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鱼台(姑子坪)遗址(沂源县南麻镇)

标签:
西鱼台遗址姑子坪周代墓葬周代盖邑遗址任相宏沂源县南麻镇 |
分类: 考古遗址 |
【西鱼台(姑子坪)遗址】
沂源县是山东省海拔最高的县,号称“山东屋脊”。南麻镇位于沂源县境中部,为县城驻地镇,东接悦庄镇,西与大张庄、鲁村两镇相连,南依燕崖乡,北同土门镇毗邻。
元至清代,南麻镇大部为沂水县西北区,少数为蒙阴县北乡。民国时大部为沂水县八区,少数为蒙阴县北二区。1944年5月,沂源建县后为历山区,1955年10月改称南麻区。1958年3月,撤消南麻区,建立南麻镇。8月撤南麻镇,建立红旗公社,12月改称南麻公社。1982年7月,改称南麻镇。1998年12月成立城区办事处,与南麻镇实行“镇办合一”管理体制。2001年4月,城区办事处从南麻镇划出。该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
沂源县城西北不远处,有一个叫做西鱼台的村子,村处鲁山之阳,四周山峦叠嶂,沟壑纵横。村子的南边,螳螂河西岸,有个凸起的大高台,人们称之为姑子坪。姑子坪的得名,据说源于两个凄美的传说。一说是当年一勇武将军兵败此地,眼见追军将至,遂将怀中弱儿掩于一株老桃树叶丛中,自己提剑自刎,终以自己壮烈一死保了己身全尸与孤子命脉,时人养其遗孤成人,感其事迹,遂称此台为“孤子坪”;另一说则更显悲凄,说的是坪后的山间有一处尼姑庵,香火繁盛,可是有姑子与一山之隔的大寺院里的和尚闹了丑闻,佛祖怪罪,尼庵起了一场大火,众尼齐心协力将火扑灭后,终不容肇事尼姑留居。此尼掩面东去,碎步杂哭,走至一高台地时,忽见那肇事根源的风流和尚从后面追喊而来,尼姑连羞带急,终至香消玉殒,和尚感其至情至贞,将之葬于高台地上,时人呼台曰“姑子坪”。第二年,姑子坪上忽然盛开了万千桃花,美艳兮,悲绝兮,忽如年轻尼姑情窦初开的香腮,忽又如其蒙羞赧颜决绝之赤血……
谁能想到,有着凄美传说的姑子坪下面,竟然埋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
西鱼台(姑子坪)遗址位于沂源县城西北0.5公里处,北距西鱼台村0.3公里,隶属南麻镇西鱼台村。遗址西靠王家山、荆山;东北为历山;东南丘陵起伏,视野较为开阔。源于鲁山之阳的螳螂河自北向南流经遗址的东侧,在遗址的南侧与由西北而来的峪河相汇后南去注入沂河。遗址高出河床及周围地面8~10米,是一处典型的高台遗址。1997年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面积88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3米,1979年发现。据村民介绍,20世纪50年代初期遗址面积比现在大得多,有万余平方米,后来因取土破坏,现在已不到2000平方米。遗址形状已不甚规则,东部稍尖,西部较宽,大致呈三角形,且地势东低西高,有些倾斜。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里就不断发现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鉴于遗址的重要性,1990年春季,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曾对遗址进行过一次发掘。1998年曾发现过铜鼎等铜器。2000年6月,村民取土时发现了一座周代贵族墓葬。2001年山东大学考古系对姑子坪遗址再次进行了发掘,取得了重要考古成果。2001年的发掘,被评为当年的全国考古重要发现。此次发掘共揭露面积984.5m2,发现并清理夯土建筑基址2座、墓葬4座、窖穴87个、灰坑58个,出土铜器、陶器、石器、骨器等150余件(组)。这些遗存分属龙山、岳石和周代等不同考古学文化范畴。
经过1990年、2000年和2001年的几次发掘,遗址已基本清理完毕。清理结果表明,遗址至少包含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西周、春秋等不同时期的遗存,其中西周、春秋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此类遗址在这一地区并不多见,特别是其中的周代文化遗存,信息量较大。
除M4外,墓主都是头向东,有腰坑,坑内殉犬,并都设有专门放置随葬品的器物箱。这种葬俗与临沂凤凰岭、莒南大店、沂水刘家店子等地墓葬的葬俗相一致,是莒文化的埋葬习俗。这种葬俗与其随葬品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倾向性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沂源姑子坪周代遗存的文化面貌是极其复杂的,既保留有较多的传统文化因素,也兼有莒、齐文化因素,同时还与中原地区文化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在山东周代遗址中极为罕见。
