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沭河:自沭水村至秦家洼村段(沂水县高桥镇)

(2011-09-23 21:14:21)
标签:

沭河

沭水

沭河介绍

沭河照片

龙泉寺

秦家洼村

沂水县高桥镇

旅游

分类: 古迹、景点、纪念地

【沭河】

沭河,古称“沭水”,为沂水县境内第二条大河,发源于沂山南麓,南流入江苏省境内。在临沂境内,在流向上,沭河与沂河基本呈两条平行线。不同时期的县志对流经沂水境内的沭河均有详细记载。康熙《沂水县志·山川》记载如下:

沭河,《周礼》所谓“青州之浸沂、沭”是也;《水经》曰:“沭水出东莞县北山”,注曰:“大弁山、小泰山连麓,引控众流积以成川。”东南流,经邳乡南,左合岘山水,南至老牛岭,折而东,经(岐)山,(岐)水入焉。又南至洛山,洛水西来入焉。又南入莒州境。

碁(岐)山应即今莒县碁山镇驻地西北的碁山,碁(岐)水即今绣珍河,发源于沂水县杨庄镇西北的凤鸣峪,洛山在今莒县洛河镇境内。当时这些地方均属沂水。

道光《沂水县志·舆地山川》载:

沭水二源,东源出泰薄顶南麓之龙泉峪[出泉之处俗名“河套源”],其水下注成渊,名老龙潭[又名相氏村],西源出泰薄顶西麓之石槽峪,谷岸皆石,泉水汹涌,东南流与龙泉峪水合流成川[此《水经》所谓“引控众流积以成川”也],东南流经灰泉庄,灰泉水自右入之[水出连坪山东北麓,东流],又东南流,张马庄水自左入之,大清水、小清水自右入之,[大清水出莲坪山东麓,三泉并列,相隔里许,汇而成川。小清水出莲坪山东南麓夹石峪,峪底巨石盘礴,旁连山麓,石上泉水突出,名马蹄泉,一名小趵突,东流合大清水入沭]又南流,梨圆河水自右入之,又东南流,至神山崖汇为渊,南流,杨庄水自右入之,又经照沂山阴东流,至沭水集东北流,经龙泉寺北东南流,经杨家城子南[此《水经》所谓“沭水东南流,邳乡南”也。注云:“南去县八十里许,城有三面而不周于南,俗谓之半城”],又东南流,至孟母墓西,左合大岘水[此《水经》所谓“沭水又东南流,左合大岘水”也],又东南流,右合朱龙水[水自木山之朱龙官庄发源,东流,经高桥集南,又东流二十余里,至密家沟东入沭]又东南流,曹河水入之,又东南流,至谢家庄入莒州境。[自发源至此,约计八十余里]

大岘水为今马站河,发源于沂水县马站镇驻地北的马站镇、圈里乡交界处的前石屋村附近朱龙水又称住龙河,发源于沂水县高桥镇驻地西北的杨家坪村西,今镇驻地西北有村名住龙河,至莒县碁山镇驻地西北的北陈庄和杨家庄之间入沭河。木山属今高桥镇,镇驻地西北有村名木山。曹河水今称道托河,发源于沂水县道托镇驻地北偏西的麦坡村附近。

1996年齐鲁书社版《沂水县志》记载:

沭河为县内第二条大河,发源于沂山南侧泰薄顶,有东西两个源头:东源头始于泰薄顶东的寺峪村北;西源头始于泰薄顶西的石槽峪村北。两源水在东于沟乡霹雳石村东南汇合后南流,经东、西于沟村南,九岭坡村西入沙沟水库。出库后, 沿高桥、马站、善疃、道托4个乡镇的边沿东南流,在下村东南入莒县,再经临沭县进江苏省入黄海,全长400余公里,沂水县境内流程51.3公里,流域面积747.6平方公里。

    新中国建立前,由于对沭河缺乏治理,水害严重。1911-1948年的37年间,即发生水灾34次。1937年7月31日(农历6月24日)河水泛滥,仅沂水县境内就淹没村庄5个,其中沭水村淹死308人,倒塌房屋800余间。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群众从整体上对沭河进行了大规模地治理。并于1959年11月建成了一座大型水库沙沟水库(库容量1.0216亿立方) ,将沭河水截流。河水除汛期外,流水量甚小。

