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村的节日习俗
(2017-07-06 19:55:04)
标签:
铜山习俗节日 |
分类: 铜山村资料 |
铜山村的节日习俗
节日习俗是民风民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全面了解铜山的民俗,让我们对铜山的节日习俗进行一番剖析。
铜山的传统节日很多,例如过年、灯节、清明、立夏、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冬至等。要过哪些传统节日?怎么过传统节日?横向比较,铜山的节日习俗在中华传统习俗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纵向比较,铜山传统节日习俗自身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演变之中。了解铜山旧时这些传统的节日习俗,一方面能够以小见大,从中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能够留住那些已经或即将消逝的传统习俗,给后人增添一份美好的记忆。
一.过年
过年也叫过春节。在铜山,过年的时间有短时、长时两种讲法。短时的讲法是从农历腊月的最末一日(除夕)至农历正月初三称为过年,而长时的讲法是从腊月廿三 (过小年)算起,直至正月十七(末灯)才算结束。过年是铜山最重要的节日,进入冬季以后,村民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农历十月初十日,大多数家庭都要做些黄酒,以备过年之用。进入十二月,家家户户开始炒米胖、磨翁、切糖、结糤,还要做新衣裳。
上春日。立春一般都在过年前后,因此上春日可列入过年的系列风俗中。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插竹枝、扁柏,表示“四季常青,春福长存”。有的人家还要烧鸡子索面吃。
腊月廿三 “过小年”。这一天要请锅灶神官(灶王爷),祈求他“上天奏好事,落地保平安”。一般方法是摆供品,焚香礼拜,有的人还要放火炮。腊月廿五,这一天是手臼麦磨生日,是不能双(舂)米、磨面的。接下去这几天就很忙了,要掸尘、搞卫生,要杀猪羊、杀鸡鸭鹅、裹粽做豆腐等,还要到集市上办年货。
除夕。月大时为腊月三十日,月小时为腊月廿九。这天是过年最重要的一天,也是最忙碌的一天。主要做好以下一些事情:
第一,贴阎对(春联)。写对用红纸,如遇家丧,则改用绿纸写对,以示哀悼,三年后再用红纸。
第二,煮猪头、煮鸡鸭,还要焌馃焌糕。
第三,谢年。时间一般选在年除夕那天下午,准备最丰盛的供品,例如猪头、鹅、鸡、鱼、豆腐、水果等。其中鱼、糕、粽是必备的,因为要讨“年年有余”、“步步高升”等吉利。点燃香烛,持香祷告,祭拜天地神灵,全家老少均要穿上新衣裳参拜,祈求来年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凑头清健。然后是烧烧纸及银两,放火炮。谢年是过年的最重要礼节,古有“谢过是年,种过是田”的俗语。
第四,做羹饭。与祖宗生日、忌日的羹饭相似,只是供品稍为丰盛些,请列祖列宗一起过年。
第五,吃年夜饭。春节是个团圆节,不管身在何处,只要有可能都要赶回来吃餐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美食,喝美酒,分发压岁钱,其乐融融。
第六,坐雪夜(守岁)。铜山有“三十日夜坐雪夜”的习俗,可以闹个彻夜不眠。三十日夜还要水缸担满水,灰塘留火种。在房前挂上灯笼(后改成纱灯),此后每晚都点灯笼,直到灯节后才停止。1984年以来,中央电视台开办春节联欢晚会,在铜山也渐渐形成了“看春晚”的习俗。半夜交节,有“开门”习俗,大家燃放火炮迎接新年的来到。
大年初一。这是新年第一天,要讲吉利话,食吉利饭。外出见面要问好,在家不可吵架骂人。早上吃鸡子索面,并且要烧好送给长辈吃,意为“子孙满堂,福寿绵长”。中饭吃山粉羹和粽子,意为“耕种犁头实”。铜山村民有年初一烧香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旧时去铜山寺,而今去本保殿、古普利寺、慈恩寺等地。年初一晚上“老鼠扛内家”,应早睡。年初一男人一般只管嬉,而女人却很忙,除了烧饭外,还要烤单麦饼、焐肉,为拜年做准备。
