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康老故事(转贴)

(2017-10-05 21:14:30)
标签:

永康

故事

分类: 永康文史资料

永康老故事(转贴)

 和让桥

相传明永乐年间有人拾遗金于水次,守而还之。失金者愿以半相酬,不受,相让久之,众见其让之坚也,曰:“何不以此建桥?”皆曰:“诺。”桥成,因名和让。(原载光绪《永康县志》)

俞统还金

俞统,交厚人,其地产麻。商人市之者寄白金若干于其家。未几,家为洪水所冲,妻女俱没。时成化十九年也。水平,商人号泣而至。统曰:“无忧也。家虽破,而白金幸存。”遂挚以还之。(原载正德《永康县志》)

长孺破案(一)

胡长孺在宁海,日偶出行,有群妪聚庵诵经。一妪以失衣来诉。长孺以牟麦置群妪掌中,令合掌绕佛,诵经如故。长孺闭目端坐。且曰:“吾令神督之,若是盗衣者,行数周,麦当芽。”中一妪屡开视其掌,遂令缚之,果盗衣者。(原载冯梦龙《智囊补》)

长孺破案(二)

铜岩恶少,出钞道为过客患。长孺伪衣商人服,令商人负货以从,戒驺卒数人,蹑其后。长孺至岩中,人突出邀之。长孺方逊谕,驺卒俄集,悉擒伏法。(原载光绪《永康县志》)

石仓岩

石仓岩,缘岩而上,石室玲珑,澄真填充(在县东北)在焉。相传为洪雅禅师入寂处。旧志云:岩顶有小石如仓,日出米以饷众僧,随多寡无余欠。后有贪僧凿大之,米遂不出,其说虽近怪,然存之亦足以省贪也。(原载光绪《永康县志》)

老松化石

相传唐朝建中年间,道士马自然至城北延真观,指观前老松自言自语说“此松已有三千年,当化为石了!”顿时风雷大作,把老松震作数段,着地成石。中有一石拔地而起,高六、七尺,大逾合围,隐隐有松鳞,以手触之,石磊磊有声,有意推之,石乃牢不可动。清道光间,邑侯廖重机始于其上建亭。石四周环以浅水,四时不涸,专供游客观赏。

状元蛙

南宋状元陈亮,年少时,曾在芝英紫霄观读书。每当读到入神处,他会忘记上床睡觉。

一天深夜,他的书声惊动了观内青蛙。青蛙纷纷爬进陈亮书房,一只只跳上书案,朝着陈亮鸣叫。陈亮凝视蛙群片刻,拿起红朱笔,在青蛙额顶上一只只点过去,然后笑着对它们挥挥手说:“你们比以前好看多了,别再鼓噪,到外面玩去吧。”青蛙好像听懂陈亮的话,一齐“咯咯咯”的叫几声,就跳下了书案,潜声蹦出书房。

由于这样,现在永康有一种额头上有红点的青蛙,人们都称它为“状元蛙”。

还金井

明正统十四年,城里兵荒马乱,人心惶惶。负责管钱粮的衙吏徐宝,生怕公家钱财遭受损失,就把数千两钱粮银连夜偷偷运出,埋藏于离家不远的一口古井里。待时势平静,官议再征,徐宝就说钱还在,接着就把这批金银取出,分文不少地归还公家。消息传开,人人称赞。

从此以后,人称徐宝为还金公,称埋过金的井为还金井,现该井还在县第一粮站内。

大安山

相传汉朝刘秀逃难,来到一座大山上。由于几天几夜未合眼,甚是疲乏,因未见追兵,就决定在山上暂宿。一沉醒来,天已大亮,慌忙起身准备择路而逃。环顾山前山后,并无追兵,遂转忧为喜,欣然给这座山取名为“大安山”,并把睡过觉的草地取名为“大安坪”。

后来,因山高树密而气候寒冷,“大安山”就渐渐被叫成“大寒山”了。(小女子:在永康话中,安与寒同音)

吴九经麻糍蘸墨

明弘治年间,樀树下木匠吴海之妻产下一子,过秤有九斤重,就取名为“九斤”。后来,吴海希望孩儿能熟读《四书》、《五经》,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于是改名为“九经”。

九经年少时,酷爱学习,昼夜不息。某年冬至日,九经忙于学习不能及时回家就餐,父亲送来麻糍和糖汤。九经谢了父亲后,仍埋头边写文章边吃麻糍,竟把墨水当糖汤,一块块沾满墨汁的麻糍往嘴里塞,吃得满嘴乌黑。父亲看了笑起来问道::“九经,麻糍甜吗?”九经说:“麻糍蘸粮汤,怎么会不甜呢?”