    沂水县境沭河主要支流表 单位:公里

┌─┬────┬────────┬─────┬──┐

│右│河名    │发源地          │流向      │长度│

│  ├────┼────────┼─────┼──┤

│  │四十里河│四十里堡镇苑家庄│西北—东南│11.5

│  ├────┼────────┼─────┼──┤

│  │住龙河  │高桥镇杨家坪村西│西北—东南│    

│  ├────┼────────┼─────┼──┤

│  │道托河  │道托乡麦坡村    │西北—东南│    

├─┼────┼────────┼─────┼──┤

│左│秀珍河  │杨庄镇凤鸣峪    │北—南    16.5

│  ├────┼────────┼─────┼──┤

│  │马站河  │马站镇前石屋村  │北—南    22.0

└─┴────┴────────┴─────┴──┘

    上述对流经沂水县境内的沭河的发源、流向、接纳支流等记载甚祥,但均未说明沭河名称的由来。莒县史志办公室张同旭的沭河名称由来考》(全文附后)一文说:沭水,古人又写作‘水’。《说文·行部》注:‘,邑中道也。从行,术声。’‘’字的本义是道路,‘沭水’之名应该与道路有关。”张文认为,春秋时期,我国东部有一条可称为“術”道的南北交通要道,这条道路北至齐国都城临淄,南至徐国(今江苏省泗洪县附近),中间经穆陵关、莒国、郯国。而从沭河的流经地域看,二者路线一致,相依相傍,古人便把这条“僻在东方”的交通要道一侧的河流称为“術水”。“術水”成为这条河流的名字后,古人为了区别字义,又在“術”字上加了“水”旁,即“氵術水”,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化,许多异体字不再使用,“沭”字便逐渐代替了“術”、“氵術”,成为今天的“沭河”,这就是沭河名称的由来。此说很有道理。

 

 

20110908:自沭水村至秦家洼村】

    沭水村位于沂水县高桥镇驻地以北据说沭水村附近原有双龙桥,桥面由一大块条石铺成。见水后,条石表面显现出两条黑龙,栩栩如生,遂名此桥为双龙桥。1963年的高桥区所辖公社中就有双龙、沭水两公社。当时小孩子好奇,经常用水泼在石面上用手摩挲玩耍。后来双龙桥毁坏,这块条石也不知去向。附近村名讲,曾听说前段时间此石在深圳出现,要价不菲。

    在沭水河边遇到几位放牛牧羊的村民,热情朴实。明万历进士、蒙阴人公鼐为沂水县旧志作序说:“沂地今虽齐隶,大抵当鲁者十九,当齐者十一,礼信之俗多,夸诈之俗少,士弦诵呫哔,民耒耜袯襫之外无他慕。”记载了沂地人民的憨朴无华。一位年长者指着沭河大桥东的河水拐弯处说,多年前有二个小孩玩耍时,在河边挖出一个陶罐。陶罐盛水后,上部呈白色,下部显绿色,甚是奇异。有人得知后出价300元购买,而两小孩要价800元,经其(这位牧羊老者即当事人)说和,最终以600元成交。言谈中村民还提到了1937624日的那场大水。查《沂水县志》,关于“6.24”(农历)大水有如此记载:“1937731日,特大暴雨。沭河决口,淹没5个村庄。沭水村有882间房屋被冲垮,308人被淹死,沂河同日决口,小河一带遭水淹。”本年的1227日,沭水逢集,可恶的日本侵略军两架飞机在沭水集上空盘旋后投下4颗炸弹,炸死、炸伤赶集群众370余人。不仅如此,本年,沂水又流行斑诊、伤寒、腥红热,真是祸不单行。难怪七十多年过后,还有人对这一段悲惨的历史记忆犹新。村民还抱怨说,就因这年的巨大打击,沭水村元气大伤,至今仍未能缓过神来,如今北边的马站镇、南边的高桥镇经济蓬勃发展,而此地经济发展状态一直一般。

    蒙村民指点,在村东不远的一座小山上找到了县志曾有记载的龙泉寺。这座小山位于沂水县城北30公里的沭河以东,原名龙泉山,今名庙沟山,山以寺(庙)名。清道光《沂水县志·建置·寺观》记载:“龙泉寺,县北六十里。”建寺年代未知,古寺建筑已毁,原址辟为农田。今在原址南约50米处重建,规模不大。

    村民讲龙泉寺附近原立有一块石碑,碑额刻“圣旨”二字,两旁雕有二条黑龙,碑面有刻文,内容大约是表彰沭水村的一位贞妇。石碑碑帽差点被盗,曾有四人在夜晚把碑帽拆掉,在企图运走时被村名撞见而逃,后发现碑帽上粘有偷盗者的血迹。

    村民罗成曾经大战龙泉寺,因时间关系,具体情节未打听清楚,只记得以前的讲书人讲书说罗成去龙泉寺搬兵,“跨上千里驹,越过双龙桥,走了三天三夜”,双龙桥至龙泉寺不到二里路,竟走三天三夜,可见以前将书人的夸张之极了。

