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沂蒙崮之:晏婴崮(一)(沂水县夏蔚镇)

(2011-03-05 19:11:50)
标签:

沂蒙崮

晏婴崮

沂水县夏蔚镇

晏婴崮介绍

晏婴崮照片

分类: 沂蒙山、沂蒙崮

【晏婴崮】

晏婴崮又名昔贤山当地人称兔子头,位于沂水县夏蔚镇镇驻地西偏南晏婴店子村南。距离沂水县城35里。晏婴崮海拔462.5米,面积1平方公里。清道光七年《沂水县志·舆地》:晏婴崮,俱(距)县西七十里,崮又名昔贤山,王庄水经其间,梓水经其西。沂水县夏蔚镇内有大小10余座崮,其中最有来头的要属晏婴崮。相传春秋时期,齐国宰相晏婴曾率领军队在此安营扎寨,故称“晏婴崮”,崮上至今还有晏婴“点将台”、“石屋”等遗迹可寻。崮南村名崮前崖村和下里村,崮北公路边有一个小村子,据传晏婴曾在此停居,故村名叫“晏婴店子”,当地人简称店子村。如果向当地人询问村名,热情的村民回答你的是:店子村。另一个说法是,相传隋炀帝时,群雄并起,这村有个起义领袖率领部众驻扎山崮之上,自称晏婴王。从此这山就叫晏婴崮,这村就叫晏婴店子了。

远望晏婴崮,仿佛一个翘首遥望的巨人,东侧崮顶平坦狭长,中间是一处峭壁,犹如刀劈斧砍般,西侧三块巨石挺立山头,蔚为壮观。

晏婴崮有北门、东门和南门三个山门。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山匪横行,晏婴崮因此成为老百姓躲避山匪的去处,崮顶四周垒砌围墙,只留下两条通道可以登上崮顶,通道只能容一两人并肩通过,正门(南门)现在依然可以看到一百多年前碉堡状大门一百多年之前垒砌的围墙至今坚固无比,围墙内的石灰历经一百多年的风吹雨淋至今坚硬如钢。崮顶现在已经是到处乱石,但是一百多年前这里却到处是老百姓所建房屋,崮顶现在依然可以找到当时捣杵用的石槽。崮顶现有一石碑,清朝所立,大意为崮顶草木茂盛,放牧者禁止生火,以免引起火灾。晏婴崮山腰处水源丰富,水质优良,山下老百姓多引用此水。

    《沂水县志》记载“晏婴崮……王庄水经其间,梓水经其西。”王庄水当地有人称之为哭河,现河上有一新一旧两座桥,未修新桥前,旧桥上常有客车翻进河中,夜间经常听到有哭声,故当地有人称之为哭河。

沂蒙崮之:晏婴崮(一)(沂水县夏蔚镇)
晏婴崮位置图

沂蒙崮之:晏婴崮(一)(沂水县夏蔚镇)
远眺(北侧)

沂蒙崮之:晏婴崮(一)(沂水县夏蔚镇)
远眺(东侧)

沂蒙崮之:晏婴崮(一)(沂水县夏蔚镇)
远眺(东南侧)

沂蒙崮之:晏婴崮(一)(沂水县夏蔚镇)
远眺(南侧)

沂蒙崮之:晏婴崮(一)(沂水县夏蔚镇)
▲左为晏婴崮,右为杏子山

沂蒙崮之:晏婴崮(一)(沂水县夏蔚镇)
朦胧中的晏婴崮有些神秘

沂蒙崮之:晏婴崮(一)(沂水县夏蔚镇)
▲阳光下的晏婴崮绚丽

沂蒙崮之:晏婴崮(一)(沂水县夏蔚镇)
峭壁

沂蒙崮之:晏婴崮(一)(沂水县夏蔚镇)
峭壁

沂蒙崮之:晏婴崮(一)(沂水县夏蔚镇)晏婴崮的左边似条巨龙



沂蒙崮之:晏婴崮(一)(沂水县夏蔚镇)

晏婴崮的右边也似条巨龙

沂蒙崮之:晏婴崮(一)(沂水县夏蔚镇)
峭壁上的围墙遗址

沂蒙崮之:晏婴崮(一)(沂水县夏蔚镇)
▲南侧上山小道

沂蒙崮之:晏婴崮(一)(沂水县夏蔚镇)

