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村的丧葬习俗
(2017-07-06 19:48:59)
标签:
铜山习俗丧葬 |
分类: 铜山村资料 |
铜山村的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是铜山民俗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古代,铜山的丧葬习俗十分繁杂,有许多讲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丧葬制度的改革,这些礼节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一节,我们将简单介绍旧时铜山的丧葬习俗,主要内容包括送终、停丧、出丧、做七、做羹饭等。
1.讲究探病。生病特别是重病时,至亲好友要探病,其主要目的是了解病情,表达亲情友情。探病时,儿孙等直系亲属不必带礼品,其他亲友一般随带礼品。礼物多少不论,以滋补品为主。
2.准备后事。亲人病危,家人要准备后事。所谓后事主要是指寿衣、棺材、白布、坟墓等事项。
3.注重送终。在亲人病危之际,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女儿、女婿等至亲守护在病人身旁,直到咽气。如有的直系亲属没有赶上送终,将是终身憾事。咽气时全家哀哭,以哭声送终。
4.及时穿衣。亲人咽气后,要抓紧给亡人擦身、梳头、穿寿衣。寿衣一般用棉布做成,忌用皮毛和绸缎。穿衣件数说法不一,但只能是单数。所有衣服不系扣子,裤子不系裤带。
5.送活无常。全家大小上衣反穿,点燃稻杆火把及香烛,亲人号哭,把前来勾魂的活无常礼送百步外。送活无常时需要纸伞一把、草鞋一双,纸糊“插袋”一只,上书死者姓名及住址(永康县武平乡碧湍里),内装小锭(锡箔),送出后焚化。
1.停尸。将轩间或其他适宜停尸的地方设为灵堂。将死者放在门板(或木板)上,按男左女右的方位,停放在灵堂里。身上覆盖尸被,脸上复盖黄裱纸。在脚后跟点一盏清油灯(长明灯),灯草作蕊(根数打单),要及时添油不至熄灭。改为火化后,停尸改为停放骨灰,而其他习俗基本相同。
2.调排。俗话说:“死侬忙。”丧事复杂而紧急,主家需及早调排。一是请风水先生拣定出丧日期;二是请定“坐库”,即负责管理帐务、主持丧事的人;三是请定“四个”,即扛棺材的人;四是请定敲铜锣金鼓的人;五是请定做坟墓的人;六是请定厨师及各种打杂的人。如有需要,还要请定做法事的人。同时直系亲属要及时披麻戴孝:男性头戴白帽,身穿白袍,腰系稻草绳;女眷穿白衫白裙,小辈带小红帽。现在披麻戴孝的习俗已经开始改成胸戴小白花、臂着乌纱。
3.报丧。旧时需要派出专人四处报丧,向亲友报告出丧的日子与时辰。报丧时若无暇吃点心,水也要喝上一口,因有“报死不空口”之说。现在报丧已经变得简便,因为已经被讣告、电话、微信等现代方式所替代。
4.吊唁。亲友闻讯,即备丧礼前往吊唁,俗称“担死”。旧时“担死”作兴担整灶的豆腐,另加香纸、小锭、腊烛,比较亲近的还要担1条“大被”。现在担豆腐的习俗已改,变成送红包。亲友前来吊唁,主家要设专人用哭声迎接,礼品由“坐库”接收登记。
5.守灵。停丧期间,灵堂里都要有亲人守灵。最亲的妻、女等女眷都要在灵柩旁哭丧,哭丧时眼泪不能掉到死者身上。
6.火化。火化是1997年以后才开始的,因此火化习俗尚未固化。从村委会开出证明,联系殡仪馆派灵车来接尸。在哭声与锣鼓声中把尸体移上灵车,选派部分亲人随往。到殡仪馆后一方面交纳火化费,购置骨灰盒,一方面把尸体用专用运尸床移至火化处等待火化。火化后由至亲(一般为长子)口衔红包,将骨灰盒捧出直到汽车上,旁边应有人撑伞以防日 晒或雨淋,前面有人领香灯,其他人燃放火炮、烧纸钱。骨灰到家时也应有人接,仪式与送出时相似。
