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分制实施方案的几点思考(2013.12)
(2018-05-21 20:32:01)
标签:
永康一中工分制 |
分类: 永康一中走笔 |
关于工分制实施方案的几点思考
程宝山
学校提出要进行工分制改革,并已经制定了一个初步的实施方案。俗话说“砻糠搓绳起头难”,这个方案尽管还不完善,但是能够拿出这样一个初稿非常不容易。有了这个方案,工分制就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为组织大家的讨论提供了可能。
前些天,夏跃中副校长把这个方案的文稿转给了我。遵照他的要求,我仔细研读了全文,围绕工分制及其实施方案思考了一些问题,有了一些想法。这些想法未必正确,但是工分制这个新生的实施方案或许需要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后,才能慢慢地完善起来,所以就实话实说,供校长在决策时参考。
一.推行工分制应该积极而慎重
1.积极推行工分制
如果问我对推选工分制的态度,我觉得应该积极推行。为什么要积极推行工分制?主要有三点原因。
第一点原因,是从改革创新的基本认识出发,我们应该支持改革,支持创新。变比不变好,不变的人易懒惰,不流动的水易成死水,睛稳的天气容易生雾霾。既然原来的体制与机制让永康一中陷入困境,那么我们就必须通过改革创新去寻找新的治校之道。尽管推行工分制也许会有风险,但是这个风险值得一冒。
第二点原因,是永康一中情况需要有一场触动性大的改革,而工分制可能是一种好的选择。由于受上下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我校与其他许多学校一样,平均主义思潮流行,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与干坏一个样,严重影响着教职工积极性。最近一年多来,学校在某些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例如领导不拿高考奖金、强化考勤制度、加强教学成绩考核等等,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这些改革总体上看还是一些零星改革,还没有从根本上形成为提高教师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而顽强拼搏的激励机制。而工分制集评价机制与分配机制于一身,如果搞得好,那么正是永康一中所需要的。退一万步说,在这样的态势下推行工分制,即使不理想也无后顾之忧,因为坏也坏不到哪里去。
第三点原因,是工分制某些弊端是可以避免的。改革学校的激励机制不在于用什么名称,而在于我们赋予它什么内容。工分制与“大锅饭”、与“平均主义”并非与生俱来,只要我们注意到了,就有办法预防。
2.慎重推行工分制
为什么要慎重?主要有三点原因。
第一点原因,是因为看到工分制,我的第一感觉是想到了以前生产队里的工分制。我曾经在生产队里挣过工分,也曾经当过记工员、当过会计,对当时的那种工分制有过切身的感受,并且这个感受是不好的。底分一定,虽然也提倡“死分活评”,但是最终还都是照底分“死分死记”,结果是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我认为当时的工分制是大锅饭的产物,农民出工不是为了做生活而是为了挣工分,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比比皆是,所以最终被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代替,工分制也因此退出历史舞台。因此今天我们重提工分制,首先要避免过去农村里的那种工分制的弊端。
第二点原因,是感觉到在学校里推行工分制还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我通过“百度”进行网上查询,发现工分制虽然不是我们首创,网上已经有了报导,但信息量不多。例如个别政府部门、电力部门与卫生部门曾经试行了工分制,说是效果不错,也曾经报导了某些高校试行工分制,但是对其效果却是否定的,说是教授成为了“现代农民”“是为了挣工分”,有教育部领导抨击说是“太浮躁”。而中小学是否有试行工分制的,在网上却查不到,就连镇海中学的校园网上也没有任何信息。因此我想到,推行工分制,我们尽管不是“第一个”,但肯定也是“吃螃蟹”的人,“慎重”两字是必须记牢的。
第三点原因,实施工分制是对评价制度与分配制度的一场综合改革,涉及方方面面。首先是涉及老师的切身利益,例如工分的底分分等级,这是对老师地位与声誉的重新洗牌。工分与工资挂钩,涉及老师的经济利益。因此老师对这场改革势必高度关注、高度敏感。其次是工分制的加分与扣分项目都建立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而这些项目的考核往往比较复杂,需要收拾大量的数据。如果这些数据不完整或不准确,就会影响工分制的公正与公平,甚至会导致工分制改革流于形式或者半途而废。
3.如何体现慎重
一是要充分发展民主,因为这是最大的公正。在制定方案时,要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与建议,最后还需要经过教代会讨论通过。不惜几上几下,不惜几易其稿。因为征求意见的过程,就是思想碰撞的过程,就是宣传发动的过程,也是使方案渐趋完善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也必须经常听取教师的意见,及时修改相关的规定。
