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王台、桑泉、马兰村战国墓(沂水县高庄镇)

标签:
薛王台薛王庙桑泉马兰村战国墓沂水县高庄镇驴游旅游 |
分类: 古迹、景点、纪念地 |
【沂水县高庄镇:薛王台、桑泉、马兰村战国墓】
薛王台遗址位于沂水县城西38公里的高庄镇马兰村,自高庄镇驻地往北,至上薛村西拐,过梓河即到。
薛王台遗址地处丘岭,东临河,西靠山,南、北为丘陵,东西93米、南北60米,总面积5580平方米。文化层1米,灰褐土中含灰渣。早年出土鹿角、陶鬲腿,伴有铜镞。标本有陶鬲足、鼎腿、盆、鬲口沿。石器尚未发现。属商、周文化遗址。因为文化内涵丰富,保存也较好,又地处山区,对研究沂蒙山区腹地商周文化有一定的考古价值,1978年被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台下有泉曰“桑泉”。
关于此台及泉,地方志书多有记载。清康熙《沂水县志》“山川”下记载:“又西少北为雪王台,台有泉水,下合桑泉水而入沂。”“雪王台,在县八十里,其台不知其所自始,或曰故薛国之台也,上有佛寺,泉出台前,溪壑幽胜,合桑泉水流九十里入于沂。”同书“古迹”下记载:“薛王台,台不知所始,但称薛台。或曰薛台在县西一百里,遗址尚存。”《嘉庆重修一统志》第十一册《沂州府》“山川”下记载:“雪王台泉,在沂水县西南八十里。《县志》:台不知其所自始,或曰故薛国之台也。泉出台前,南入桑泉水,入于沂。”清道光《沂水县志》“山川”条记载:“梓水为沂蒙划疆分界之水,下会桑泉水而入沂者也。……南流至小朱家庄南上薛庄北,左合良疃水。又南右经薛山东麓薛王台合桑泉,泉旁有小石碑,镌“桑泉”二字,不载年代,意此即误以梓水为桑泉所由来欤。又南经下薛庄,至高庄前西南流,经佛庄西,合王庄水,西南流入蒙阴界。”“桑泉,县百里,出薛王台山东,有碑记。”同书“古迹”条记载:“薛台,县西百里。《通志》云:‘不详所始。’按鲁庄公三十一年筑台于薛,当即此地。”
关于薛国,唐敏等编《山东省古地名辞典》(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10)中说:薛国,古代国名。郑樵《通志•氏族》载:“薛氏,任姓,黄帝之孙、颛帝少子阳封于此。”《左传》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任姓后畛“复国与薛,爵为侯。”国都遗址在今滕州市城关镇滕州城南20公里,薛河北岸,京沪铁路官桥车站西。今称“薛国故城”。周显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薛国迁都于邳。遗址在今江苏省邳县西南。周显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薛为齐灭。齐威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21年)封少子田婴于薛,谓之薛君。婴卒,子田文继封于薛,号孟尝君。秦于薛置薛县。
逢振镐著《山东古国与姓氏》(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一书中还介绍了另一个夏商时期的古薛国:薛国,古杂国,地在今山东省淄川南。此薛,非滕州南之薛国。《路史•国名纪七》云:“薛,淄州南四十,谓之大薛,非滕南之薛。”淄州,今淄川区治。大薛故地在今淄川区治南四十里。
《春秋左传》:“(鲁庄公)三十有一年,筑台于薛。”鲁庄公三十一年,周惠王十四年,即公元前663年。疏曰:“薛,鲁国薛县。”薛王台为一处商周文化遗址,但此台不可能为鲁庄公所筑。
春秋初期,鲁国与主要竞争对手齐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公元前689年,齐襄公灭鲁的盟友纪国,扫除东面障碍。公元前685年,鲁伐齐,欲纳公子纠,而齐高氏、国氏已召小白先入,击败鲁师,立公子小白为君主,是为齐桓公。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成为霸主。齐灭掉西面小国谭,向鲁推进。公元前681年,又与宋、陈、蔡、邾会于北杏,南下灭小国遂,迫使鲁与齐言和,盟于柯。公元前680年及次年两次联合诸国在鄄地(今鄄城)会盟,齐国开始称霸诸侯。
