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概述

标签:
齐长城齐长城概述齐长城介绍旅游 |
分类: 齐长城 |
【齐长城·概述】
嘉靖《临朐县志》:
大岘山,即穆陵关也。其山峻狭,仅容一轨,故为东南天险。刘裕伐南燕,兵过大岘,指天而喜曰:“虏已入吾掌中。”即此山也。山北数里有裕祭天五坛(齐乘)。祭天五坛,询之土人,今无遗迹可觅。
穆陵关,在县南一百五里大岘山上。据碑记,元至正壬辰命武德将军前益都路副达鲁花赤帖公建兵室并戍楼把截于此。国朝洪武三年始设巡检司官一员,领弓兵百余人盘诘,今所领弓兵三十人。
常将军庙,在穆陵关上,《齐记补》云:“将军奉诏宣帝,时为大岘戍主,建元中战殁。后人立庙此山。”按《通鉴》,晋孝武太元九年,谢玄乘秦乱,遣兵攻青州,降之。时苻坚建元二十年也。将军盖与玄战死。唐沈亚之《沂水杂记》又云:“沂水北一百里有将军岘,甚灵,民置祠路左。将军曾为五姓牧,姓常,名玄通,因筑城失主将意,斩之。其尸数日不仆,其台曰立尸台。”
明万历《安丘县志》:
古长城:一名长城岭,在太平山。《史记》载齐威王曰“赵侵我长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年(周显王十八年)齐人筑防为长城,又《方舆胜览》云“城西接岱,东连琅琊、巨海,齐人之防塞也”。
康熙《沂水县志·掌故》:
安帝义熙元年刘裕抗表伐慕容超,进至瑯琊。或谓裕曰:“燕人若塞大岘之险,坚壁清野,大军深入不惟无功,将不能自归。”裕曰:“鲜卑贪婪,不知远计,必不能尔。”时超将公孙五楼谓超曰:“吴兵轻果,利在速战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挫其锐气为上策。”超曰:“彼远来疲弊,势不能久,不如纵使入岘,以精骑蹂之,何忧不克?”桂林王镇曰:“宜出岘,逆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入岘,自弃险固。”超不从。王师次东莞,刘裕登团城以望。超遣其左军叚晖等进据临朐。俄而,王师度岘,裕大喜。众问其故,裕曰:“军既过险,士有必死之志。余粮栖亩,人无匮乏之忧,虏已入吾掌中矣!”遂连战,皆败之。超请为藩臣,以大岘为界。不许,进克广固,执超,青州平。
道光《沂水县志》:
沂山东南麓为大岘山,县北偏东百五里,上有穆陵关,关之南北为沂、朐分界处。齐宣王筑长城于此,西起齐州,东抵海,犹存遗址。关之东西险危无路,中有峻峡为南北通衢。刘裕伐南燕,至此曰:“天险也。”除祭天五坛,今尚有遗址,常将军庙亦在此。
穆陵关,城北一百五十里,大岘山东西横亘数百里,关建其上。北无棣。穆陵,齐履之所至。刘宋太祖伐南燕,度大岘曰:“兵已过险。”即此。
在世界长城史上,中国是最早修建长城的国家。
中国最早修筑长城是什么时候呢?中国最早修筑长城的是谁呢?
罗哲文认为最早的长城是文献记载中的“方城”,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至少在公元前656年就已经有了“方城”。他在《长城》一书中说:“根据历史记载,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楚长城在历史文献记载上成为‘方城’。《左传》上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齐国要进兵攻打楚国,军队已经到了陉这个地方,楚成王派了屈完去迎敌,到了召陵地方,屈完对齐侯说,你如果真正要想打一仗的话,楚国有方城可以作为城防,有汉水作为城池,足可以抵挡一阵子的。齐侯见楚防御工事果然坚固,只好收兵。像这样别的诸侯国家去攻打楚国,到了方城就被阻挡而回的情况,在古代文献上还有不少记载。如《左传》上记载公元前624年(楚穆王二年),晋国的处父伐楚以救江。到了方城,遇到息公子朱,便回去了。又如公元前557年(楚康王三年),晋国的荀偃栾黡帅师伐楚,入侵到了方城之外,由于防御严实,没有敢攻打,结果只好攻打了一下别的地方就回去了。”“关于楚方城就是楚长城的记载,在古代历史文献中,得到证实。《汉书·地理志》上说:‘南阳郡,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
但我怀疑那时的所谓“方城”,只是一些防御性的方形军事建筑,类似“城池”,断断续续,并未完全连接成为“连续性高城墙”。虽然他在《长城》一书中也说过:“这些情况(指上文所引《左传》记载的故事)不仅说明了楚方城在防御其他诸侯邻国侵扰上的功用,而且也说明了方城不是一般孤立城市的城垣,而是连绵不绝的城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工事。这便是长城的开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上记载更为详细。《潕水》条上记载:叶县东南有故城一道,从犨县(今鲁山县东南五十里)开始,东至瀙水(今泌阳县北),达沘阳(今唐河)界,南北连联数百里,号为方城,也称作长城。郦县也有故城一面,未详里数,号为长城,也即是这一道长城的西段,其间相去六百里。”而春秋时期齐国修筑的长城,在建筑用途、建筑形式、长度等方面,则完全符合“长城是古代边境御敌的军事工程,系以土、石、砖垒筑的连续性高城墙”的定义。