沭水村往东不远就是秦家洼村。沭水流经秦家洼村北,河南岸筑有高堤。北河对岸村名祉村,属马站镇,东南河对岸村名孟母,有孟母墓,属杨庄镇。因处三镇交界处,三不管地带,交通困难,村民跨河北去祉村赶集,需跨过砌在河中央的几根粗水泥管子,车辆则无法通行,东去孟母村也是一样,极不方便。村民盼望筑起跨河大桥,往来方便。

 

 

附诗二首:

                             龙泉寺 

 

刘象升

秋登龙泉山,道场启秋市。摄屐下方来,系马云堂里。

癦列据脾蜂,人聚慕羶蚁。亭午秋阳骄,嚣然红尘起。

雷应万声动,雨挥众颡泚。机械恼游人,愿言告观止。

载迁彼山椒,临风自徙倚。随意藉草石,放眼看山水。

沂镇矗天门,群峰皆俯视。浪涌分道趋,箕张两翼似。

拉杂不知名,纷然罗足底。众流拥白沙,东南去如驶。

汇泽稗草多,崩岸怪石齿。水曲山之隈,人烟亦栉比。

绕村白杨风,古冢何垒垒。巉巉马鞍山,孟母违尺咫。

海气掀天来,苍莽不能指。远望闵仲祠,但余重峦峙。

白日忽西驰,烟凝暮山紫。悠悠浩劫中,表表圣贤里。

世乃有狂澜,鲁固多君子。蒹葭萋以苍,秋水清以瀰。

或有浴沂人,鼓瑟正铿尔。便欲下山去,深心托兰芷。

拂袖谢市侣,短歌成变徵。

 

 

    作者在秋天去龙泉山赶会,眺望山景,作此古风。诗从集市写到山色,又从望到的古迹联想到古圣先贤,抒发思古之幽情,最后表达了鄙弃世俗利禄,出世隐居的情怀。

    马鞍山:位于今山东省邹县城北十二公里处,东麓有孟母仉氏墓。另据《沂水县志》载:沂水县东北三十公里葫芦岭“南麓小山突起,青石罗列,为马鞍山,孟母墓在焉。”从“违尺咫”推断,当指后者。

 

 

 

沭水道中

公鼐

沭水源从大岘西,穆陵天际控三齐。

傍岩烟火关城近,出谷云霞海气低。

双髩征尘宵驻马,一灯乡思夜闻鸡。

游人但问东牟道,不觉春深岸草萋。

 

 

    这首诗当为作者溯沭河北行去今文登县一带经沭河发源地时所写,描绘了穆棱关的险峻形势,表露了旅途跋涉怀念故乡的心情。 

    诗中说,穆棱关高耸天际,控制着三齐地带。靠山的村落升起了炊烟,表明离城已不远,山谷笼罩着云影霞光,大地雾霭低弥。晚间停下马来,双鬓沾满了旅途的风尘,夜里面对孤灯,相思萦怀,难以入眠,愁听报晓鸡鸣。游人只顾打听去东牟的路,却没有发觉入春已久,沭河两岸已青草萋萋。

公鼐:明万历丁酉科举人,辛丑科进士,蒙阴县人

    三齐:秦亡,项羽立旧齐国王族田都为齐王、田市为胶东王、田安为济北王,其封地因皆为齐国故地,故称三齐。这里泛指山东中、东部地区。

 

 

附:

沭河名称由来考 

沭河发源于山东省沂山南麓,南流入江苏省境内。

沭河,古称“沭水”,早在战国时期的著作《周礼·职方氏》中就有记载:“正东曰青州……其浸沂、沭。”

沭水,古人又写作“術水”,《汉书·地理志》:“術水南至下邳入泗。

唐代颜师古注:“術水即沭水也。”①“術”字现已简化为“术”,为了考证的需要,本文仍写为“術”。

从《说文解字》、《辞海》对“沭”字的注释可以看出,“沭”是沭水(或沭河)的专用字,别无其他含义。因此,要解释沭河名称由来,应从“術”字上做文章。

《莒县地名志》认为“古术士施展法术之水汇成此川而得名”,此说近于荒唐。因为占卜和鬼巫之术在先秦各诸侯国普遍存在,当时的人们对此虔诚至信,并非只有沭河流域的古人信奉此道。况且“术士、巫术”等字义是“术”字的引申义,并非本义,因此,用“术士、巫术”等词义来解释“沭水”名称的由来只是望文生义。

《说文·行部》注:“術,邑中道也。从行,术声。”五代时期的文字学家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中说:“邑中道而術,大道之派也。”可见,“術”字的本义是道路,“沭水”之名应该与道路有关。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记述:春秋时期,我国东部有一条南北交通要道,这条道路北至齐国都城临淄(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南至徐国(江苏省泗洪县附近),中间经穆陵关、莒国(今山东莒县)、郯国(今山东郯城县北)。由于这条道路“僻在东方”,其重要性略逊于中原地区的主要道路。②这个观点与徐锴所说“大道之派”相符,因此可以将这条道路称为“術”道。而从沭河的流经地域看,二者路线一致,相依相傍,古人便把这条“僻在东方”的交通要道一侧的河流称为“術水”。