二是要尽量体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原则,因为这是最大的公平。由于受官本位、论资排辈、平均主义等传统思维的影响,在制定评价方案与分配方案中,是经常会出现偏差的。有许多改革之所以得不到广大教职员工的拥护而半途而废,问题都出在这个地方。尽量体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原则,这需要我们特别关注。
三是对操作难度要有思想准备。制定一个方案尽管不容易,但是方案的实施却更难,因此在制订方案时就需考虑到可操作性问题。例如工分制的加分项目当然是越全面越好,但是每增加一个项目,或许就需要增加大量的考核数据,对此必须事先有充分的预计。而一经列入加分或扣分项目,哪怕统计最繁琐也要坚决执行。
四是采取分步推进的方式。这个“分步”主要体现在与分配制度(奖金)的挂钩力度上,从小部到大部再到全部。
二.建议突出学术导向:在定“底分”时增加“学术”内容
当我把原稿中工分制等级标准用表格的形式来表示时,发现“10分”这一栏的标准是主课满课时的领导(备课组长以上)或班主任,没有“戴帽”的主课教师如果不是超工作量(“三个班”)就拿不到10分。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学校的首席教师(包括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名师、特级教师)且也是主课满课时的,是不是也应该拿到10分?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存在,因为首席教师都已经当上领导了。而我却不这样认为,因为这面里有一个以什么为导向的问题。以职务为导向未尝不可,职务高者一般来说贡献也大;以工作量为导向也对,多劳者应该多得。但是我们永康一中应该突出的是以学术为导向,因为我们亟需把教师引导到讲教学、讲学术的方向上去。
在一定阶段内,用行政提拔的方法对教师进行激励是常见的,也是有效的。但是因为行政职务是有限的,所以以职务为导向也就具有局限性。例如我们永康一中今年提拔了一大批领导,其中许多人都比较年轻。只要他们不犯严重错误,调离或者免职的可能性都比较少。这也就是说,其他还没有得到提拔的教师,其在行政职务方面上升的空间已经很小。学术方面的空间却很大,因为不要受“职位数量“的限制。从培养名师、建设名校的目标出发,我们不应该引导教师去当领导,而是应该引导他们去当名师,去当首席教师、教学能手、特级教师。
所以我们在制订工分制实施方案时,一定要突出学术导向,至少要给出这样的信号:获得首席教师等荣誉者,他们的地位是很高的,至少可以与主任们平起平坐。
而这个信号,应该在底分等级中明确表示出来。因为底分不仅仅是“分数“,而是教师身份、地位的象征,因而是教师最看重的。
三.建议突出实绩导向:增加加分的比重。
在工分制的原稿中,首先确认底分,数额分别为10分至5分共六档,然后设置实绩加分,加分的限额为2分。
底分是根据资历或者说是根据岗位(副校长、主任、副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及主课教师、副课教师、服务人员等)和工作量确定的。这些都是相对稳定的因素,一个学年,排课完成后,就基本确定了,并不受教师是否努力工作的影响。老师是否努力主要体现的实绩上,而实绩最多也只有2分。
这也就是说,底分一定,大局就定了,不管如何努力,所得的加分那只是“微调”。以资历为导向的结果势必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这与我们激励教师的初衷背道而驰。
重资历还是重实绩?应该是重实绩。所以加分宜多,最好要多到与底分持平或者大大超过底分。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
四.建议体现团队导向:设置某些团队的加分项目。
工分制有一个弊端,就是讲究个人奋斗,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工分,团队目标很难实现,团队合作精神很难培养。而“团队合作”对于我们永康一中来说又是相当重要的。怎么办?在工分制实施方案中能否克服这个弊端,在某种程度能够体现一点“团队导向”?看来这不但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方法是设置一些团体的加分项目,例如在高考、会考奖励项目中,某门学科的成绩特别好,可以给整个备课组成员加分,例如某个班级特别优秀,可以给参与这个班级管理的团队加分。
五.建议设立扣分项目
“底分死而加分活。”确定底分的要素一般是职务(岗位)、工作量、学术荣誉等,这些要素在一定阶段内都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也正因为这样,进入某一个阶段后,我们就可以把“底分”定下来。可是在原方案中,把“请假几个月”这样的内容也列入底分的标准,而请假是不定时发生的,偶然性很大。因此建立增加扣分项目,把请假、旷工等情况列入到扣分中。
在原方案中,不管是什么人(即使是很优秀的、贡献很大的人),只要请假2个月就只六分,请假3个月就只有五分。而如果采取扣分的方式,那么就是从工分的总分往下扣,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六.其他几个具体问题
另外,看来还有以下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与研究。建议学校领导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1.实行工分制后,其他奖金例如高考、会考、论文课题、选修教材等奖金还发吗?如果继续发,那么用于工分制的奖金来自何处?