莒为东夷古国。《左传》杜预注常以莒夷称之,甚至莒人也自以身处东夷之地而感自卑,如《左传》成公八年:“晋侯使申公巫臣如吴。假道于莒,与渠丘公立于池上,曰:‘城已恶!’莒子曰:‘辟陋在夷,其孰以我为虞?’”沂沭河流域,乃东夷故土。春秋时期这里曾活跃着一些东夷古国,如莒、郯、根牟、鄅、颛臾等。莒为东夷古国,其文化即为东夷文化,相对于中原地区的王朝文化而言,东夷文化亦即为当地的传统文化,或谓土著文化。
可以把姑子坪周代遗存分为前后两段:一、二期为前段,其性质为土著文化;三期为后段,其性质为齐文化。
遗址所在地鲁山之阳,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周代这里为多国交界之地,其北为齐、纪,东南为莒,西南为鲁。姑子坪周代文化因素复杂多样,与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和政区的多变不无关系。
《水经注》淄水条下:“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东北流,经莱芜谷,屈而北流,经其县故城南。《从征记》曰:城在莱芜谷,当路阻绝,两山间道,有南北门。汉末,有范史云为莱芜令,言莱芜在齐,非鲁所得引。旧说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禹贡》所谓莱夷也。夹谷之会,齐人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宣尼称夷不乱华是也。”据此,莱芜故城当即今淄博市淄川区口头镇(今属淄河镇)城子村,亦即齐长城重要之关隘。传世叔夷钟铭载:齐灵公因叔夷作战有功,赏之莱夷“县三百”,莱之“造铁徒四千”。莱芜古代就以矿冶而有名,境内矿冶遗址众多,这与叔夷钟铭记载相一致。由此可见,灵公灭莱之前,莱人一直居住于现今莱芜、博山、沂源一带的崇山峻岭之间,且矿冶具有一定规模。姑子坪遗址就位于齐长城之南鲁山之阳,正是莱夷之地。莱夷亦即东夷。齐灵公灭莱时间为灵公十五年,即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姑子坪周代遗存的前段何以为土著文化,而后段为齐文化了。
与墓主身份相一致的,就是夯土建筑基址。姑子坪周代遗址虽然破坏严重,没有发现城墙、城壕之类的遗迹,但却发现了3座夯土建筑基址。这样的建筑,在当时并非一般邑落所能具备的,应是非常重要之邑,规格甚高。如此规格的墓葬与夯土建筑是相联系的,它表明西周时期这里曾经是一处重要之邑。
沂源于1944年建县,此前一直隶属沂水,因位于沂河之源而得名。根据比较可靠的文献记载,沂源境内周代只有盖邑和浮来邑。如《孟子·公孙丑下》载:“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腾。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赵岐注:“盖,齐下邑也。”《汉书·地理志》泰山郡条下有盖县。《春秋》隐公八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杜预注:“浮来,纪邑。东莞县北有邳乡(陈按:位处沂源县东南、沂水县境北部的沂水县沙沟镇后朱雀村有邳乡遗址,见《沂水县志》,齐鲁书社1996年版),邳乡西有公来山,号曰邳来间。”
东安故城位于沂源县城东南30公里处的沂河北岸,即东里镇东安村一带。由于长期以来故城不断被移土造田所破坏,地上城墙已荡然无存。20世纪80年代初,这里曾出土商代晚期的铜铙、铜弓形器等,此后的调查也曾发现春秋、汉代、魏晋以后的陶鬲、陶豆、陶瓦当等,而且瓦当多有文字。就此观察,商代这里就是一处重地,当是后来东安郡或东安县的治所之地。
多年的考古工作表明,沂源县境内周代最为重要、规格较高的遗址只有两处,一是东安故城,另一就是姑子坪。而根据可靠的文献记载,周代沂源境内又只有两邑,一是浮来邑,一是盖邑。因此如果说东安是周代浮来邑的话,那么盖邑当是姑子坪。1990年姑子坪发掘时,在遗址西部边缘一带曾发现战国时期的遗存。可见,姑子坪遗址延续的时间要比近两次发掘所获遗存反映出来的时间长久得多,这与盖邑的年代相一致。如前所述,齐灵公灭莱时间与姑子坪周代遗存的年代及文化性质的改变是相一致的。这些一致性,进一步说明姑子坪就是周代的盖邑。果真如此,盖邑的历史是相当悠久的,而且也是相当复杂的,即春秋中期以前是东夷部落之重邑,之后则是齐国之要地。
虽说盖邑为周代东夷或是齐国一处重邑,但M4出土的多数铜器在中原地区都难以发现,恐怕当时当地是难以铸造出来的,可以肯定其中相当一部分应是外来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姑子坪遗址的大规模发掘,在山东腹地的沂蒙山区还是首次,而在这里发现如此规模的西周晚期墓并出土如此大器、精美的铜器,不仅为这一地区周代文化遗存的分期、断代提供了参考,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这一地区历史的看法。
遗址北侧:
遗址西侧:
遗址西面的沟渠及公路:
遗址南侧:
遗址东侧:
遗址顶部的山楂树及断层:
遗址东北的历山远眺:
遗址西面的王家山远眺:
遗址以东的螳螂河:
(以上两图来自2001年第1期《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