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礼部尚书程文德的治国方略(转载)

(2017-08-13 15:05:40)
标签:

程文德

尚书

冶国

分类: 永康程氏史料

明礼部尚书程文德的治国方略

——“躬行实践学说在《廷试策》中的体现

程庐屏

(一)致良知先立志,躬行实践以德为先

历时五百多年完好保存至今的程文德原墨,《寿杨华峰先生表兄五旬》作品中,有一方伊洛渊源的白文印,清楚地表明了程文德是二程学说的继承者。宋代理学的奠基人程颐、程颢兄弟俩创立了二程学说。程颐号伊川,洛阳人,因此程文德用伊洛渊源的印章,表明他的躬行实践学说,源自二程学说

北宋的二程学说,他们把天理视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是自然界的本源,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强调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人们称洛学,他们的著述称为《二程全书》。

南宋的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学说,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程朱理学。他把看作是精神的本源。而(指物质性的东西)则从属于,他说:理者也,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者也,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强调有是,便有是是本。因此朱熹的致知理念是,有知便有行,知是本。程朱理学自宋以后一千多年,始终定为正统哲学。

明代学者王阳明,创立了客观唯心主义学说,称为心学。他认为就是,强调致良知的统一结合,核心为知行合一的学说。程文德曾从师王阳明先生,但他的躬行实践为大旨的学说,提出致良知必先立志的实践,就是务实,但是必须以道德为先。躬行实践是宗旨,是目的,是,强调是一致的,理在气中。所以程文德的躬行实践学说,是程朱理学知行合一学说的超越与升华,是十分明确的客观唯物主义学说。他同时受朱熹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思想影响,因此把道德定为躬行实践的准则。提升了王阳明的心学。他又是新安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程文德为官累任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执掌詹事府,是隆庆皇帝的老师。他曾担任国子监察酒,是明代嘉靖间主管教育的最高官员,他积极支持地方教育事业,重视人才的培养,对中国的书院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躬行实践学说,在教育方向,主要体现于六章学说,浙江大学学生陈琼妥,由楼含松教授指导撰写的毕业论文《浅论程文德的六章学说》。论述十分到位。而在治理国家的方略方面,嘉靖八年殿试中的《廷试策》,有详尽的论述,嘉靖皇帝硃批探本之论。程文德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三年翰林,上书八章,连续提出他的治国方略。

(二)《廷试策》的主要内容

1、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论理,强调民者邦之本也

2、论述治天下之道在乎知人安民而已。为君王之务,莫大乎立志,莫要于责实。”“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明怀之,其道举矣。”“立君为民者,天之心;敬天勤民者,君之道。

3古之慢天雪民者莫如桀;弗敬上天,降灾下民者莫如纣桀纣之厉不可循,因为桀、纣是夏商的暴君,并举历代的实例,回答了圣问朝夕战兢,不遑宁处,何自即位以来灾变频仍,旱涝相继?

4、论述如何知人则哲,能官人天子在择一相而任之,一相择使而使之,十使择刺史县令而置之,蔑不当矣此用人格言,陛下当念之”“夫若知人之道,当察于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5、论述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其道举矣!第四次回答圣问:朕虽存保邦安民之念,求其所以实无一得,兹欲俾灾沴潜消,民生安堵,盗贼息,边方靖,财充而食足,不知如之何可以臻此?程文德再次提出今日之务莫大乎之志,莫要于责实者。直言不讳地指出今日之大弊不可不去者又有三矣!论述三弊不除,民何由而安乎?重点强调民生问题是国家的根本问题。

5伏愿陛下笃志力行,益勤无怠。

(三)治国方略 躬行实践

嘉靖八年(1529)廷试,皇帝首先问何为治天下之道?程文德先论述天人合一之理,认为民者,邦之本也,也就是以人为本的哲理。进而指出君王之王道天德,是惟天惠民,惟辟奉天。他说:求所以勤民之道,不外于用舍之宜,是则用人所以为民也,为民所以奉天也。简洁明了地回答了圣问:治天下之道,在乎知人安民而已。”“所谓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明怀之。履行君王之道莫大乎立志,莫要于责实。提出了他的躬行实践学说在治国方略方面的应用。他说:三代之前,君必学而后王,臣必学而后仕,是故上下交而德业成。”“三代而下,人主亦尝有志于治,而卒不能致者,非世道之使然也,学之未至也。更进一步提出天不能自理天下,而付其责于君,君亦不能独治天下,而分其任于臣,”“君当尽知人之道,知人之哲尽,则安民之惠行。为君者首当其务,则在乎立志求学以达乎天德;要于责实则躬行实践以体乎王道。这就是立君为民者,天之心;而敬天勤民者,君之道。”“敬天勤民之道,其为治天下之大端也审矣