齐国与楚国不同。楚国属内陆国家,而齐是沿海国家。楚国三面受威胁,建方城。齐只有西、南面受外敌威胁,所建长城是一条线形。
景爱著《中国长城史》就认为齐国首开修筑长城的先例,“齐长城是战国修筑最早的长城,它始建于战国初期,是我国最早的长城。齐长城始建于齐宣公,中经齐(田)威王续建,到齐(田)宣王时最后完成。概括地说,齐长城的修筑时间是始于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到公元前四世纪初年最后完成。”
国光红教授在《齐长城肇建原因再探》一文中说:“西段长城始建于齐桓公元年(前685年),止于齐灵公27年(前555年)。至战国齐宣王时期(前342—前324年),东段长城业已竣工。”这与路宗元等编《齐长城》一书中观点基本相同:“《管子》曰:‘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如果《管子》记载属实的话,齐长城应始建于春秋初期,整座长城自齐桓公于公元前685年登基至齐宣王时,先后有十九个国君,历时三百八十多年。……从建筑时间上讲,齐长城不仅是中国长城之最,也是世界壁垒之最。”
路宗元等编《齐长城》中说:“对于齐长城的建置年代,历来意见不一,我们的倾向性意见是:先建西段,而后建东段,最后建中段。”
齐长城是从春秋初期的姜齐桓公元年(前685年)至齐灵公二十七年(前555)之间开始修建,大约到战国中期的齐宣王时期(前319—前301年)全线竣工,时间长达二三百年。而先秦其他诸侯国长城的兴建时间,则分别为:
秦国东长城,始筑于秦简公七年(前408);
秦国北长城,始筑于秦昭王三十六年(前271);
赵国南长城,始筑于赵肃侯十七年(前333);
赵国北长城,始筑于赵武灵王二十年(前307);
燕国南、北长城,筑于燕昭王时期(前311—前279);
魏国西长城、南长城,始筑于魏惠王十年(前360);
韩国长城,始筑于韩昭侯八年(前355);
中山国长城,始筑于公元前369年。
以上各国长城的修建年代大多集中在公元前300年前后,比齐长城的始筑之年普遍晚200年左右,即便修筑时间较早的秦国东长城也比齐长城晚了150年左右。因此,齐长城的修筑年代遥遥领先于以上各国长城,是无可怀疑的了。
齐长城是在长达二三百年的时间里分期逐段完成的。大致说来,西段长城的建筑时间早于东段长城,谷地低地夯土长城的修筑时间早于高山长岭上的石砌长城。其所备御的国家,春秋时期自西向东分别为鲁国及晋、吴等盟国,莒国及晋、越等盟国。殆及战国,则主要用以抵御三晋和楚国了。
平阴邑南面这道堤防的建筑时间,史书没有建筑,但是,这道堤防由水利工程变为军事防御工程的具体时间为齐灵公二十七年(前555),却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齐国最早一段长城的缘起。
顾炎武的《山东考古录》也提到宣王筑长城:“大约齐之边境,青州以南,则守在大岘,济南以南,则守在泰山,是以宣王筑长城,缘河往泰山千余里,至琅琊台入海,而楚人之封顷襄王,亦曰朝射东莒,夕发浿丘(注:浿[pèi]丘:地名,在今山东淄博市北),夜加即墨,顾据午道,则长城之东収,而泰山之北举矣。亦可以见当时形势之大略也。”
齐宣王时,疆域扩大,东至黄海,西至黄河,南达穆陵关。为防鲁、楚等国入侵,齐国将以前零星修筑的长城加以延长,西起平阴、东经小珠山阴向东北入海,蜿蜒500多公里。
自战国以后,中国的长城为什么一直继续修筑了一千多年?北方秦、赵、燕等国之所以修筑长城,主要是由于我国中原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统治者的入侵。农业生产需要安定,方能耕种收获,而游牧统治者则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对于这些飘忽无定的游骑,如果派许多部队追击,他就走远,当大兵退后,他又依然返回骚扰。如果没有城墙他们就可任意出入。所以经秦皇、汉武以及以后历代中原地区的各个民族的统治者,想过许多办法,经过实践证明,修筑长城还是较好的办法。(罗哲文《长城》)
《左传》襄公十八年记载:“冬十月,会于鲁济,寻溴梁之言,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夙沙卫曰:‘不能战,莫如守险。’弗听。诸侯之土门焉,齐人多死。”按鲁襄公十八年为公元前555年;齐侯为齐灵公;防门,即平阴城南边堤防上开辟的供行人车马往来的门洞。是年冬,在鲁国和卫国的要求下,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于济水鲁地段渡河后,沿着济左陆桥,气势汹汹地向齐国扑来。为御敌于国门之外,齐灵公在平阴集结重兵,并下令紧急加固平阴城外的堤防,使之更宽更高更长,同时又在堤防外侧挖掘蓄水的堑壕,作为护城河,即所谓“堑防门”。于是,这道堤防就由一般的水利工程一跃而成为军事防御工程的夯土长城——巨防了。
