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关于IMF援助条件的本质辩析——以亚洲金融危机的反

(2015-12-22 09:12:42)
标签:

转载

分类: 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证分析

 内容提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救援条件,即IMF向成员国提供的救援贷款所附加的一揽子政策条件,自创立开始便不断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批评。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其主要的受援对象变为发展中国家之后更是如此。本文通过对于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代表的多次地区金融危机的分析,从不同层面剖析IMF援助条件的本质,即它是美国金融霸权的具体工具,进而以马来西亚模式为契机呼吁在新世纪世界对于金融援助模式的重新思考。  关键词:IMF,援助条件,本质  一、前言——亚洲金融危机中的两种选择、两种模式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首先从东南亚各国开始,然后迅速蔓延到韩国和日本,给亚洲各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为摆脱困境,各受灾国在权衡利弊后,纷纷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于是就产生了两种选择,进而发展成为两种模式。  

(一)IMF援助模式  

    在危机面前,东亚五大受灾国中的四个,即菲律宾、泰国、印尼、韩国先后选择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下简称IMF)求援。于是IMF分别向菲律宾、泰国、印尼、韩国提供了11亿、172亿、400亿和55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性贷款。但是按照IMF的惯例,这项总额超过1100亿美元的援助贷款后面自然都附加了极为苛刻的条件。IMF对上述各国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援助条件,但是核心部分大同小异,仍然是70年代以来的“老三篇”:1、财政金融紧缩;2、实行经济金融自由化和市场开放;3、整顿国内金融体系,让不良金融机构破产,反对国家援助。对于IMF提出的配套经济改革计划,上述国家虽然极不情愿,但是迫于无奈也只能委曲求全,照此办理。如起初印尼总统苏哈托认为IMF所要求的配套经济改革计划有悖于印尼宪法,故不能接受,而IMF则指责印尼未能落实IMF提出的配套改革计划,因而决定暂停向印尼提供30亿美元的第二部分贷款。经过各方的斡旋和讨价还价,1998年4月13日印尼政府最终还是与IMF签署了协议,接受IMF提出的117项经济改革措施,并订下了落实所有重要项目的日期。  

(二)马来西亚模式

  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东亚五大受灾国中,马来西亚是唯一拒绝接受IMF援助的国家,也是率先摒弃IMF的经济紧缩政策,采取经济扩张政策的国家,东亚经济复兴由此出现了第二种模式——马来西亚模式。  

在危机初期,时为马来西亚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的安瓦尔,按照IMF为东南亚国家开出的“药方”,实行了一系列的紧缩性经济政策:大幅提高短期贷款利率、限制贷款、缩减呆账期限、减少经常项目赤字以及先后两次削减政府开支等。但是,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证明IMF的药方没有取得预期疗效,安瓦尔的经济政策是失败的。

  有鉴于此,1998年7月,马来西亚政府提出了“国家经济复苏计划”,标志着马来西亚宏观经济政策的全面扭转。在该计划中,马来西亚政府提出了加强宏观经济基础、稳定货币、恢复市场信心、维持金融稳定等目标。1998年9月1日马来西亚更是做出惊人决定——拒绝接受IMF的援助,重新实行资本管制,固定林吉特汇率且使之一次性从2.86兑1美元贬值到3.8兑1美元,贬值幅度约为24.7%。应当指出的是,马来西亚并不是对外来援助持排斥态度,只是IMF的经济援助带有提高利率、紧缩信贷、增税以及向外国投资者开放资本市场等苛刻条件,这是具有强烈民族主义倾向的马来西亚所不能接受的。

  二、IMF援助条件的本质分析

  (一)从IMF自身的运作体制层面分析

  1、IMF的表决制度

  IMF于1944年7月成立,现有成员国181个。IMF采取加权表决制。会员国的投票权分为基本投票权和份额投票权。基本投票权一律平等,每个会员国均为250票。份额投票权则依据会员国在基金中的股份份额而定,即会员国股份份额以每10万特别提款权(SDR)增加1票。根据加权表决制,IMF的投票权集中在拥有基金多数股份的少数发达国家手中。例如,到1995年 4月30日,仅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五个国家的投票权就占IMF投票权总数的38.93%。其中美国是IMF的最大股东,拥有26万张选票,占投票权总数20%。因而,美国在IMF的表决制度中占有绝对优势。

