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河:自沭水村至秦家洼村段(沂水县高桥镇)

标签:
沭河沭水沭河介绍沭河照片龙泉寺秦家洼村沂水县高桥镇旅游 |
分类: 古迹、景点、纪念地 |
【沭河】
沭河,古称“沭水”,为沂水县境内第二条大河,发源于沂山南麓,南流入江苏省境内。在临沂境内,在流向上,沭河与沂河基本呈两条平行线。不同时期的县志对流经沂水境内的沭河均有详细记载。康熙《沂水县志·山川》记载如下:
沭河,《周礼》所谓“青州之浸沂、沭”是也;《水经》曰:“沭水出东莞县北山”,注曰:“大弁山、小泰山连麓,引控众流积以成川。”东南流,经邳乡南,左合岘山水,南至老牛岭,折而东,经碁(岐)山,碁(岐)水入焉。又南至洛山,洛水西来入焉。又南入莒州境。
碁(岐)山应即今莒县碁山镇驻地西北的碁山,碁(岐)水即今绣珍河,发源于沂水县杨庄镇西北的凤鸣峪,洛山在今莒县洛河镇境内。当时这些地方均属沂水。
道光《沂水县志·舆地山川》载:
沭水二源,东源出泰薄顶南麓之龙泉峪[出泉之处俗名“河套源”],其水下注成渊,名老龙潭[又名相氏村],西源出泰薄顶西麓之石槽峪,谷岸皆石,泉水汹涌,东南流与龙泉峪水合流成川[此《水经》所谓“引控众流积以成川”也],东南流经灰泉庄,灰泉水自右入之[水出连坪山东北麓,东流],又东南流,张马庄水自左入之,大清水、小清水自右入之,[大清水出莲坪山东麓,三泉并列,相隔里许,汇而成川。小清水出莲坪山东南麓夹石峪,峪底巨石盘礴,旁连山麓,石上泉水突出,名马蹄泉,一名小趵突,东流合大清水入沭]又南流,梨圆河水自右入之,又东南流,至神山崖汇为渊,南流,杨庄水自右入之,又经照沂山阴东流,至沭水集东北流,经龙泉寺北东南流,经杨家城子南[此《水经》所谓“沭水东南流,逕邳乡南”也。注云:“南去县八十里许,城有三面而不周于南,俗谓之半城”],又东南流,至孟母墓西,左合大岘水[此《水经》所谓“沭水又东南流,左合大岘水”也],又东南流,右合朱龙水[水自木山之朱龙官庄发源,东流,经高桥集南,又东流二十余里,至密家沟东入沭]又东南流,曹河水入之,又东南流,至谢家庄入莒州境。[自发源至此,约计八十余里]
大岘水为今马站河,发源于沂水县马站镇驻地北的马站镇、圈里乡交界处的前石屋村附近。朱龙水又称住龙河,发源于沂水县高桥镇驻地西北的杨家坪村西,今镇驻地西北有村名住龙河,至莒县碁山镇驻地西北的北陈庄和杨家庄之间入沭河。木山属今高桥镇,镇驻地西北有村名木山。曹河水今称道托河,发源于沂水县道托镇驻地北偏西的麦坡村附近。
1996年齐鲁书社版《沂水县志》记载:
沭河为县内第二条大河,发源于沂山南侧泰薄顶,有东西两个源头:东源头始于泰薄顶东的寺峪村北;西源头始于泰薄顶西的石槽峪村北。两源水在东于沟乡霹雳石村东南汇合后南流,经东、西于沟村南,九岭坡村西入沙沟水库。出库后,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群众从整体上对沭河进行了大规模地治理。并于1959年11月建成了一座大型水库沙沟水库(库容量1.0216亿立方)
┌─┬────┬────────┬─────┬──┐
│右│河名
│
│
│
│
│
│
├─┼────┼────────┼─────┼──┤
│左│秀珍河
│
│
└─┴────┴────────┴─────┴──┘
【20110908:自沭水村至秦家洼村】
沭水村往东不远就是秦家洼村。沭水流经秦家洼村北,河南岸筑有高堤。北河对岸村名祉村,属马站镇,东南河对岸村名孟母,有孟母墓,属杨庄镇。因处三镇交界处,三不管地带,交通困难,村民跨河北去祉村赶集,需跨过砌在河中央的几根粗水泥管子,车辆则无法通行,东去孟母村也是一样,极不方便。村民盼望筑起跨河大桥,往来方便。
附诗二首:
(清)刘象升
秋登龙泉山,道场启秋市。摄屐下方来,系马云堂里。
癦列据脾蜂,人聚慕羶蚁。亭午秋阳骄,嚣然红尘起。
雷应万声动,雨挥众颡泚。机械恼游人,愿言告观止。
载迁彼山椒,临风自徙倚。随意藉草石,放眼看山水。
沂镇矗天门,群峰皆俯视。浪涌分道趋,箕张两翼似。
拉杂不知名,纷然罗足底。众流拥白沙,东南去如驶。
汇泽稗草多,崩岸怪石齿。水曲山之隈,人烟亦栉比。
绕村白杨风,古冢何垒垒。巉巉马鞍山,孟母违尺咫。
海气掀天来,苍莽不能指。远望闵仲祠,但余重峦峙。