这就是齐国最早一段长城的缘起,也是中国最早一段长城的缘起。
正因为齐长城水利工程的防,所以她本来的名字就叫“巨防”。即使到了战国时代,“长城”的名字叫响之后,“巨防”却依然是齐长城的别称。战国时期齐长城除名“巨防”外,又名“长垣”。
通观历史,列强似乎总是喜欢拿齐国作为攻击目标。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齐国以工商立国,齐太公“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齐桓公“通轻重之权,缴山海之业”,再后来,齐国历代政府都以“通货积财”为治国要务,因此,齐国“家殷人足”,是诸侯中最富庶的国家,从而也便成为各国最垂涎的国家。因为这个缘故,历史上的诸侯们对齐国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侵略战争,而这些战争又大多以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
在先秦诸国中,论人众物阜,齐国堪称首屈一指,于是筑长城便有足够的人力物力的保障。尤为重要的是,齐国还是先秦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度,一部《考工记》和《管子》便是集中的体现。这就为齐长城的兴建提供了必要的科学技术的支持。
所以,齐长城研究专家张华松认为:“齐长城是齐国特殊的地缘政治的产物,是齐国对外军事斗争的产物,更是广义上的齐国文化的产物。”(以上据张华松著《齐长城》、《齐文化与齐长城》)
对齐长城的最初修筑原因,国光红教授却有不同的看法,他在《齐长城肇建原因再探》一文中认为,《齐记》说的“以备楚”,是针对战国后期的齐长城,而春秋时期的齐、楚并不是以齐长城为界,中间尚隔了鲁、卫、邹、滕、宋诸国,则齐长城非为“备楚”而设显而易见。齐长城分限齐、鲁之走势,更令人想到它是为防御鲁国而设,但齐长城亦非为防御鲁国入侵而设。齐国自古产盐,而其他各国都不产盐,即使产盐,也是少量的。天下都吃齐国盐,故管仲特别看重食盐垄断的政策。齐长城是为了防止盐走私而修筑的。
罗哲文在《长城》中概括中国长城的用途主要有三点:
一、防御扰掠,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这是长城的主要任务。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主要是诸侯国家的互相防御。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主要的是防御匈奴奴隶主的扰掠。许多王朝的前一阶段,政权得以巩固,生产得以发展,与长城的保卫作用是分不开的;二、开发屯田、保护屯田和保护边远地区生产的发展;三、保护通讯和商旅往还。
四、齐长城的兴废
关于穆陵关的兴废:元人于钦《齐城》卷四载:“常将军庙,临朐穆陵关上。《齐记补》曰:‘将军,秦昭宣帝时为大岘戍主,建元中战没。后人立庙此山,皆石为之。’按《通鉴》,晋孝武太元九年,谢元(玄)乘秦乱,遣兵攻青州,降之。时苻坚建元二十年也。将军盖与元战死。唐沈亚之《沂水杂记》又云:‘沂水北一百里有将军岘,甚灵,民置祠路左。将军曾为五郡牧,姓常,名元通,因筑城失主将意,斩之。其尸数月不仆,有台曰立尸台。台西南曰鞍山,山北有关曰穆陵关。李师古不臣,作镇于此,元和初罢之。’”如此,公元384年,前秦将军常元通为抵御东晋将军谢玄的进攻,曾重建穆陵关长城;唐朝中后期淄青节度使李师古也如法炮制,重建穆陵关要塞。殆及金宣宗贞祐四年(公元1216年),因穆陵关襟带徐淮、横跨海岱,遂“析临朐置穆陵县”(民国《临朐县志》卷六)。元明清三代,泰沂山区土匪猖獗,地方不靖,所以各级政府更重视对穆陵关城的维修和防护。明末临朐籍进士傅国所撰《昌国艅艎》卷四载:“穆陵关,在县南一百五里大岘山上。据碑记:元至正壬辰(公元1352年),命武德将军前益都路副达鲁花赤创戍楼、造兵室,扼隘于此。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始设巡检司官一员,领弓兵百余人盘诘。”嘉靖《青州府志》卷十一载:“临朐穆陵关,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知府杜思增修关楼、公馆,添设弓兵二十人。”清代,临朐县仍设穆陵巡检司,直到“民国元年,巡检裁撤,关无扼守之职焉”(民国《临朐县志》卷八)。由此可见,穆陵关经历代的增修重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关城及附属设施遗址恐怕早已不是先秦时代的遗存了。(张华松《齐文化与齐长城》)