  2、IMF的资金来源

  IMF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各成员国缴纳的份额、基金组织创设的特别提款权、基金组织的借款、成员国的捐款和基金组织的经营收入。目前,IMF共有约2000亿美元的储备资金,其中提供资金最多的国家依次是:美国306亿美元,占18%;德国112亿美元,占5.7%;日本112亿美元,占5.7%;英国102亿美元,占5.1%;法国101亿美元,占5.1%。由此可见,美国仍然是IMF的最重要的资金来源。美国作为IMF最大的东家,他的“旨意”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由上述两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IMF在自身运作体制层面很大程度地受制于美国,成为美国经济大国地位的重要支撑。这就难怪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7年12月温哥华亚太经合组织高层首脑会议上意味深长地说:“在全球范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起作用的中心地位是不能改变的”。

  (二)从IMF给予援助的原因层面分析

  1、给予援助的经济原因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其实并不在意发展中国家爆发国际债务危机,因为无数事实证明,在他们控制着国际金融体系的情况下,国际债务危机的绝大多数损失是由发展中国家承担,即使是莽撞的投资也能安全地收回。发达国家之所以支持IMF给予某些发展中国家援助,其经济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唯恐危机引起连锁反应,从而殃及本国经济

  在亚洲金融危机初期,当危机仅仅在东南亚国家肆虐时,美国对此反映迟钝。而当这场金融危机蔓延到了韩国。日本时。美国突然耳聪目明起来,积极谋划帮助亚洲国家度过难关。其实美国更关心的是韩国、日本是否会被东南亚的金融风暴所拖累,进而影响美国本土经济的成长。韩国、日本的金融危机起始于泰国和东南亚货币危机之后,但就韩日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其爆发金融危机的影响远远超过这些国家和地区,极有可能引起全球性的连锁反应,这就是为什么IMF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给予韩国570亿美元巨额资金,供之及早摆脱危机困扰的原因所在。同样的例子也出现在俄罗斯金融危机中。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造成的动荡迅速波及欧洲,甚至影响到美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使美国一些对冲基金在俄市场上损失惨重。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由于俄罗斯卢布大幅度贬值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包括大通曼哈顿银行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内的十多家美国金融大公司遭受到了总计80亿美元的损失。为了防止出现对西方不利的动荡局面,IMF在俄金融危机期间不惜动用特别储备对俄罗斯进行救助,美国克林顿政府甚至表示:“如果必要的话”,美国将支持IMF提供财政援助。因此,与其说IMF援助了发展中国家,不如说IMF是在帮助发达国家自己。

  (2)利用IMF援助条件迅速控制受援国的经济命脉

  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为摆脱困境,韩国政府于1997年12月13日与IMF达成协议,接受了IMF提出的苛刻条件,让出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以获取57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这一天被韩国人称为“国耻日”——因为该协定无异于一项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发达国家在韩国金融危机中攫取了以往平等谈判时很难获取的利益,例如IMF要求韩国开放银行业,而这正是美韩双边谈判的最主要内容。又如IMF要求韩国取消进口日本产品禁令、减少进口手续则是日本的长期要求。美欧更是竞相角逐韩国国家银行的控股权。除了韩国,其他受灾国也是备受凌辱,例如,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花旗银行通过收购股权成为泰国第一曼谷银行的控股行,瑞士银行控股了印尼第二大银行等等。作为 IMF主要资金提供国,美国在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后也慷慨援助。但是慷慨援助的结果是美国资本迅速控制了墨西哥的金融业、制造业和运输业等重要经济部门。因此,墨西哥换取这份“慷慨”的代价是自身的经济独立——墨西哥经济是度过难关了,出口增加,就业增加,通货膨胀下降,但美国却控制了墨西哥全国的经济命脉,墨所增长的每一分利润,就有一半划归美国。墨西哥廉价劳动力生产的产品,低税进入美国,从而真正成为美国的附庸和加TT厂。