吴九经坚持不懈奋发学习,终于学业大进,在明嘉靖十四年中了进士。

赵艮六岁中秀才

明成化五年进士赵艮,四岁上私塾,一教就懂,一学就知。六岁,其父怀着好奇心,背他去金华府参加童试。至三十里坑,坐在路旁歇气。父想试赵艮才能,装着高兴的样子说:“真快,金华府就到了。”赵艮环视身前背后群山溪涧,摇摇头说:“爹,不要骗我,山未束,水未收,不是府,不是州,金华府还远哩。”父听了很高兴,脚夫也轻快了,一直背赵艮到金华府城郊。父亲装着忧愁的样子,叹了口气说:“天快黑了,金华府还没有到,怎么好!”赵艮望望远处的丛山,看看近处的婺江,笑着说:“爹,你又来骗我了,山已束,水已收,不是府,就是州,金华府到了。”

第二天,赵艮进考场,主考官看他是个黄毛小孩,奶水都未吃透,竟来考秀才,就轻蔑地给赵艮一张白纸条说:“你能够写出三千字,就算你考中!”赵艮脑一动,笔一挥,在小纸条上写上“化三千七十士”,主考官一看,见是孔子的典故,暗暗地称奇。

赵艮交上卷,父亲怕他累了,就上前蹲下身子,要背他出考场。赵艮刚仆上父亲的背脊时,主考官就厉声斥责:“子将父当马骑,成何体统!”赵艮却从容说::“父望子成龙,天经地义。”主考官心悦诚服,当众说:“赵艮年幼才博,应中秀才。”

王崇中亚元

明嘉靖八年,公告大比,江西罗洪先中状元,浙江永康程文德中榜眼,赵銮中探花。因嘉靖帝求才心切,又将前十名举子召进礼闱对策面试。结果,王崇名列第二。

这时弄得嘉靖帝十分尴尬,照理第二名为榜眼,却已宣读为程文德了,心想论王崇才学可独占鳌头,无奈前三名已经钦定,无法更改,欲把他屈居第四名进士,可是王崇硬是不依。这时嘉靖皇帝有点生气就说:“难道我要挜你不成?”(挜亚同音)王崇连忙奏道:“谢万岁隆恩,我就中个亚元吧。王崇起,王崇止。”嘉靖帝只好顺水推舟,赐第亚元,授吏科给事中。

这是在我国科第只上“状元”、“榜眼”、“探花”之外,独一无二的“亚元”。

虹霓巷的由来

明朝时,王崇、徐昭的府第都建造在永康县城,并且隔壁相依,向来十分亲近。后来,由于家臣恃强凌弱,彼此发生纠葛,进而涉及房屋,两家增色不许靠墙。子侄们受家臣怂恿,都向京中父母投书。

王崇派王亮回永康,徐昭叫家人带回一封书信。当两家儿子见面时,徐家交给王家一封信。王亮拆开一看,只见“千里寄书为堵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仍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王亮读后自各理亏,也后退三尺,两家让出的地基,就是现在的虹霓巷,从此两家依然礼让往来,和睦如初。

布政公相亲

相传布政公程正谊家和后塘弄吴员外是亲戚,吴员外听说程正谊人才出众,就对程正谊父亲说:“我家花房有二十四个聪明美貌的姑娘,结拜姊妹,如果你儿子愿意,可以随他挑选一个。”程父把这件事告诉正谊。正谊听后欣然前往。

这天,花房里姑娘穿红着绿,打扮得楚楚动人,只有吴小梅姑娘自知癞头,不能入选,只戴一顶绣花圆帽,文静地坐着织锦。程正谊来到吴家,悄悄地拿来一把扫帚横在花房门口。到吃饭时,花房里姑娘,想看看自己的姑父,相继从花房走了出来,一个个从扫帚上跨了过去,只有最后的小梅出来时,才把扫帚扶起斜靠到墙角去。正谊看到眼里,记在心里,回到客厅对吴员外说:“我要这最后一个。”吴员外感到愕然,正谊则说:“人品好,癞头也胜过如花似玉。”双方就这样定了亲。这就是当地人通常称呼的“廿四姑婆”。

