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溶洞群(沂源县土门镇)

标签:
沂源溶洞群千人洞石龙洞养神洞、神仙洞沂源县土门镇 |
分类: 古迹、景点、纪念地 |
【沂源溶洞群】
【千人洞】
千人洞属奥陶纪石灰岩溶洞,已有5亿多年。洞口高13米,宽20米,洞厅呈s形,长105米,宽26米,高15米,因洞厅宽阔高大可容千余人而得名。
这个洞还是著名的古人类文化遗址。据栾丰实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的《东夷考古》一书记载,1965年5月,在沂源县千人洞发现哺乳动物化石,随后又发现灰烬和烧土块等。6月,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山东省博物馆派员前往调查,在上下灰烬层中采到一些打制石器。位于鲁山之阳的千人洞遗址,东南距沂源猿人化石产地7.5公里。该山洞为奥陶纪石灰岩中的一个溶洞,平面形状呈“《”形,全长约90、高约10、宽约10—20米不等。洞顶呈穹窿形,由于该洞曾被辟为生产的车间,洞口原貌已不详。千人洞内北头还保留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剖面,自上而下可以分为四层。在上、下灰烬层和抛于洞外的废土中,共发现石制品38件。其中刮削器15件,石核13件,石片10件。石制品的原料均为脉石英,皆采用直接打击法加工而成。动物化石的种类与数量均较少,只见到微弱石化现象。种类有野猪、野马(或野驴)和鹿等。千人洞内以黄色为主的粉砂质粘土,与华北和山东所见的晚更新世黄土类似,并有近似晚更新世的野马和野驴化石存在。因此,这一遗址所代表的文化应是更新世晚期的一种旧石器文化,其上下两层灰烬可能代表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两个阶段。
这是山东乃至整个华东地区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文化遗存,因此,千人洞被称为“山东1号洞”。这一文化遗址的发现,对揭示黄河下游的区远古人类的活动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千人洞遗址剖面图(摘自《东夷考古》,栾丰实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石龙洞】
第一批开放的三个溶洞之一。石龙洞长218米,为厅堂式洞穴,因洞内数条天然石龙而得名,其中两条形态真切。洞内有双龟把门、龙王宫、银河相会、云霞岛、龙蛇相斗等景观40多个,观赏价值较好。
【养神洞】
【神仙洞】
【玄云洞】
玄云洞为通道式分支型洞穴,总长300米,分为上下两层,两层洞穴由一垂直的落水洞相连接,洞内片状钟乳石较多,敲之发声,可弹奏简单的乐曲,名曰石筝。石筝、石柱林立,多呈宝塔状,少数似嫦娥、宫女,婷婷玉立;石旗、石带、石幔、石瀑、石葡萄,多姿多彩。可惜因开发初期保护不善,很多珍贵钟乳石有损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