2.工分制是1月一结算还是半年、1年一结算?
3.加分项目中,课题研究、听课情况等要不要列入考核?
4.加分办法宜进一步细化,例如加分项目在时效上有何规定?加分总数超过2分者如何计算?等等。
5.工龄是考虑了,那么还要不要考虑职称、教龄,班主任龄?
2013年12月11日
附:永康一中工分制实施方案(草案)
为了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为了加强教师管理与评价机制改革,进一步调动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更快更好地把本校各项工作推向前进,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则
1.工分制在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坚持科学性、民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
2.工分制是用工分的形式对教师的工作及其成效进行量化考核的一种评价制度。工分包括底分与附加分两大部分。
3.底分为工分的基础分,共设置五个等级,分别是十分、九分、八分、七分、六分。
4.附加分包括加分与扣分,在底分基础上进行加减,加分的限额为4分。扣分的限额为2分。
5.学校成立工分认定委员会,由学校领导与教师代表(工会领导)组成,负责底分与附加分的认定。
6.工分与职称评聘和奖金挂钩。
二、底分等级标准
(一)十分标准:(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则可)
1.副校长:一个班主课(或五年资历以上者:副课6节或每学期听课120节以上)。
2.中层正职:主课满课时(或五年资历以上者:一个班主课加每学期听课60节以上;身兼二个中层正职者:一个班主课)。
3.班主任、备课组长、教研组长、中层副职:主课满课时。
4.校首席教师以上者(包括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名师、特级教师、功勋教师):主课满课时。(参见文后的说明1)
5.主课教师:三个班级以上主课;
6.有特殊贡献者。
(二)九分标准:(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则可)
1.副校长:副课每周4节或听课每学期80节以上;
2.特殊岗位的中层正职:副课6节以上。
3.班主任、备课组长、教研组长、中层副职:副课满课时;或特殊原因主课一半以上。
4.主课教师:满课时。
5.特殊岗位:主课一半以上。
(三)八分标准:(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则可)
1.主课教师由于身体等原因未上足主课课时的。
2.副课教师上足副课课时的。
3.特殊岗位兼上课的;
4.教学服务团队担任负责人或重要岗位的;
(四)七分标准:(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则可)
1.主课教师教学效果差,学生、家长反应强烈的;
2.副课教师不足课时一半的;
3.教学服务人员表现优秀的。
(五)六分标准:
教学服务团队表现合格者。
三、底分认定程序与办法
1.申报:由教职员工本人申报底分等级。
2.认定:工分认定委员会参照底分等级标准逐个进行认定。有特殊贡献者,由工分认定委员会投票表决。
3.公示:在适当场合向全体教职工公示。时间为一周,广泛征求意见。
4.决定:如果出现有争议的情况,由认定委员会投票决定。
5.底分的调整时间为每学年的开学初,一年一调。期间出现特殊情况确需进行个别调整的,同样需要按照既定程序进行。
四、附加分的加分标准与办法
(一)附加分的加分标准
加分的主要依据是在一定时限内所取得手实绩,包括教职工本人所取得的先进荣誉、科研(课题、论文)奖、竞赛获奖以及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获奖、学校考核表彰等,具体加分标准参见下表:
类别 |
级别 |
全国 |
省级 |
地市 |
县市 |
校级 |