程兆选做对

程兆选,是程正谊七世孙,清乾隆年间,曾任西华、砀山、吴县、南汇知县。初赴吴县任职时,当地士绅为其洗尘,程不赴宴。吴县人认为程出生偏僻小县,如此摆架子,心有不服。巧遇关帝庙开光,当地士绅、文人学士想借机难他一难,并试试他的文才。突然把程兆选邀到关帝庙现场请他作一幅楹联。桌上的红纸连被字数都折好了,程略加思索,提笔一挥而就,其联曰:

此地吴也,试问周郎有庙否?

今君帝矣,何劳曹氏封侯乎!

当地士绅一见此联对仗工整,文辞隽永,含义深沉,不落旧套,莫不啧啧称赞,从此再也不敢小觑程兆选。

陈亮戏皇帝

陈亮其人:

1143-1194,字同甫,号龙川,曾改名同,龙窟人,世居前黄.为人超迈,下笔千言立就.19岁著《酌古论》力图寻求中兴、复仇的策略。乾道四年(1168)以试入太学,试年到临安,向孝宗上《中兴五论》,明确表达抗金主张,及一系列为抗金服务的政治经济措施,未得到重视,遂回乡力学、著书、开保社,授徒讲学达十余年。淳熙五年(1178),陈亮又接连向孝宗三次上书,力主抗金,帝欲授之官,陈亮笑道:“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则渡江而归。退居乡间后,屡次被诬陷入狱。绍熙四年(1193)五月,应礼部试。御笔擢第一,中状元。陈亮在学术上提倡“事功”,是永康学派代表人物,尝与朱熹往复辩论。著作有《龙川文集》、《龙川词》等。

宋绍熙年间,陈亮中了状元。一日上朝,光宗见永康新中状元陈亮,年虽长而英气不凡,不禁问道:

“陈爱卿,你出身在永康什么地方?”

“身坐龙窟,手捧两珠,脚踏两王”

“喔,真了不起!永康有哪些地方景致?”

“永康有五里花园,十里长城,十五里花街。”

“还有什么?”

“九犁八百,一耙千秧。”

“喏大的田,又何有喏大的牛耕?”

“永康有头金水牛,牛绳吊里溪石柱,牛头插五岗塘食水,牛屙放牛屙岭(牛荷岭)则止。”

“这牛又吃什么呢?”

“鹿头(炉头)人参。”

“难道永康真有这么富?”

“永康有十五里金山(荆山)。”

“唔!这么个好地方,朕想亲自去看看。”

这时,陈亮想,决不能让这昏君去寻开心,否则,永康百姓会遭殃。于是,奏道:

“啊!去不得,永康有山岭阻挡。”

“有什么山岭?”

“白窖如天,上落半年。”

“花半年也得去一趟。”

“还有乌江难渡,半月沉江。”

“沉江半月也要去。”

“更有狭水弄峡。人过侧过,马过骨散。过了狭水弄峡,方见太平。”

光宗听了自知吃不起这般苦头,只好扫兴作罢。再看到旁边有位缙云进士,又问道:

“永康地方景致那么多双好,你缙云有什么?”

“我缙云有石笋千丈长(高)。”

万岁不信,“千丈长的石笋如何量?”

缙云的进士一时语塞,无言以对。陈亮见他虚汗直淌,马上用朝笏一横给以暗示。缙云进士顿悟,奏道:“日落西山用影量。”

皇帝看在眼里,见陈亮遇事机灵,永康地方景致唯恐有诈,若属谎奏,欲加罪,立即派员前往查访。经查有关永康地方景致的描述确有依据,只得作罢。

绛雪赛诗

吴绛雪其人:

1650-1674,名宗爱,清·后塘弄人。父吴士骐曾任仙居、嘉善、嵊县教谕,很有才学。

宗爱自幼聪颖多能,9岁已能通音律,闻琵琶曲,就能随声唱和。10岁开始,随父学诗。11岁就写出了情景交融的七绝《题晴湖春泛图》。12岁,边写诗,边作画,以诗入画,设色精绝,书法不同凡响,名噪一时,13岁能依韵和诗,才思敏捷,对答如流。