“術水”成为这条河流的名字后,古人为了区别字义,又在“術”字上加了“水”旁,即“氵術水”,《汉语大字典》注:“氵術,同‘沭’,水名。《玉篇·水部》:‘氵術,水。在琅琊,任绪钓鱼处’。”这里所引的《玉篇》是南朝梁顾野王所著字书,说明南北朝之前,“沭”字的异体字还有“術”、“氵術”等写法。《说文解字》中没有收录“氵術”字,说明这个字在汉代已不常用,大约在秦始皇统一文字时,“術”和“氵術”就统一写为“沭”字了,但仍有少数人用这两个字,所以《汉书》有“術水”,《玉篇》有“氵術水”,随着汉字的演化,许多异体字不再使用,“沭”字便逐渐代替了“術”、“氵術”,成为今天的“沭河”,这就是沭河名称的由来。

【注】

①《汉书·地理志》“琅琊郡东莞”。中华书局版。

②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古时代(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版,第718页。

(作者:莒县史志办公室  张同旭  原载《日照史话》)

 

沭河:自沭水村至秦家洼村段(沂水县高桥镇)

沭河:自沭水村至秦家洼村段(沂水县高桥镇)

沭河:自沭水村至秦家洼村段(沂水县高桥镇)
沭河大桥。
沭河:自沭水村至秦家洼村段(沂水县高桥镇)

 

 

沭河:自沭水村至秦家洼村段(沂水县高桥镇)
挖出陶罐的地方。
沭河:自沭水村至秦家洼村段(沂水县高桥镇)
沭河两岸青草萋萋。
沭河:自沭水村至秦家洼村段(沂水县高桥镇)
岸边的杨树林。
沭河:自沭水村至秦家洼村段(沂水县高桥镇)

沭河:自沭水村至秦家洼村段(沂水县高桥镇)

沭河:自沭水村至秦家洼村段(沂水县高桥镇)

正在建设中的高速公路跨沭河而过。

沭河:自沭水村至秦家洼村段(沂水县高桥镇)

沭水集今貌。
沭河:自沭水村至秦家洼村段(沂水县高桥镇)
沭水集。
沭河:自沭水村至秦家洼村段(沂水县高桥镇)
沭河南岭村,位于高桥镇驻地北5公路处,村始建于明代中叶,早年因开磨坊的较多,故名白面官庄。后以村处沭水村的南岭之上,故改今名。
沭河:自沭水村至秦家洼村段(沂水县高桥镇)
高桥河北村,位于高桥镇驻地北1公里处,清康熙年间(1662—1722)建村,村建在高桥村北的住龙河北岸,故名;后因建东红公路,于1976年移村于公路东今址。
沭河:自沭水村至秦家洼村段(沂水县高桥镇)
清道光《沂水县志》记载:“龙泉寺,县北六十里。”原古寺已毁,今在原址南50米处重建,称龙泉庙。
沭河:自沭水村至秦家洼村段(沂水县高桥镇)
今天的龙泉庙看上去有点寒碜。
沭河:自沭水村至秦家洼村段(沂水县高桥镇)
庙内情景。
沭河:自沭水村至秦家洼村段(沂水县高桥镇)
庙后的这片玉米地,即龙泉寺原址所在。
沭河:自沭水村至秦家洼村段(沂水县高桥镇)
庙北邻有一处大型选矿厂。
沭河:自沭水村至秦家洼村段(沂水县高桥镇)
秦家洼村北、沭河南岸的东面河堤。
沭河:自沭水村至秦家洼村段(沂水县高桥镇)
西面河堤。
沭河:自沭水村至秦家洼村段(沂水县高桥镇)
河堤中间的这条小路就是秦家洼村和祉村,亦即高桥镇和马站镇的通道。
沭河:自沭水村至秦家洼村段(沂水县高桥镇)
奔流的沭河挡住了去路。
沭河:自沭水村至秦家洼村段(沂水县高桥镇)


沭河:自沭水村至秦家洼村段(沂水县高桥镇)


沭河:自沭水村至秦家洼村段(沂水县高桥镇)  奔腾的沭河。

沭河:自沭水村至秦家洼村段(沂水县高桥镇)
秦家洼村街貌,这也是我开车走过的地方。过去之后,我挺佩服自己的车技。

沭河:自沭水村至秦家洼村段(沂水县高桥镇)
村中古槐,虽经多次雷击、火烧,依然生机勃勃。

沭河:自沭水村至秦家洼村段(沂水县高桥镇)
古槐树干已中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