春秋中期,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公元前664年,齐北伐山戎,救燕;又逐狄,存邢救卫。所以史书记载:“(鲁庄公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663年)六月,齐侯来献戎捷。”齐,大国也。齐侯来献戎捷的目的何在?“威我也。其威我奈何?旗获而过我也。”
面对齐国咄咄逼人的阵势,即位已30多年的鲁庄公却依然逍遥故我,四处筑台。这年的春天,鲁庄公不怕耗费民力财力,“筑台于郎”;同年夏天,不怕路途遥远,“筑台于薛”;同年秋天,又冒着不敬的骂名,在临近朝廷的地方,“筑台于秦”。庄公筑台的目的,有人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偷窥欲。庄公在“临民之所漱洗”的地方所筑的郎台,不就是为了高高在上的偷窥女人洗漱吗?而薛王台,地处沂蒙山区的腹地,年老的庄公怎会跑到这个偏僻的地方筑台呢?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东三•兖州府》记载:“临城驿逍遥台,在故薛城南十里。《左传•庄三十一年》‘筑台于薛 ’,即此台也。齐宣王时,孟尝君归薛,乃更筑之,名曰逍遥。”这个位于山东省滕州之南,即今薛城区沙沟镇南常村东的“逍遥台”,才是庄公所筑的薛台。
爱好四处筑台的庄公,在连续筑了三座台(或许更多)的次年(也就是公元前662年)就死掉了。而此时的齐国依然强势发展,公元前656年以后,齐国又多次大会诸侯。公元前651年的葵丘会盟,标志着齐国的霸业达于顶峰。
薛王台不是鲁庄公所筑,会是谁筑的呢?附近有这样一个传说:“唐朝薛刚为报家仇,在此集结人马,于此筑台。”相传此台曾为薛刚的点将台。薛王台东南不远处建有薛王庙,原庙毁坏不存,现存庙宇为后人在原址附近重建,现仍存几块散落的残碑。薛王台西靠山的西北面有一东西向的狭长山峪,三面环山,面朝梓河开一缺口,这便是又名的藏兵湾,相传为薛刚反唐时的屯兵之处。藏兵湾南山名演操顶,山上有拦马石、演马场、烽火台等遗址。此处曾出土过铜镞,应与战争有关。薛王台东面村名下薛、上薛,因此传说而得名。
薛王台东南不远就是桑泉。后来以桑泉为中心砌起一个方形石塘,泉眼就在石塘的中部偏东北,石塘北边曾立有小石碑,碑的形状及碑文内容不知,关于此碑,当地流传这样的一句话:“碑上有庙,庙中有神。”可见碑上曾刻有类似内容的图画。不知此碑是否就是《沂水县志》中记载的“泉旁有小石碑,镌‘桑泉’二字,不载年代”的那一块。
沂水县高庄镇马兰村薛王台遗址为一处商周文化遗址。1981年4月,群众在马兰村南推土垫地时,挖出一些陶器和铜剑、戈。县文物管理者得讯后,派员到现场作了调查,认定器物出自墓葬。
马兰村南墓位于村南一台地上。墓葬也为土坑竖穴,东西长约2.3、南北宽约1.5米。棺和人骨架已腐朽,墓底有灰土、黑色板灰和灰色膏泥。殉葬器物大都压碎,完整的被群众取出,陶器有鼎、豆、壶、鬲,铜器有剑、戈。陶器大都放在墓的两端,铜器在墓中间。
该墓出土的器物,与1980年10月发现的崔家峪上常庄村西墓葬出土的陶器和铜剑、戈等形制大致相同。陶质细腻,表面光滑,均灰褐色。墓室结构、方向和所葬器物位置也大致相同,应为同一时期的墓葬。考古人员认定这两座墓当属战国时期。
两墓相距不过19公里,这是首次在沂水县发现战国墓,对于研究沂水县战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见沂水县文物管理站《山东沂水发现两座战国墓》,载《文物》1986年第6期)
薛王台照片:
东面远眺。
薛王台南侧河道。
薛王台顶部是农田和桃园。
薛王台夯土断面。
薛王台东面的农田、水渠。
薛王台西山。
薛王庙照片:
桑泉照片:
马兰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