当嘉靖皇帝问及如何才能保邦安民之时,程文德再次提出今日之务莫大乎立志,莫要于责实者。他说:请为陛下悉之,断诸心曰二帝三王之治必可复也,大臣也曰吾必欲辅吾君,以复二帝三王之治。都俞吁咈,同寅协恭,如是而后谓之立志。陛下励精于上,群臣明作于下,率作兴事,核实课功,劳心抚字者,得以考其最也;伪增户口者,无所售其欺也,如是而后,谓之责实。必须君臣一德,上下同心,用一人焉必贤者进,而不肖者无所容;行一政焉,必虑之审而未善者不妄动,此则大本立矣。这则是为君者之躬行实践。难能可贵的是,程文德借机又直言不讳地提出了当时朝政的三大弊端,这是治国的关键所在。第一诏令不信,朝廷虽有爱民惠民之策,而民不被其泽,民何由而安乎?第二廉风不振守令不廉则浚民膏以自奉、剥民肌肤以自充,民何由而安乎?第三三冗不去。他引苏辙的话说:天下之害财者有三,冗吏也,冗兵也,冗费也,指出今天下之吏、之兵、之费,不可谓之不冗矣,三者之资皆出于民,民何由而安乎。一连三个民何由而安突出了民为邦之本。他又说:财者民之心,民心失,国体危矣!方内之治乱,在陛下所执,天下如大器,惟陛下所置,其机则本之心而已。他诚恳地劝告说:此心不怠,天下虽未治,可得而治也;此心或怠,虽已治,终必至乱也。希望嘉靖皇帝笃志力行,益勤无怠。如此则敬天勤民之道有终矣。当时嘉靖皇帝登基才八年,十分赞同程文德的治国之论,程文德因此论高中榜眼,开始了他的艰难仕途。

(四)剔除三弊,再进方略

五百年前,程文德提出以民为本”“天人合一的哲学理论,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君皇治理国家,其天德王道必须惠达黎明。民心伤,国体危矣!程文德在廷试时,面对嘉靖皇帝指出当时社会的三弊,都是直接伤民心的大事,必须下决心剔除,提出了他的良策;对诏令不信之弊,程文德说:窃见改元初,诏兴利除害,斡乾转坤,天下相贺,以为自此睹太平矣。既而有司奉行者日渐反之,十无三四存者。此弊其关键问题是诏令的执行者,朝庭必须立法,根治源头,循序追查,有奉行不至者,则重绳之以法,励其余焉,则诏令无不信矣。主张德治同时强调法治兼行,这是儒家学说的一个新突破,直至当今,国家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是一致的。

廉风不振之弊,文德认为守令者,民之父母也,守令廉则约己以厚下,省费而裕人。所以根治廉风,要狠治地方官员。他引《记》之言大臣法、小臣廉、国家肥也。他提出:司铨选者诚,能简择任用,察其果廉者,即越次迁之,以风天下,而其以贪败者必刑之。至探其本,又在厚其俸禄,使仰事俯育之有赖焉,则守令无不廉矣。文德提出对廉者可厚其俸禄的奖励,从正面提倡廉风,从上而下根治腐败,此谋略可以说是超越时代的,当今的国策,不正是这样做吗?

臃肿的国家机构,庞大的军队,巨大的经费开支,这三冗之弊的中心问题是,而都要取之于民,财者民之心。伤民心之弊,不能掉以轻心。这就是国计民生问题,是一个国家必须妥善解决的根本问题。程文德提出划除冗官,令百司查革。对于费用一事不摇于群议,执之必坚,不泥于故常。更大胆地提出清理冗兵,实行精兵简政,以达到国富民强。而剔除三弊第一关在于皇上之志,使敬天之心不徒为虚文,勤民之政有验于实用,天德纯备,王道大成保邦安民才可以臻矣!由此可见,程文德在《廷试策》中阐述的躬行实践学说,实则是客观的辩证唯物主义学说。

程文德从政27年,提出的治国方略,大多都被当朝采用。例如《无逸殿讲章》建议皇帝无逸为法,《仁孝文皇后内训直解》、《章圣皇太后女训直解》建议皇后不要参预朝政,修纂《郊祀议》成为典章,进《灵雪颂》劝谏皇帝防于未萌,建议《复试庶吉士》。担任兵部车驾郎中时,积极主张抵抗外族入侵,上疏《灭虏六事疏》、《御边四事疏》《车战事宜疏》《守宣武门条陈三事疏》等主张改革兵制,加强军事建设方略的奏章,为嘉靖当朝的治理,出谋献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后奸相严嵩窃权,嘉靖皇帝信奉道教,不理朝政。程文德当时掌詹事府,专辅天子登基理朝之事。为挽社稷,程文德不顾杀头诛九族,上疏劝帝退位,让天子早日登基理朝,嘉靖皇帝以为文德讥笑他而想远离程文德,本推定文德为吏部尚书之职的改为工部侍郎,文德辞谢而归。最后贫病交加离世,惟留下一生清廉之誉,堪称一代儒宗,名标史册。明王朝及地方府县,为表彰程文德卓著的功业,隆庆元年追赠礼部尚书,派布政司参政张宪臣专程赴永康赐祭葬。在清渭龙山建造墓陵,占地逾百亩。帝亲谕祭文祭悼,帝痛文德,泪落如雨。在永康县衙正门前建造天官坊,在学宫前建造榜眼坊,在东门山川坛建造父子进士坊,在故居独松建造学士尚书坊。在金华府东大街建造榜眼坊,在金华府三牌楼大衙口建造天官学士坊,在金华府城坊岭建造四杰坊。万历三年,皇帝赐名,谥文恭,在金华府城鼓楼里建造程文恭公祠,坐北向南,三开间四进,占地达四十七亩,并且崇祀郡邑乡贤。程文德故居方岩独松村,至今保留着程文德出生的祖居堂楼,还有尚书第府,总宪第府等建筑群。万历间,由其长孙顺天府通判程光裕编纂的《程文恭公遗稿》三十二卷,收入《四库全书·提要丛书》。笔者珍藏着清光绪壬辰再版本。这一切都是程文德躬行实践一生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永康的荣耀与财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