿用未变。
汉初置般阳县时,建有土城。般阳故城城垣,旧志记载:淄川土城,周围七里三十步,城高两丈,池深八尺,阔一丈五尺,四门皆砌以砖,各设更楼。四门之外各建一古桥。明弘治十四年(1510年)重修,将城规制如龟,故曰龟城。嘉靖十四年(1535年)重修,加砖垛。万历七年(1579年)重加拓治,建瓮城,设重门。四门之上均建城楼,城墙四隅各设一角楼。崇祯九年(1636年)将土城改建石城,城高三丈二尺,基广六尺,女墙高至一丈六尺,周围八里,外壕深一丈五尺,阔一丈,城下筑岸两丈有余,堑石护之。崇祯十一年(1638年)建空心楼八座,城四面设炮眼24个,城门上备有防守大炮100位。城墙垛口上配有护城毡,遮箭帘,四门外护城河围城而流。顺治四年(1647年)谢冦陷城。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地震,城楼崩。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遭大雨崩损城墙三十余丈。后来庀工重修,焕然如故。
原故城内矗立着十几座坊表,大都建于明代,县衙规模宏大,还有城隍庙、文庙(般阳书院)、魁星楼等古建筑,特别是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的四牌楼古朴典雅,享誉海内外,可惜这些古老的建筑在历史的尘埃中被泯灭。1950年以后,根据建设需要,分段陆续拆除旧城墙,至1985年全部拆完。拆除后的旧址,在西面城墙北端,辟建有淄川公园及孝妇河东侧岸堤;南端建成炼铁厂。北面城墙拆除后,修建淄城三路。东面城墙北端拆除后,先有驻地部队营建营房,1977年营房改建为淄川第一中学;南端修建有淄川拖拉机厂和淄川电器厂。南面城墙拆除后,西段建汽车制造厂,中段由房管部门营建公房,东段建拖拉机电器厂。
般阳故城始建于西汉初期,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现存于留仙湖东侧的一段汉代土筑城墙,高约6米、宽约4米、长约30米,保存完好,人工捣凿的痕迹清晰可辨。1997年6月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
《淄川考古——北沉马遗址发掘报告暨淄川考古研究》,任相宏等主编,齐鲁书社2006年版;
《淄博市志·建置》,淄博市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书局,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