崮顶房屋遗址

沂蒙崮之:晏婴崮(一)(沂水县夏蔚镇)

崮顶房屋遗址

沂蒙崮之:晏婴崮(一)(沂水县夏蔚镇)
▲崮顶东部风貌

沂蒙崮之:晏婴崮(一)(沂水县夏蔚镇)
崮顶西部风貌

沂蒙崮之:晏婴崮(一)(沂水县夏蔚镇)
石槽

沂蒙崮之:晏婴崮(一)(沂水县夏蔚镇)
▲石臼

沂蒙崮之:晏婴崮(一)(沂水县夏蔚镇)
▲南边瞭望台遗迹

沂蒙崮之:晏婴崮(一)(沂水县夏蔚镇)
▲西边陡峭的三块大巨石

沂蒙崮之:晏婴崮(一)(沂水县夏蔚镇)
崮姿

沂蒙崮之:晏婴崮(一)(沂水县夏蔚镇)
▲崮姿

沂蒙崮之:晏婴崮(一)(沂水县夏蔚镇)
村居

沂蒙崮之:晏婴崮(一)(沂水县夏蔚镇)

崮前的小村庄

沂蒙崮之:晏婴崮(一)(沂水县夏蔚镇)
▲崮前的小村庄

沂蒙崮之:晏婴崮(一)(沂水县夏蔚镇)
崮前崖村俯瞰

沂蒙崮之:晏婴崮(一)(沂水县夏蔚镇)

▲山腰高大的山柿树

沂蒙崮之:晏婴崮(一)(沂水县夏蔚镇)

储藏粮食的山洞

沂蒙崮之:晏婴崮(一)(沂水县夏蔚镇)

▲储藏粮食的山洞

【相关介绍文章】

(文章来自于网络略加整理)

名相晏婴

沂蒙崮之:晏婴崮(一)(沂水县夏蔚镇)

    晏婴(公元前578-公元前500年),字仲,谥平,又称晏平仲,世称晏子,夷维人(今山东莱州)。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人物生平

  晏婴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

  晏婴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仁者长寿,和则养生

  “仁”是儒家“仁政爱民”的主要学说,也是晏子施政的中心内容。晏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时于天下”必须“始于爱民”。他坚持“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遇有灾荒,国家不发粮救灾,他就将自家的粮食分给灾民救急,然后动谏君主赈灾,深得百姓爱戴。对外则主张与邻国和平相处,不事挞伐。齐景公要伐鲁国,他劝景公“请礼鲁以息吾怨,遗其执,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鲁”。

  廉洁无私,心胸坦荡

  晏子辅佐齐国三公,一直勤恳廉洁从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张“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管理国家秉公无私,亲友僚属求他办事,合法者办,不合法者拒。他从不接受礼物,大到赏邑、住房,小到车马、衣服,都被他辞绝。不仅如此,晏子还时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禄送给亲戚朋友和劳苦百姓。

  生活简朴,清心寡律

晏婴以清正廉洁著称于世,有“管侈晏俭”之说。

  晏婴身为国相,“食不重肉,妾不衣帛”,餐桌上没有两种肉食,家人身上不穿绫罗绸缎。他住的房子是祖辈留下来的旧房子。齐景公得知情况后,命人送去粮黍酒肉,晏婴无论如何不肯收下。送去退回,退回送去,来回三次,最后使臣只好禀报景公。

  还有一次,齐景公看到晏婴坐的马车非常陈旧,便说:“堂堂相国坐这等破车不怕人笑话?”晏婴说:“与百姓相比,坐车巡视边塞关隘已心满意足,我从不去想这是荣耀还是耻辱!”齐景公就派人把一辆马车送到晏婴府上。晏婴立即命车夫把新马车送回去。晏婴跟齐景公解释:“朝廷已有俸禄给我,我不能再有别的奢望。”明代《青州府志》评价说:“齐地汉以后尚俭倡廉,与晏子的移俗不无关系。”

  乐观豁达,处其自然

  晏子虚怀若谷,闻过则喜。孔子赞他是“不以已之是,驳人之非,逊辞以避咎,义也夫!”表明了他随和大度,注重自身修养的品格。晏子生性乐观,对生死淡然视之。他说人都是要死的,不论仁者、贤者、贪者、不肖者概莫例外,因此从来不“患死”、不“哀死”,把生老病死看作是自然规律。他始终保持乐观大度的心情,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 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相传为晏婴撰,现在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而成。书名始见于《史记·管晏列传》。《汉书·艺文志》称《晏子》,列在儒家类。全书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内、外篇。主要记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写出了晏婴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书中寓言多以晏子为中心人物,情节完整,主题集中,讽喻性强,对后世寓言有较大的影响。