  2、给予援助的政治原因

  发达国家支持IMF给予援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希望通过附加苛刻的经济改革条件,进而敦促或催化受援国的政治改革。通过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两条途径最终攫取该国的部分国家主权。

  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根据援助的有关条件,泰、印、菲等先后接受IMF援助的国家必须在IMF的指导下进行经济整顿和政治改革;其政府实行的重大经济或政治举措都必须得到IMF首肯;它们还必须逐步开放投资市场,外国资本和国内资本一样,不仅可以进入大部分行业,还可以参与国营企业私有化计划和购买经济整顿中拟出售的私人企业资产。为了方便外资投资,印尼已下放了总统和省长的投资审批权,泰国则修订外侨营业条例,将限制外国投资的行业从60项改为40项。总之,通过IMF援助,美国等国家已不同程度地控制了三国的部分国家主权,美国一直大力倡导的投资自由化,也在这些重灾国的多个部门得到实施。泰国的反对派由此感叹:泰国接受IMF援助后已饱受干预而失去了独立性,泰国经济已被外国人占据或分割。

  (三)从IMF援助的实际效果层面分析

  1999年美国财政部部长鲁宾在就东亚金融危机发表的长篇讲话中强调:IMF是主导援助计划的恰当机构,并且深信,IMF的援救计划切实可行,也是帮助这些国家恢复金融稳定和信心的最佳、也可能是唯一可行的办法。但是事实恰恰与美国财政部长的信誓旦旦相反——IMF的援助既不是最佳的,也不是唯一的。  1、在亚洲金融危机中,IMF援助模式只是雪上加霜

  笔者认为:IMF的援助方案不仅在短期内会阻碍受援国的复兴努力,从长期看,将会为新的、更大的危机埋下隐患。

  (1)IMF援助模式的短期措施失当

  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危机各国先后提供了大约110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按理说短期内注入这笔巨资后应该使受援国很快摆脱危机,进入复苏。而事实上,不论是向印尼提供370亿美元财政援助还是向韩国支援570亿美元紧急贷款后,IMF的救援都没有能阻止这些国家股市下跌和保持汇率稳定,在市场小幅反弹后仍继续恶化,最终引起市场崩溃并严重损害实质经济。这表明IMF对付这场危机的措施失败了。IMF在1998年9月15日发表的一份报告中也承认:它为亚洲制定的解决金融危机的办法脱离实际,并给有关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萎缩和巨大的财政赤字,并称:”IMF在未能充分掌握受援国金融状况的情况下,不恰当地要求它们实行过分的财政紧缩政策和金融改革,结果使这些国家的经济衰退加剧。”

   (2)IMF援助模式并不能为受援国经济带来长期稳定和增长

  动态宏观经济绩效的实证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几乎以同样恶劣的宏观经济状况不断地进入到IMF的救援方案中来,接受方案并没有给这些国家带来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的长期稳定。当然,这里面无法摒除外部冲击的影响。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不断接受救援的发展中国家一次次地在各种外部冲击面前不堪一击,也从侧面反映出IMF的救援中所附加的经济基本面的调整政策并没有使受援国经济从根本上稳健起来。IMF总裁康德苏曾经谈到:“亚洲各国的要素市场存在严重缺陷导致了经济基础过于脆弱,根本无法抵御危机。”然而IMF仍然开出了加快市场化,削弱经济发展基础的南辕北辙的药方,笔者不禁要问:IMF这样的援助模式岂能为受援国经济带来长期稳定和增长?