五、关于齐长城的地域、长度、起始点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齐长城遂逐渐荒废,所以自古至今无人进行全面考察,成为历史的空白。近几年,文物部门曾多次设想进行全程考察,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鉴于此,山东省华夏文化促进会于1996年10月上旬,组织已退休或离岗的原泰山管委副主任路宗元、中国银行泰安分行行长孙立华、泰山景区工商分局局长张广坪、泰山国际旅行社党支部书记和进海、山东省泰山志编纂办公室主任李继生等五位长期从事泰山管理、泰山研究、泰山摄影的老同志成立了“齐长城考察队”,对其进行综合考察,以向世人展现齐长城的古老历史风貌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开发集兵法军事、文物古迹、地学研究、旅游探险、观光览胜、民俗民风为一体的独具风格的齐长城文化旅游区,为将山东省“一山一水一圣人”的三大旅游资源充实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长城”四大旅游资源作出贡献。
齐长城考察队经实地综合踏察后,取得了十大成果。
第一,测量了齐长城的准确长度。考察队实测齐长城(包括三条复线在内)共计长618893米,约合618.9公里,其中有遗址者占总长度的64.3﹪。同时,对沿途各县、市、区的有遗址者、无遗址者及所占百分比也一一计算清楚。
第二,考证了齐长城的起止点。齐长城起点实为今长清县孝里镇东南广里村北500米处的岭子头;其终点并非大珠山,更不是琅琊台,而是经小珠山阴向东北入海,纠正了史书的讹误。
第三,发现了与主线齐长城并行的三条复线齐长城,纠正了史书记载的错误。第一条复线位于长清县南部与肥城接壤的边界线上。第二天复线位于莱芜与博山交界的青石关一带,西自望鲁山北729高地,经梯子山、青石关,东至炮台顶,全长6700米。第三条复线,跨越临朐、安丘、沂水、莒县四县市,仅在沂水境内就三进三出,甚为复杂。沂水境内齐长城全长63890米,约64公里。
第四,发现了重要的古城堡、烽燧及关隘等。
第五,弄清了齐长城的走向和城墙的构筑形式及结构特点。
第六,弄清了齐长城的保存现状和被破坏的原因。
第七,调查了齐长城沿线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
第八,搜集了大量与齐长城有关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和沿途的风土民情,丰富了长城文化内涵。
第九,整理、拍摄、录制、搜集大量的第一手考察资料。
第十,宣传了文物保护法,提出了保护与开发齐长城的建议,增强了齐长城沿线干部、群众的保护与开发意识。
经“齐长城考察队”实地考察,齐长城实际共经过了十八个县(市、区)。计有:长清县、肥城市、泰安市泰山区、泰安市郊区、济南市历城区、章丘市、莱芜市、淄博市博山区、淄博市淄川区、沂源县、临朐县、沂水县、安丘市、莒县、五莲县、诸城市、胶南市、青岛市黄岛区。
齐长城西起济水(今黄河),中经泰沂山系,东入大海(黄海),全长一千多华里。整条长城所走的路线基本上是山东省的南北分水岭,长城以北的主要河流自西而东有:大沙河(古名中川水),三锦川(锦云川、锦阳川、锦绣川),巴漏河,淄水,弥河(古名巨阳水),潍水,胶水;长城以南的主要河流自西而东有:汶水,沂水,沭水,潮河,吉利河,白马河。这条分水岭因为长城行经其上,所以过去志书中一般名之曰长城岭。这些河流大多南北走向,谷地宽阔,自古就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尤其济水之滨的“济左陆桥”、泰山西侧的张夏谷地(地质学上的张夏地堑)、沂山东侧的沂沭谷地(地质学上的沂沭断裂)、黄海之滨的“海右走廊”,更是南北交通之所必经。(路宗元等编《齐长城》、张华松《齐文化与齐长城》)
参考资料:
景爱著《中国长城史》;
罗哲文著《长城》,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路宗元等编《齐长城》,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版;
张华松著《齐文化与齐长城》,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
张华松著《齐长城》;
国光红,《齐长城肇建原因再探】,《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
《触摸长城:无字的巨书》,载晓辉《两千六百年后的寻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