  二桃杀三士

  战国齐景公时,田开疆帅师征服徐国,有拓疆开边强齐之功;古冶子有斩鼋救主之功;由田开疆推荐的公孙捷有打虎救主之功。三人结为兄弟,自号为“齐邦三杰”。齐景公为奖其功劳,嘉赐“五乘之宾”的荣誉。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三人挟功恃勇,不仅简慢公卿,而且在景公面前也全无礼统。甚至内结党羽,逐渐成为国家安定的隐患。齐相晏婴,即晏子深感忧虑,想除掉,又担心景公不允许,反结怨于三人。

  一天,鲁齐结好,齐景公宴请鲁昭公。酒至半酣,晏子奏请开园取金桃为两国结盟祝贺。景公准奏后,晏子引园吏亲自监摘。摘得六个金桃,“其大如碗,其赤如炭,香气扑鼻”。依礼,齐鲁二国君各享一个,齐鲁二国相各享一个。盘中尚剩两个,晏子奏请赏给臣下功深劳重的人,以表彰其贤能。齐景公让诸臣自我荐功,由晏子评功赐桃。

  公孙捷和古冶子因救主之功而自荐。二人一自荐功劳,晏子就肯定了二人的功劳,并即刻将两桃分别赐给了这两人。田开疆以开疆拓边有功而自荐。晏子评定田开疆功劳为最大,但桃已赐完,说只能等到来年桃熟,再行奖赏。齐景公说他自荐得迟,已没有桃子来表彰其大功。田开疆自以为这是一种耻辱,功大反而不能得到桃子,于是挥剑自杀。古冶子和公孙捷相继因功小食桃而感到耻辱也自杀身亡。晏婴就用两个桃子除掉了三人,消除了齐国隐患。

  折冲樽俎

  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攻打齐国。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间,正值酒酣耳热,均有几分醉意之时,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头告诉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给客人。”范昭接过侍臣递给的酒,一饮而尽。晏婴在一旁把这一切看在眼中,厉声命令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依照当时的礼节,在酒席之上,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是对齐国国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的反应如何,但还是为晏婴识破了。

  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现在还不是攻打齐国的时候,我试探了一下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婴识破了。”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现在去攻打齐国,绝对没有胜利的把握,晋平公因而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敌人放弃进攻的打算,即现在“折冲樽俎”这个典故,就是来自晏婴的事迹。孔子称赞晏婴的外交表现说:“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机谋的真实写照。

使四方,不辱命

《论语》中说:“出使四方,不辱君命。”晏婴坚守的也就是这种精神。

在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中,作者史马迁记载了一位机智勇敢的外交使者,他就是公元前6世纪齐国的晏子。有关晏子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很广,下面是他出使楚国的故事。

  晏婴不但在迎接外国使节的时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国之时,每次也能态度决然,随机应变,不辱使命。

  春秋末期,诸侯均畏惧楚国的强大,小国前来朝拜,大国不敢不与之结盟,楚国简直成了诸侯国中的霸主,齐相国晏婴,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楚灵王听说齐使为相国晏婴后,对左右说:“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却以贤名闻于诸侯,寡人以为楚强齐弱,应该好好羞辱齐国一番,以扬楚国之威,如何?”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于应对问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须如此这般方可。”楚王大悦,依计而行。

  晏婴身着朝衣,乘车来到了楚国都城东门,见城门未开,便命人唤门,守门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指着旁边的小门说:“相国还是从这狗洞中进出吧!这洞口宽敞有余,足够您出入,又何必费事打开城门从门而入呢?”晏婴听罢,笑了一笑,言道:“这可是狗进出的门,又不是人进出的门,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出入,出使人国的人从人门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来到了人国呢,还是狗国呢?我想楚国不会是一个狗国吧!”守门之人将晏婴的话传给了楚灵王,楚灵王听罢,沉思了一会儿,才无可奈何的吩咐打开城门,让晏婴堂堂正正地进入了楚都。