拜年。拜年从年初二开始,一直延续很多天,但一般不超过年初八。“拜到年初八,菜汤冇好呷。”女婿向岳父母、老婆舅拜年,外甥、外甥囡向外公外婆、娘舅拜年。旧时拜年礼品简单实惠,一碗焐肉、一斤单麦饼即可,如果搭上果子包即是“双份”了。只有到岳父母处拜年需另加10来斤米胖翁,如果担的是糯米翁,那是特别致情了。拜年客上门后,一般要泡热茶,摆出米糖、糤、花生等茶配来招待,同时还要烧鸡子索面。后来,拜年的习俗依然延续,但礼品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拜年礼品作兴人参精、双宝素,或者瓶装酒,论价钱不过是二三十元,收礼后一般要给小孩发个包有几元钱的红包。进入二十一世纪,拜年礼品演变为以牛奶、王老吉等各类饮料为主,价值一百至数百元不等,而回礼的红包也增大了,没有百元大钞就似乎拿不出手。从拜年礼品的变化,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过去多数年份,村里都会请个班次(剧团),做二天三夜戏,以增加新年的热闹气氛。戏金大家凑,戏箱大家扛,演员的伙食也摊派到各家各户。旧时铜山村民尽管生活清苦,但是都愿意出钱出力,“着累铜钱阔活用”,这也是习俗呢。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二.灯节
正月十五为灯节,也称元宵节。有“正月十三起灯,正月十七末灯”之说,但铜山没有迎龙灯的习俗,仅仅是从过年开始在房前挂灯,灯节过后收灯。进入二十一世纪,开始流行正月十五吃汤圆。
三.清明
铜山一年之中有三个鬼节,分别是清明、七月半与冬至,其中清明节是最重要的,因为是祭清(祭祖)的节日。铜山的清明节有“前三后四”之说,时间跨度较长。清明节的传统食品是“清明馃”, 这是祭清的必需品。制作方法是:从野外采“蓬”(蒿草的一种),择取蓬叶煮熟捣糊掺入糯米粉中,揉匀后就成了馃皮。然后是成型、包入馃馅,放在笼格内焌熟。馃馅根据各人的喜好而定。馃的形状有圆形、扁形两种。扁形馃有专用的木质模子,一压就成。
旧时习俗是上坟祭清。携带清明馃、竹笋、芥菜、大蒜以及酒肉饭等食品到墓地,先标系清明纸或坟笼(俗称“标清”),添土,将食物供在墓前。然后点起香烛,参拜祷告。先祭山王土地后祭祖宗。拜后焚化纸钱,燃放火炮。
近年来,祭清习俗有了一些改变。有的上坟不带供品,只给坟头添土与标系清明纸,也有摆放鲜花的,然后做一筵羹饭将所有祖宗接回家中享用。有的家族还组织全族孙子一起祭太公,仪式隆重,热闹非凡。
四.立夏
铜山村民历来有过立夏的习俗,届时全家要烧鸡子红枣吃。“吃了立夏饭,天晴落雨出田畈。”过立夏有补养身体、准备劳作的意思,也叫“接脚拐”。 另外,立夏有“称重”的风俗,把小孩放在篮子或簸箕里,称出体重。
五.端午
端午的时间是农历五月初五,是铜山的重要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烧得致情些,其中裹粽(或者烤麦饼)是少不了的。同时还有插菖蒲、插念蒿(艾叶)、喷雄黄酒、戴香包的习俗。雄黄酒由雄黄与烧酒配制而成,用嘴巴喷到房屋四周,有杀毒驱邪之意。香包多为自制,用细布或丝绸包裹朱砂、雄黄、香药即成,清香四溢。香包佩戴身上,既是装饰,又能消毒避邪。
六.六月六
传说六月六是盘古的忌日。铜山有句俗语:“六月六,新鲜豆腐新鲜肉。”铜山村民过六月六,除了烧餐好食的以外,还有“晒症”的习俗。铜山人把发霉叫做“上症”或“症去了”,“晒症”是为了防止霉变。在六月六前后,铜山村民会选择大晴天,把贮藏在大橱、小柜、箱子里的衣物翻出来,放在太阳底下曝晒。旧时六月六还有洗浴的习俗。“六月六,要洗浴,不洗要生毒”。据说这一天洗浴能洗除身上毒气,并能防暑解痧气。
七.七月半
七月半的时间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七月半,糖洋豆印馃。”铜山村民历来有过七月半的习俗。过七月半,要焌糖洋,有的农家还要浇豆糋。七月半属鬼节,做羹饭、牺牲等礼节当然是不可缺少的。
八.中秋
中秋的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铜山历来有过中秋的习俗,其活动主要局限在赏月、拜月、吃月饼等。旧时月饼是自制的,拜月也没有统一的仪式。近些年来出现了“担中秋”的习俗,出嫁的女儿在中秋节前后要回娘家,担送月饼及其他一些礼品。
九.冬至
冬至是下世人过年,是一年中最后一个鬼节,铜山村民十分重视。冬至没有规定的食品,以金团(馃)、麻糍为主。冬至要做羹饭、牺牲。转十(拾骨头)、建坟迁坟等事情一般也都在冬至前后进行。
十、上方岩
铜山有两个旅游节,分别是农历二月廿五(胡公生日)和十月二十,俗称“上方岩”。每逢这个日子,铜山村民就会不约而同上方岩拜胡公。铜山去方岩只有25里路,早上起身,傍晚即回。中饭自带,一般都是带粽子,于是就有“上方岩为个粽”的说法。尽管方岩有许多出售馄饨、烧饼的暖食摊,价钱也不贵,但是囊中羞涩的铜山村民一般都是不会出手的。只有在百步峻看到哪些特可怜的讨饭侬,才会大方施舍,因为这是“收功德”的事情。落岩回来时,还往往会买点方岩货,例如方岩纸花、方岩哨等。方岩哨对于旧时的小孩来说是很高档的玩具了,如果买了一个,那真是爱不释手,一路吹个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