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沟(沂水县马站镇)

标签:
八里沟八大庄响水河水库古峰台沂水县马站镇 |
分类: 河流库泉 |
【八里沟】
八里沟位于沂水县马站镇西北10公里处,背靠沂山主峰,东扶穆陵雄关,方圆约40平方公里。在这片山岭沟壑间,散落着三五个行政村,其中有一村名八大庄,由八个自然村组成,小的自然村仅有三五户人家。八个小村庄的名字挺有意思,据《沂水县地名志》(沂水县地名委员会编,1988年3月)记载:“八大庄,村委会驻西河,辖西河、后石屋、前石屋、柴山西头、五家场院、呱嗒板、劈石沟西崖、梨杏地等八个小自然村。相传清末明初,官府令八村为一纳粮单位,人们习称八大庄。后成八村的总名。西河,村处西河(现名响水河)西岸,以河得名。前、后石屋,位于马站西北9公里,秃山顶东麓,地处山岭。村侧有一自然形成的石洞像石屋,以此得名石屋,前后两村对称前、后石屋。柴山西头,西临小河,地处山岭,村处柴山西头,故名。五家场院,地处山岭,本地曾设‘学武场院’,得名武家场院,后‘武’演变为‘五’。呱嗒板,位处柴山西麓,地处山岭,以本地产片石似呱嗒板,故名。劈石沟西崖,地处山岭,西界沙沟镇,因位于劈石沟的西崖之上,以山崖得名。梨杏地,地处山岭,东临响水河水库,以当地梨杏树较多而得名。”八里沟的石头比较有名,姿态多样,惟妙惟肖。这次在一个名叫山西头的小村子里,在村民的指引下,见到了石牛、石蛤蟆等,还有几块磨盘石,山西一家影视剧组曾提出出价4万元买下这几块磨盘石作为影视道具,村民没有答应。村南的沟峪内,生长着几株高大的平柳树(枫杨柳)。
八里沟的水也比较有名,水质清澈甘甜,四季长流不歇,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就没有断流过。八里沟的溪水汇成一条河——响水河。响水河走向东南,斗折蛇行,注入沭河,最终汇入黄海。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村民将响水河截断,建成了一座水库。响水河水库就位于八里沟的中心地带。这里未遭受过大的人为破坏,几乎保持了原始的自然风貌,如今这里开发成了如诗如画的八里沟风景区。
响水河水库的东面有一大一小两座山峰相连,这就是有名的柴崮。柴崮又名柴崮山、柴山,历史上曾称为小岘山。水库东北、柴崮以北为大岘山,上有著名的齐长城、穆陵关遗址。这里也是八里沟的最北端。八里沟西北方向的朱家峪村有著名的齐长城“点将台”。齐长城展开自己巨大的臂膀,把八里沟揽在了自己的怀抱里。
这次我是从马站镇石砬村,翻越过柴崮峰顶,再绕到响水河水库东岸的。也可以从马站镇驻地出发,驱车西北行。经过古峰台村,折向北行不远,即到响水河水库。值得一提的是,在古峰台村,前几年出土了大量的黑陶碎片,均被省博物馆收藏。黑陶,诞生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是黄河中下游原始文化的代表作。古峰台村位于八里沟流域的南端,《沂水县地名志》载:“位于马站西北4.5公里处,泰(安)薛(家岛)公路南侧,西南傍河,北部有岭,其余三面平展。明初孔姓立村。孔姓居此时,于村北筑有大土台,以祭奠其祖宗,以此得名孔府坛。1937年以谐音演变为古峰台。”在这里发现黑陶,说明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的祖先在这一带生活。可见,八里沟一带的历史久远,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这里择水而居,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