  霸业因时而兴

  晏相国来到了馆舍,楚国大臣为他洗尘接风,席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楚国下大夫首先发言道:“齐自太公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足可以与楚匹敌。为什么自齐桓公称霸中原之后,昙花一现,再不能领袖诸侯了呢?以齐国国土之宽广,人口之众多,国家之富庶,加上晏相国您的才智,怎么就不能再崛起中原呢?反而向我楚国结盟,这太让人费解了。”晏婴回答:”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于诸侯之后,诸侯连年征战,春秋五霸迭兴,齐国称霸于中原,秦国威振于西戎,楚国称雄于荆蛮之地,这一切固然有人为的因素,可大多数靠的是天意。先前以晋文公的雄才大略,尚且逃亡四方;秦穆公霸于西戎之后,文治武功盛极一时,其死后子孙衰弱,再也难振往日之雄风;就连你们楚国也自楚庄王之后,亦常受吴晋二国的骚扰,困苦不堪。难道只有齐国衰弱不成?今日齐国前来交好结盟,这只是邻国之间的友好往来罢了。你作为楚国名臣,本应通晓随机应变这四个字的含义,可怎么却也问出这样愚蠢的问题呢?”

  良臣死社稷,不死昏君

  下大夫脸红着退了下来,身旁的上大夫不服气地质问道:“平仲您自以为是随机应变之士,然而齐自内乱以来,齐臣为君死的不可计数,而您作为齐国的世家大族,却不能讨伐叛贼,或弃官明志,或为君王而死,您不觉得羞愧吗?为什么还留恋名誉地位迟迟不肯离去呢?”晏婴正色反驳道:“做大事的人,不必拘泥于小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只知道君主为国家的社稷而死时,作臣子的才应该与之同死,而今先君并非为国家社稷而死,那么我为什么要随随便便从先君而死呢?那些死的人都是愚人,而非忠臣,我虽不才,但又怎能以一死来沽名钓誉呢?况且在国家有变时,我不离去,乃是为了迎立新君,为的是保存齐的宗祖,并非贪图高位呀,假使每个人都离开了朝中,国家大事又有谁来做呢?并且国家内乱,哪一国没有发生过呢?你们楚国不是也有这种事吗?又何必责怪我们呢?”

  外貌不足识人

  又有人不满地说道:“英雄豪杰,必相貌绝伦,雄伟无比,而今相国您,身高不足五尺,手无缚鸡之力,只是徒逞口舌之利的说客罢了。单单依靠口舌,而没有实际的本领,欺世盗名,不感到可耻吗?”“我听说称锤虽小,能值千斤,舟桨虽长,不免为水浸没,纣王勇武绝伦,不免身死国亡,为什么呢?我承认自己并无出众的本领,愧居相位,却绝不是与您逞口舌之利,只是问有所答罢了。难道我拒不回答吗?那也太无礼了。”

  小人出使小国

  宴会后,楚灵王接见了晏婴,楚灵王一见到晏婴,马上问:“齐国是不是很缺乏人才?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矮子来出使楚国?”“大王,齐国人多着呢。国都临淄人口百万,每人呼一口气,可以呼气为云,每人淌一滴汗,可以挥汗如雨。行人来往川流不息,摩肩接履,又怎么能没有人才?只是敝国有一个规矩,贤明之人出使贤国,不肖之人出使不肖之国,大人出使大国,小人出使小国,而今我无才无德又最不肖,只好来楚国为使,希望大王原谅。”

  桔生淮北则为枳

  楚王一时无言以对,正好一对武士押一名犯人从殿前经过,楚王问道:“这个人是哪一国人?所犯何罪?”“齐国人,犯的是盗窃罪。”“晏相国,齐国人有偷东西的毛病吗?”晏婴知道楚王是以此来取笑自己,报刚才之辱,于是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小臣我听说:桔子种在淮水以南称为桔子,甜美无比,而将其移至淮水以北,则变成了枳树,枳树之果,小而酸涩,苦不可食,之所以会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实在是土地的缘故。现在这个齐国人出生在齐国,并非盗贼,而是一个良民,可是为什么来到楚国,却变成了盗贼呢?这是楚国使他发生了这种变化,齐人之于楚国正如桔子之于淮北,这于齐国又有什么关系呢?”