绛雪不仅有才,且有国色之誉。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在福建叛乱,其部将徐尚朝进兵浙东,攻陷处州,企图进犯金华,六月兵至永康。徐尚朝早年曾官处州,素慕绛雪才华姿色。这次重回处州,探知绛雪已守寡,居后塘弄娘家。尚朝扬言:只有献出绛雪才可免除永康全城屠戮。

百姓人心惶惶,官绅欲以绛雪免祸。绛雪得知,就默自为计:“苟能保全本邑生灵,即使以身纾难,何为不可。”遂慨然允诺。

尚朝闻讯,下令其部属过永康不许杀掠,自己亲率大军进犯金华。指派两个心腹老婢和数名士兵,前往后塘弄迎接绛雪。行至白窖岭下时,绛雪停骑,命取饮水,乘护送不备,纵马驰向山崖,附涧身亡。

绛雪传世诗集有《六宜楼诗集》、《绿华草》和回文诗,画作有《梅鹊图》、《落英》等。

后人在其殉难处建亭立碑纪念。清道光年间,永康县丞、桐城派书画家吴廷康曾写《桃溪雪》以记其事;海盐词曲家黄韵珊曾编写《桃溪雪传奇》;海宁许楣曾为之立传。

绛雪赛诗

绛雪有姊妹三个,绛雪为小妹。她们从小都跟随父亲课读,能写文章,也能做诗,都很有名气。

一天,父亲为考查三个囡的才学,就指定以《咏四季》为题,叫她们各写一首七绝诗,以最快最好为胜。

绛雪凭着她的聪明才智,过了一刻时辰,就做了四十个字的诗交卷,而两个姐姐只写好以《春》为题的一首二十八字的七绝诗。父亲翻开绛雪的卷只见四十个字:

莺啼岸柳弄春睛夜月明。

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红炉炙炭备寒冬御雪风。

两个姐姐勿懂其中奥妙,父亲捋着胡子,笑着讲:“不错,已是四首《咏四季》的绝妙回文诗了。”接着父亲道出了这四首诗的读法。

《春》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夏》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秋》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

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冬》红炉炙炭备寒冬,炭备寒冬御雪风;

风雪御冬寒备炭,冬寒备炭炙炉红。

父亲边读边称赞绛雪才学好,并还指出:这首回文诗,还可念出五言、四言及其他长短句的诗歌来呢!

五指姜“金”对“斤”

永康五指岩下,出产五指姜。

古时,中山村姜农卢岳海挑着五指姜到处州府上叫卖。刚巧,府太爷的女儿患了风寒,经名医切脉处方,认为非加一味五指姜不可。府太爷一家正为引事发愁,忽听门外传来叫卖五指姜的声音,府太爷急忙派人把卢岳海叫来,问明价格,说是五指姜要“斤”对“斤”。本意是一斤(500G)米对一斤姜,府太爷却误认为是一斤金对一斤姜,为救女儿,慷慨地用两斤黄金换了两斤五指姜。府太爷的女儿服姜后,果然恢复了健康。

从此五指姜“金”对“斤”的事就传开了。

雉鸡菜

很早很早以前,在现在的花街杨坑一带发生百年罕见大旱,河断水,溪断流,乡亲们挖遍溪底,翻遍山塘井,还是找不到水。

一天傍晚,乡亲们正在寻水,忽见两只雉鸡停在村后洼地上,朝人们咕咕地叫个不停。乡亲们蹑手蹑脚地走过去窥看,只见两只雉鸡用爪扒穴,伸着脖子喝水。霎时一道红光,两只雉鸡变成两棵鲜艳夺目的青菜,菜叶象雉鸡毛,人们给它取名为“雉鸡菜”。因为每棵菜有九个头,又很像小叶芥菜,人们又唤它为九头芥菜。而雉鸡所扒的穴,积满清澈的水,既不外淌,也不干涸,人们称它为“杨坑仙井”。从此,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人们前来取水,却谁也不会踩坏这井边的两棵九头芥菜。

次年,井边又长出许多九头芥菜,乡亲们把它移植到自己的地上。后来,九头芥菜繁殖得越来越多,吃不完,就将它腌制成九头芥菜生。因为这种菜生甜酸适度,开胃爽口,遂成为永康有名的土特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