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铜山15:铜山寺的红色故事
(2022-04-19 10:14:45)
标签:
红色故事红军 |
分类: 铜山村资料 |
红色铜山15:铜山寺的红色故事
铜山寺原名普利寺,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原址坐落在铜山田厂自然村。相传寺庙建筑规模宏大,宋代香火兴盛,元代渐趋衰落。历经四百余年,至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倒塌。
三十年后的明景泰年间(1450—1457),有位老寺僧叫做桃方禅师者不甘古寺就此堙没,意欲重建。见原先的寺基已被村民所占,向西一里许找到新的寺址,开始为建寺而化缘。得遇芝英应仕濂,道是:“铜山寺由我独资建造,另外出资购置山、田二百亩,用以维持寺庙修缮及寺僧的日常用度开支。”普利寺很快得以重建,并改名为铜山寺。原先捐资得来的银两没有动用,桃方禅师用这些银两在铜山寺的旁边建造了一座报公祠(俗称小祠堂),并立“报功祠碑”纪念应仕濂。
此后三百年,铜山寺香客如云,鼎盛之时寺僧多达50人。清乾隆三十年(1765)官府限佛,将寺产拨入永康从公书院,铜山寺开始衰落。至光绪年间因后继无人,由方岩广慈寺派僧住持以延续铜山寺香火。光绪廿五年(1899)始,住持人为悟起禅师。
铜山寺为三进佛殿,坐北朝南。中有三开间大雄宝殿(俗称大殿),前有头门、二门,四周有围墙。头门内设有戏台,东西厢房对称,设有伽蓝殿、僧舍、厨房、客堂等。自从悟起禅师任住持开始,所有僧舍都已僧去楼空,这是一个难得的宿营场所。1930年春红军游击队成立之时,就看中了铜山寺。红三团攻打壶镇失败而转入地下活动之后,更是把铜山寺作为主要的隐蔽场所之一。悟起禅师对红军热情接待,有求必应。1932年始,住持人改为清虚禅师,一切均如悟起禅师所为。
1934年,铜山寺的住持人改为元妙禅师。据说清虚舍任之时,曾这样交待元妙:“红军手中拿枪,我们惹不起,况且普济穷人,与我佛有缘,宜善待之。”元妙心领神会。浙西红军独立团成立后,元妙很快与程义仁、程银生等人接上头并且熟悉起来,积极为他们提供食宿庇护,把铜山寺变成独立团的大本营。元妙禅师同时也兼方山寺住持,经常往来方山口。元妙利用这个条件,多次为独立团传递情报。1935年8月,元妙禅师在一次传递情报的途中被国民党军抓了去,惨遭杀害,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从此铜山寺再无住持,只有从派溪迁来的应伟安独守这所空寺。
解放战争期间,铜山寺又一次热闹起来。在应飞的带领下,浙江壮丁抗暴自救军第三总队第三大队,以及后来的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先后落脚铜山寺。应飞是芝英人,对先人应仕濂建造的这座铜山寺知之甚详、情有独钟。铜山寺处于铜山腹地,东去可到黄弄坑,西出可至金竹降,顺流南下即是四十四坑,更是祖宗赐与的安营扎寨之所。住在铜山寺内的应钦(应永溪)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于1948年跟着应飞闹革命的。
应飞带领革命队伍在铜山活动期间,留下了许多故事。要知详情如何,且见下集《红色铜山16:应飞为村民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