  楚王默然,良久,叹道:“寡人本来打算让您在今日受辱,哪里想到竟被您嘲笑了,这是寡人的过错,见谅寡人吧!”于是楚王善待晏婴,晏婴圆满完成了使命,回到齐国。这个故事后来成了成语,广为流传,让楚王的颜面丢了2500多年。晏婴面对着国强而盛气凌人的楚王,毅然予以反击,他昂然不屈,除了维护个人的名声,最终目标还是在保持齐国的声威。

晏婴墓】

  临淄区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的田野里有一圈灰色的围墙,围墙后面有一座11米高的土丘。据村民介绍,这里是临淄八景之一——有名的“古冢遗迹怀晏相”。

  土丘里躺着的,是齐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宰相晏婴,与管仲齐名,而时代晚于管仲

的春秋著名政治家。晏婴一生中参政50多年,曾经辅佐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代国君,历史上称“三世显名于诸侯”。

  晏丞相的墓地周围松柏森森,颇为寂寥。走过松柏夹道的路面,迎门是两低一高三座墓碑,其中一块隐约写着“齐相晏平仲之墓”。这块石碑距今400余年了,是明万历二十六年五月(公元1598年)钦差巡抚都察院御史尹应元所题。

  绕过前面的石碑,晏婴冢的西侧有一个大而深的洞穴,从洞口情况来看,这个洞挖开有很长时间了。这样的洞应该不是考古工作者留下的,会不会有人盗过墓?以晏婴生前的节俭,除了他那件经年的破裘皮,大概不会有任何陪葬,这样的话,盗墓者可真是所盗非人了。据考古专家介绍,晏婴墓内还曾经发掘出一些东西,但那不过是一些汉瓦。

  走到晏婴冢的后面,一个高1米左右的门洞让人好奇。这个门洞是做什么用的,目前很多考古专家还没有定论。

  虽然不知建造者的用意,却不由地让人联想起身高只有1.5米左右的晏婴出使楚国时“到狗国需钻狗洞”的典故。

■高密历史文化名人--晏婴

作者:孙树山

来源:高密市史志办

  晏婴春秋齐国名相、政治家、外交家,为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元老。《史记》载其传略。战国时学者辑其言行,名《晏子春秋》传世。

  晏子,名婴,字仲,卒后谥号“平”,因此亦称晏平仲。高密市柏城镇李家营社区晏王庙人。其父晏弱在齐灵公早年,曾奉命率军吞并今山东半岛地区的莱国,立有战功,封邑夷维,为其筑城于今高密市境东南。晏弱卒,晏婴袭父职继任齐卿。

  晏婴初登官场,就展现出超人的才能。当时,齐盛行女扮男装,灵公发布禁令十几天街市依然如故。灵公问计于晏婴,晏回答:“禁令对后宫无效,街市当然不禁”。灵公急派近臣在后宫发布禁令,才刹住了女扮男装的风气。

  晏婴任齐卿时,齐灵公背弃盟约,出兵攻打鲁国,导致晋国出兵助鲁。齐兵败,齐灵公想逃跑,太子抽剑砍断了马鞍,灵公才不得不停下。此时晏婴仍在城外父墓边筑庐守墓,晋将听到这一消息后,认为晏婴于战火中仍在守墓,真是少见的孝子,遂亲自去会见晏婴,并派人把守晏墓区,不许军队打扰。晏婴的孝名在晋军中很快传开,无不赞扬。晋军曾东进至潍水,即流经今高密市西部的潍河,听说潍水东即是晏婴的食邑,随撤军折回,夷维百姓免除了一次战乱的骚扰。

  齐庄公六年,大夫崔杼与庄公矛盾日甚,终致崔杼派人杀死庄公,然后让齐景公继位,崔杼与庆封怕国人不服,便胁持文武官员于太公庙中盟誓。盟誓的人要到预先搭好的台子上用手指蘸着盘子中的牲畜血,抹在嘴上,然后发誓。台子周围布满了甲兵,谁要拒绝,当场杀死,气氛十分恐怖。在晏婴盟誓之前,已有2人被杀。轮到晏婴盟誓时,他捧起血盘,仰天长叹一声,说:“崔杼、庆封横行霸道,杀了国君。我如不效忠公室,而去帮助崔杼、庆封这伙人,就遭灾殃!”说完,低下头把血抹在嘴上。崔杼见此情景十分恼火,摄于晏婴的威望,便对晏婴说:“你能改变刚才说的话,我可以和你共有齐国!如不改变,戟钩就在你脖子上,宝剑就在你心窝上。你自己好好考虑吧!”晏婴答:“你用刀剑威胁,我如丧失气节,改变主张,那就是一个懦夫;我若图利禄背叛国君,那就是没有正义。要我向你屈服,那是不可能的。”崔杼见威胁、利诱不行,无可奈何,便决计杀晏婴。这时旁边的人提醒:“晏婴是个有声望的人,杀了他,就会失去许多人的支持!”崔杼只好放过晏婴。