  实际上,除去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外,其他几次金融危机都发生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危机发生后,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骤减,急需国际社会的援助。但是IMF提供的援助只能是雪上加霜。一方面,每一次危机发生后,都是由IMF牵头,多个国家对受援国提供贷款,因此,每一次援助都是一种临时性的安排,这种匆匆召集起来的辛迪加贷款又怎能从容对付有备而来的国际投机资本呢?另一方面,IMF在承诺提供援助的同时附加了极为苛刻的条件,这些条件体现的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受援国的具体国情、民族利益则放在其次,而且,IMF的援助往往是受援者危机越重,援助条件越苛刻。因而,这样偏听偏信的援助方案对于受援国与其说是援助,不如说是讹诈。综上可知,受援国要摆脱经济危机,走出困境关键还在于自身的努力。

  2、马来西亚模式为世界金融业带来了有益启示

  与其他选择IMF援助模式的受灾国相比,马来西亚拒绝IMF援助的明显优势就是政府始终保有经济发展的决策权,可以自行其事,灵活对策。一开始它也采用IMF的策略,整顿结构,紧缩财政。但是随着经济衰退加重,马来西亚迅速摒弃IMF政策,从紧缩经济转向扩张经济,在1998年6-7月间宣布推出总额达120亿马币的刺激经济计划。然而,当马来西亚准备组团到外国发售政府债券筹集资金时,穆迪和标准及普尔两家信用评估机构将马来西亚的债券信用等级降低了3级,从AA级降为BBB级,债券利息变得无法承受。为了尽快挖掘资金和稳定股市、汇市,1998年9月初马政府宣布了固定汇率、外汇资金管制、停止股市场外交易、降低存贷款利率和准备金率等一系列激进措施。

  在马来西亚政府一系列自主措施实施之后,马经济在1999年就已经逐步复苏。1999年第一季度,虽然经济仍为1.3%的负增长,但是比1998年第四季度8,1%的负增长已经有了明显改善。据马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报告,2001年,马来西亚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0.4%的增长,摆脱了经济负增长的阴影。其中第四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继去年第三季度负增长1.2%之后增长了1.4%。2002年IMF发表报告指出,马来西亚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增加到了3.5%,失业率低于4%,通货膨胀率低于2%,工厂开工率约达到80%,国际收支有巨额盈余。如此之快的复苏速度对于亚洲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的马来西亚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也令人刮目相看。同时,马来西亚模式的成功实践也证明IMF模式不是独一无二的“救世主”,一个国家在出现金融危机后解决危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坚持经济独立,采取果断措施进行自救是完全可行的。

  三、结论——IMF的援助条件本质上是美国金融霸权的具体工具

  20世纪?0年代末,以格拉斯为首的一批美国左派经济学家首先提出了“金融霸权”的概念,所谓“金融霸权”是指以大银行家和大机构投资者为核心的金融寡头及其政治代表,通过控制经济活动施以重大影响并以此牟取暴利或实现其他政治、经济目的的一种社会关系。美国将这种社会关系推广到国际关系中,这就使得IMF的援助条件在本质上是美国金融霸权的具体工具。

  首先,IMF的自身运作体制决定了IMF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华盛顿的意志;其次,IMF的给予援助的原因是基于发达国家自身利益的考虑而非全体会员国的金融稳定,因此,IMF的援助条件只是美国金融安全保障手段之一,同时也是乘人之危,实现政治、经济目的的重要砝码;再次,IMF的援助效果没有像美国许愿的那样“最佳”和“唯一”,其援助模式的最大受益者并不是受援国,而恰恰是美国自己。  在世界对IMF援助模式的一片顶礼膜拜中,马来西亚的成功实践无疑打开了一个重要缺口,使得发展中国家不再迷信IMF。在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金融危机本身并不可怕,接受外来援助也并不是耻辱,关键在于危机爆发国应当坚持本国经济的独立,只有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地利用好外来援助,从而迅速摆脱危机。从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世界见证了20世纪的金融动荡。迈入21世纪,我们对于金融危机的援助模式的确应当痛定思痛,有所改进。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