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映象》中的道
(2012-04-21 23:04:14)
标签:
云南映象歌舞《老子》天地自然道哲学文化 |
分类: 文化·校园 |
正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我选修《艺术概论》这门课,并不是我的艺术细胞有多好,恰恰是我认为我这方面很缺乏。可是,即使像我这么一个缺少艺术细胞的人,在观看《云南映象》时,一开篇就深深的打动了我,我似乎看到了万物起源,世间百态。禁不住写点东西。
序幕《混沌初开》和第一场《太阳》就表现了对生命的追溯。混沌初开,大道初衍;道分日月阴阳,阴阳生五行。五行相生相克,衍化世间万物。简单、清晰、形象、生动地对道进行了阐述。以铜镜对光线的强烈反射表现太阳的耀眼与炽热,那轮红日缓缓升起,墨墨的影子映在旭日的光辉下极为明显,他或快或慢,时而妖娆,时而抚媚,健壮的男子表现出特有的阳刚之美。第一场中尤其让我感到惊讶的是那“鼓之舞”。太阳鼓的鼓声气势如虹,热情如火,激昂热烈,表现火之行属;建水县的芒鼓,鼓声时而如流水孱孱,轻柔飘逸,细腻委婉,时而如大河决堤,汹涌澎湃,滔滔不绝,表现水行属的特性;象脚鼓的鼓声雄壮浑厚,大气沉稳,厚重如山,表现土之元素;铜芒和镲舞的结合更是表现了金之元素的锐利和锋芒,鼓声尖锐刺耳,像是被针扎了一样;绿春县的神鼓更是全部由彝族的青春少女演奏,她们活力四射,充满希望,表现出木元素的生机勃勃。场末更是众鼓齐奏,鼓声相融,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如同五行相生相克衍生万物,万物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继而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大自然真是神奇奥妙!风雨停歇,夜幕降临,舞者们纷纷退场,体现古代劳动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纯朴自然的原始生活。大地沉寂,虫鸣鸟叫,鸡鸣狗吠,大地万物静谧安宁。当一弯清月徐徐而来,瞧那一绝妙的女子,她的身形轻盈温婉,柔情似水,与那月光相辅相成,表现月光的阴柔之美和人的灵性。看看第一场里那轮旭日的光辉和男子的阳刚,还有那弯清月的圣洁和女子的阴柔,生动描绘了日月阴阳相济相克的阴阳之道。
第二场《土地》描写了劳动人民对养育我们的土地的深厚感情。舞者们欢呼雀跃,时而分成四群,时而排列成圆形,阐述先民对天圆地方的理解。他们演化山峦起伏,江河弯曲,表现四方大地上山川河流变幻无穷,地势变迁。舞者们最后竟然跪下来,亲吻大地,以手击地,以大地为鼓,似乎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表达出对土地的热爱。
第三场《家园》中,那些纯朴、原生态的歌词一下子让女性的伟大跃然而出。那些青年男女们深情款款,舞者们互相缠绕、不离不弃、动作亲昵,一下子让夫妻之间的缠绵恩爱、同甘共苦和相濡以沫出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整个序幕和前三场是对中国远古时期天、地、人“三才”之“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的阐述。《太阳》讲天道,《土地》讲地道,《家园》讲人道。《周易》最早最明确最系统最深刻地提出“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学说。《系辞下》中记载:“《易》之为书者,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中国的许多文献,如《太平经》、《老子》、《论语》、《三字经》等都对三才之道有过描述。《云南映象》作为一部原生态的歌舞,对中国传统哲学的阐述让人叹为观止。现代有些人把三才看作天时地利人和,这个理解是很错误的。“三才之道”的学说深入中华民族之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人伦日用之中,牢固地培育了中华民族乐于与天地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云南映象》这部原生态的歌舞集也至始至终表现出了这一点,对天地自然的追溯,对自然万物神奇的赞美,和人与天地万物和平共处的情怀。歌舞的后面两场同样讲述是这些东西。
《火祭》这一场以“火祭”的“薪火相传”之意,表现后边传承,繁衍生息;《朝圣》这场则是以“朝圣”的“朝拜圣祖”之意,表现对先人圣贤的尊敬与敬仰。《老子》中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且存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先辈圣人的传承今世不灭,正因为他们奉行了“长生之道”,不以自身。人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生生不息,流传万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