  阿地(今山东省东阿县)在齐西境,是一个战略要地。齐景公初年,东阿一带民变,晏婴自请前往治理。晏婴做东阿宰三年之后,齐景公听到许多晏婴在阿为政的坏话。遂将晏婴召回,打算撤掉其官职。晏婴向齐景公谢罪说:“我知道我的过错在哪里。请让我再去治理阿吧!三年后,我保证使你听到我为政的好名声。”齐景公应允。三年之后,果然晏婴誉满都城。景公高兴地将晏婴召回,打算给他奖赏。

  齐景公问晏婴为政的经验,晏婴说:“前三年我治理阿,采取了许多防盗措施,我把村内巷道堵掉,不外通大路,使各户严守闾门,因此遭到歹徒的攻击;我极力树立好的社会风气,表彰那些努力耕作、勤俭持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人,处罚那些不务正业的人,因此受到懒惰人的反对;在处理案件中,不怕权贵报复,以致遭到有权势之人的恶意中伤;对于我身边人的要求,合乎规定的我允许,不合乎规定的坚决不允许,致使我身边的人也对我不满;对上层贵人,我都按照礼制侍奉他们,因此,他们不喜欢我。由于前三种人在外面对我进行恶意诽谤,后两种人在城里给我造谣,所以不到三年,我的坏名声就传到您的耳朵里。后三年,我反其道而行,所以您很快又听到了我的好名声。其实,我前治阿,不枉法,不受贿,穷苦百姓得到了好处,本来应该受到奖赏,您反而要治我的罪;后我治阿,赋税增加了,身边的人员有要求,我尽量满足,但有一半以上的百姓挨饿。这本是我的罪过,理应受罚,您反而要给我奖赏,所以我不能接受。”齐景公被晏婴这发自肺腑的忠言所感动,便决定重用他。

  不久,理政有方的晏婴,即被景公任为国相,成为百官之长。时为齐景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23年)。

  晏婴做了齐相,齐景公曾问他治理国家最令人忧虑的事是什么?晏婴用两则故事对其进行回答。一则是,晏婴说:“在修社庙的时候,竖上木桩,涂上泥巴,做好了墙壁,这时老鼠窜了进来,在这儿打洞凿窝。人们用火熏,恐怕烧了木桩,用水灌,恐怕泡坏了泥巴,所以不好把它杀死。”一则是,“有个人家开酒铺,酒味道很美,家具也很洁净,门前标志也很明显,但是卖不出去,酒都酸了。他不解地问别人是什么缘故。大家告诉他说,他们家的狗太厉害了。打酒的带着酒瓶到你家门前,你家的狗却先迎了上来咬人,所以买酒的就不去你家了。”晏婴在讲了故事之后,说:“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坏人像老鼠一样在国君身边,混淆是非,仗势欺人,不杀他们,国家紊乱,要杀他们,国君内心不安,所以这些人都象社鼠一样生存下去。治理国家有了象恶狗似的人,有才的贤人虽然愿意为国君效劳,也只能远离。”齐景公听了晏婴之言,深受启发,表示要采纳晏婴之用人治国策略。

  有一年,齐国都城连续十几天阴雨连绵,都城附近百姓家墙倒屋塌,粮食断绝。而景公仍终日饮酒作乐,不恤民情。晏婴先将自己家的粮食分给灾民,然后步行去见景公,说道:“今阴雨成灾,百姓房倒缺吃,您不去救济,而我身为国家大臣,不能解除百姓苦难,不能劝止国君戒除酒色与浪费,这是我的罪过。”说罢,便辞官而去。齐景公忙乘车追到晏婴家中,极力挽留,并答应开仓救济灾民。