白日忽西驰,烟凝暮山紫。悠悠浩劫中,表表圣贤里。
世乃有狂澜,鲁固多君子。蒹葭萋以苍,秋水清以瀰。
或有浴沂人,鼓瑟正铿尔。便欲下山去,深心托兰芷。
拂袖谢市侣,短歌成变徵。
沭水道中
(明)公鼐
沭水源从大岘西,穆陵天际控三齐。
傍岩烟火关城近,出谷云霞海气低。
双髩征尘宵驻马,一灯乡思夜闻鸡。
游人但问东牟道,不觉春深岸草萋。
公鼐:明万历丁酉科举人,辛丑科进士,蒙阴县人。
附:
沭河名称由来考
沭河发源于山东省沂山南麓,南流入江苏省境内。
沭河,古称“沭水”,早在战国时期的著作《周礼·职方氏》中就有记载:“正东曰青州……其浸沂、沭。”
沭水,古人又写作“術水”,《汉书·地理志》:“術水南至下邳入泗。
唐代颜师古注:“術水即沭水也。”①“術”字现已简化为“术”,为了考证的需要,本文仍写为“術”。
从《说文解字》、《辞海》对“沭”字的注释可以看出,“沭”是沭水(或沭河)的专用字,别无其他含义。因此,要解释沭河名称由来,应从“術”字上做文章。
《莒县地名志》认为“古术士施展法术之水汇成此川而得名”,此说近于荒唐。因为占卜和鬼巫之术在先秦各诸侯国普遍存在,当时的人们对此虔诚至信,并非只有沭河流域的古人信奉此道。况且“术士、巫术”等字义是“术”字的引申义,并非本义,因此,用“术士、巫术”等词义来解释“沭水”名称的由来只是望文生义。
《说文·行部》注:“術,邑中道也。从行,术声。”五代时期的文字学家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中说:“邑中道而術,大道之派也。”可见,“術”字的本义是道路,“沭水”之名应该与道路有关。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记述:春秋时期,我国东部有一条南北交通要道,这条道路北至齐国都城临淄(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南至徐国(江苏省泗洪县附近),中间经穆陵关、莒国(今山东莒县)、郯国(今山东郯城县北)。由于这条道路“僻在东方”,其重要性略逊于中原地区的主要道路。②这个观点与徐锴所说“大道之派”相符,因此可以将这条道路称为“術”道。而从沭河的流经地域看,二者路线一致,相依相傍,古人便把这条“僻在东方”的交通要道一侧的河流称为“術水”。
“術水”成为这条河流的名字后,古人为了区别字义,又在“術”字上加了“水”旁,即“氵術水”,《汉语大字典》注:“氵術,同‘沭’,水名。《玉篇·水部》:‘氵術,水。在琅琊,任绪钓鱼处’。”这里所引的《玉篇》是南朝梁顾野王所著字书,说明南北朝之前,“沭”字的异体字还有“術”、“氵術”等写法。《说文解字》中没有收录“氵術”字,说明这个字在汉代已不常用,大约在秦始皇统一文字时,“術”和“氵術”就统一写为“沭”字了,但仍有少数人用这两个字,所以《汉书》有“術水”,《玉篇》有“氵術水”,随着汉字的演化,许多异体字不再使用,“沭”字便逐渐代替了“術”、“氵術”,成为今天的“沭河”,这就是沭河名称的由来。
【注】
①《汉书·地理志》“琅琊郡东莞”。中华书局版。
②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古时代(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版,第718页。
(作者:莒县史志办公室
正在建设中的高速公路跨沭河而过。
沭水集今貌。
沭水集。
沭河南岭村,位于高桥镇驻地北5公路处,村始建于明代中叶,早年因开磨坊的较多,故名白面官庄。后以村处沭水村的南岭之上,故改今名。
高桥河北村,位于高桥镇驻地北1公里处,清康熙年间(1662—1722)建村,村建在高桥村北的住龙河北岸,故名;后因建东红公路,于1976年移村于公路东今址。
清道光《沂水县志》记载:“龙泉寺,县北六十里。”原古寺已毁,今在原址南50米处重建,称龙泉庙。
今天的龙泉庙看上去有点寒碜。
庙内情景。
庙后的这片玉米地,即龙泉寺原址所在。
庙北邻有一处大型选矿厂。
秦家洼村北、沭河南岸的东面河堤。
西面河堤。
河堤中间的这条小路就是秦家洼村和祉村,亦即高桥镇和马站镇的通道。
奔流的沭河挡住了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