先进荣誉(0.8分) |
先进优秀类 |
0.8 |
0.6 |
0.4 |
0.2 |
0.1 |
教坛新秀类 |
0.8 |
0.6 |
0.4 |
0.2 |
0.1 |
|
科研、竞赛获奖(1.0分) |
一等奖 |
0.6 |
0.5 |
0.4 |
0.3 |
|
二等奖 |
0.5 |
0.4 |
0.3 |
0.2 |
|
|
三等奖 |
0.4 |
0.3 |
0.2 |
0.1 |
|
|
开发教材 |
|
0.6 |
0.4 |
0.2 |
0.1 |
|
指导学生获奖(0.8分) |
一等奖 |
0.5 |
0.4 |
0.3 |
0.2 |
|
二等奖 |
0.4 |
0.3 |
0.2 |
0.1 |
|
|
三等奖 |
0.3 |
0.2 |
0.1 |
|
|
|
公开课 |
0.4 |
0.3 |
0.2 |
0.1 |
|
|
学校考核表彰(1.2分) |
联考、高考成绩A档获得者或受到学校表彰 |
0.5 |
||||
会考成绩优胜 |
0.3 |
|||||
学生评价A档 |
0.2 |
|||||
备课、改作检查受到学校表彰 |
0.2 |
|||||
班级考核优胜 |
0.2 |
|||||
平时上课检查优胜 |
0.1 |
|||||
听课考核优胜 |
0.1 |
|||||
个人文化素质考试过平均分 |
0.2 |
|||||
音体美教师指导学生获奖受到学校表彰 |
0.2 |
|||||
工龄0.2 |
满20年 |
0.2 |
(二)附加分的加分办法
1.“先进优秀类”包括各级“先进教师”、“先进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其中单项先进(例如体育先进、消防先进、绿化先进等)降一个级别计分。
2.“教坛新秀类”是指学术类荣誉,包括各级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名师,校首席教师,省特级教师与省功勋教师等。按最高级别计算,不重复计分。此类荣誉本来应该是加分最多的项目,由于已经列入了10分底分的评定条件,故此处与“先进优秀”类相同。
3.论文必须是教育部门组织评选的或公开刊物上(有国家统一刊号)发表的。发表文章按论文相应级别的三等奖计分。
4.通过正式立项的研究课题,完成研究后通过结题鉴定,凭鉴定证书按相应级别的二等奖计分。获科研成果奖,按论文的相应级别加倍计分。此二类的分数由课题组长和执笔人平均分享。同一个课题、同一论文不重复计分。
5.教师本人参加或者指导学生参加的竞赛,必须是教育部门组织的。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经学校同意才能计分。是否同意以学校当时的办公会议纪要为依据。教师竞赛包含参与优质课评比。
6.指导学生获奖的加分如果出现争议,则由带队教师、辅导教师、任课教师共同分享,总分除以享受人数的得分值为各人的加分值。全国性的学科竞赛,如果是把名额分配到校且按参赛人数决定获奖比例的,则降为县级竞赛处理。
7.获县市级及以上先进班级、先进团支部称号者,视作“班级考核优胜”,同一个班同一年度不重复计分。
8.开发教材是指教师编写选修教材、校本习题集、校本教辅材料等书籍。校级经教改办公室认定则可加分,获奖是指评选为精品课程或列为网络选修课程等。
9.公开课包括观摩课、示范课等。如在外地开设公开课,必须是教育部门组织的,并经当地教研部门盖章认定后方可计分,每学期同一级的观摩课不重复计分。
10.加分总额计算办法:最高分为4分。按上表所示类别(四类)分别计算,即按公式“加分总额=0.8a/b+1.0a/b+0.8a/b+0.2” 计算,a为本人的该项得分,b为其他教师的该项最高得分。
五、附加分的扣分标准与办法
1.在一个年度内,请假超过1个月以上2个月以下扣0.5分,请假2个月以上3个月以下扣1分,请假超过3个月扣1.5分。
2.旷课一次扣0.5分。
3.学校考勤检查不到3次以上者扣1分。
4.教学服务人员考评倒数扣1分。
六、附则
1.本方案在教职工反复讨论的基础上,由教代会表决通过后,于 年 月开始实施。
2.未尽事宜,由工分认定委员会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