  齐国原刑罚苛酷,许多人受“刖足之刑”,致使市场上出现了“踊贵履贱”的现象。晏婴住宅在集市附近,有一次齐景公问晏婴:“你家离集市近,知道何物贵,何物贱吧?”晏婴答:“现在集市上卖的假腿很贵,鞋子最便宜。”齐景公听后,面有难色。回宫后,便下令放宽刑罚,不再轻易施用“刖足之刑”,鞋子也就不便宜了。

  齐景公有株心爱的槐树,令官吏守在树旁,并悬令:“犯槐者刑,伤槐者死。”有一人醉酒而犯了此令,景公派人拘捕并要施刑。醉酒者的女儿跑到晏婴家诉说此事,晏即求见景公,说明为一棵树而对犯槐人施刑,有害于大臣执法的准绳,国君也将在百姓中丧失威信。景公认为晏婴所讲有理,即释放了醉酒者。

  晏婴在出使时机敏善辩,临大节而不辱的事例,也是人尽皆知。晏婴出使楚国,楚王想戏弄他。晏身材矮小,不满6尺,春秋时1尺为22.5厘米,即晏身高135厘米。当晏来到城下,只见城门紧闭,就停下车子命赶车的前去叫门。守门军士见晏穿黑粗布衣服,坐一辆旧车子,全没大国使者的气度,便说走那个小门就可以了。晏说:“这分明是狗洞,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而入,今天我出使的是人国,应走人门。”楚王听了军士报告后,只得下令,敞开大门,请晏入城。

  楚王在设宴招待晏婴时,又安排一计。二人对饮,酒酣,突然一个囚犯被押至殿前,灵王故意叫住武士问“绑着的是何人”,武士答“齐国人”。楚王又问“犯了何罪?”武士又说“盗窃罪”。灵王嘲讽似地说:“这儿常捉往齐国的盗贼,难道齐人善于偷盗吗?”晏听后立即站起来说:“我听说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桔子和枳子形状相似、味道不同、水土相异的缘故。而今百姓在齐没有偷盗的,到了楚却偷盗该不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了”。楚王听罢,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无言以对。并对晏婴刮目相看,和齐国通好结盟。

  晏婴做了国相,依然崇尚节俭,生活俭朴,“食不重肉,妾不衣帛”。齐景公“三赐”晏婴不受的事迹,被传为佳话。

  一赐为晏婴住宅靠近闹市,噪音不断,尘土飞扬,鱼腥味浓,齐景公要为他修造僻静宽敞的新宅院,晏婴回绝。

  二赐为晏婴平时总是“乘敝车、驾驽马”,齐景公派人给他送去新车骏马,他让来人又赶了回去。景公问他为何不收?晏婴说:“您让我统辖百官,我要求他们节俭,以减少百姓负担,若君臣奢侈,上行下效,不良风气就成灾了!”

  三赐为晏婴妻老而丑,齐景公要把年轻的女儿嫁给他,晏婴说:“我们老夫妻生活多年,当年她年轻美貌,托付与我,我接受了,今天决不能因其变老变丑而抛弃她”。

  类似的事还有:一次晏婴正在吃饭,齐景公派召晏婴的人到,晏婴让来人同吃一餐饭,一人饭两人吃,都未吃饱。来人回去告诉齐景公。景公知晏婴不聚财,穷困,就派人送去许多钱。晏婴再三谢绝,并去向景公解释说:“我家并不穷,由于您的赏赐,我的亲族、朋友都得到了享用。一个当大臣的,如果把国君赏赐的东西贮藏起来,那只能是一个装东西的筐子或箱子,没有出息,公正廉洁的人是不会那样做的。一味索取国君赏赐,而自己又十分吝啬,活着受人怨,死了东西转到别人手中,聪明人是不那样做的。”晏婴终未接受景公送来的钱。

  晏婴为齐相20余年,坚持民为重、君为轻、施仁政、薄徭役的治国方略,出访不辱使命,官居高位不贪不占、节俭节用,使内忧外患的齐国得以稳定,继续与其他大国相抗衡。所以晏婴博得了史家司马迁的钦敬:“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齐景公四十八年(公元前500年),晏婴卒于齐故城东之清节里,安葬于当地。后人在其老家今柏城镇晏王庙村也建有庙及墓,20世纪60年代庙被拆除,墓冢尚存。晏婴墓前立一碑。碑上刻“穹碑”,为古高密八景之一——“晏冢穹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