7.超度。停丧期间,有些人家会请僧人、道士为死者念经诵咒,超度亡魂,俗称“做佛事”或“做法事”,时间一到七日不等,到出丧时为止。超度一般有度亡、开路、请神、念文、请水、绕棺、解结、过奈河桥、破盆、劝亡等多个节目,具体要根据时间长短而定。也有许多人家不做法事,只请僧道进行一二夜的“解结”。解结词一般有《孟姜女十里送夫》(详见附录1)、《劝亡人》(即“醮飨经”,详见附录2)、《十殿阎王》等,内容多为解宽、劝善之类。
三.出丧
1.做羹饭。出丧前先做羹饭。羹饭要摆双套碗具,其中一套为“解差”所设。在“解差”席上只放一根筷子,说是怕他抢食。亲人要跪拜行礼,女眷要哭灵。
2.落棺。棺材称为“大屋”,或生前早备,或死后临时赶制。落棺称为“归大屋”。先在棺底铺上一层稻草,一些木炭。孝女在旁哭丧,孝男把死者用手抬入棺内,仰向放置,塞紧四周,然后盖上“大被”。先盖“主家被”,后把亲友送的“大被”一一盖上。盖一条报一声“这是某某所送的”。盖好后由“四个”负责上棺盖、打棺闩并缚好夹杠。
3.敲水碗。起杠前有一环节是买水、敲水碗。由风水先生带领亲人,敲着锣鼓去溪边,点香祷告“生前食你水,死后用你水”等语,丢下几枚铜钱或硬币,舀一碗水回来。此为“买水”。由亲人醮点水在棺材上来回挥几次,作擦洗状。由风水先生手端水碗,围绕棺材行走,口念《喷水咒》(详见附录3)。念完后用斧头击碎水碗,这叫“敲水碗”。此时亲人才开始嚎啕大哭。
4.出殡。出殡队伍的顺序并无统一规定,但通常是这样排列的:最前面是稻杆火把引路,孝男提着香碗紧跟,接着是担香纸者,一路撒路纸、放火炮,随后是乐队、魂幡、遗像。后面才是棺材(或骨灰盒),棺材两旁要有亲人“扶材”。走在棺材前面的人一律不得回头。棺材后面先是孝球、花篮、花圈等,最后是列队送丧的亲眷、邻里。送丧者都头戴白帽,至亲戴双款头巾(长头巾),手执香火,或嚎啕或唱哭,缓缓而行。扛棺材一般要大头向前,棺材起杠后就不可着地,一直至坟地。出殡队伍所路过的各家门口,都要点燃稻草,用烟火防避阴气。出殡忌雨,万一遇雨就必须用雨布把棺材遮蔽严实。送丧时如有生肖冲犯的人,在身上放些竹叶、茶叶米即可禳解。出丧后,许多人家还要“赶舍”,一面手执桃枒或竹枒在房中挥舞,一面敲紧锣,然后跑步把鬼魂赶出到百步外。
5.落囥(下葬)。棺木扛到墓地后,先在墓坑一侧放稳,下部要垫空。按照风水先生的指挥,在规定时辰落囥。落囥时锣鼓紧敲,火炮齐鸣。落囥后送丧者卸下白孝,点起“桂子”灯笼,系上攀夹红(红绳)回家。捧遗像者将遗像反转带回家中供好。落囥后还要“喝山”(安山)。风水先生站在坟后高处,一边喝颂咒语,大致是慰问亡者、明确地权、不得干涉之意,一边向跪在坟前的亲人撒茶叶豆米。亲人们拉开衣裳襟接米,接得越多越好,说是能发子旺孙。最后还要在坟墓四周给山神野鬼烧“和邻纸”,为死者烧“安位纸”。
四.做七
“头七慌慌,二七忙忙,三七见阎王”。据传人死后,阴魂七天过一关,要过七大关。为了能够让亡人安全过关,每过七天要做一次羹饭,俗称“做七”。
“头七”、“二七”。比较简单,做羹饭、上坟。不过头七的七天中要“送火种”, 每天傍晚由亲人点燃稻杆火把,送出村口到坟地途中。送火种的路途一天比一天近。
“三七”。比较隆重,有“上世贺八十,下世贺三七”之说。准备丰盛的羹饭,于傍晚上坟焚香接亡灵回家,设置灵位焚香礼拜。有的人家在“三七”时要糊灵(用纸糊制给亡者居住的灵屋),灵屋有三间、五间、七间、九间不等,请风水先生在灵屋前“解结”。至深夜丑时前仪式完成,送灵上坟焚化,熄灭灯火后走另外一条路回家。有的人家还要在三七期间设宴答谢在丧葬期间送礼过、出力过的亲邻。
“六七”。“四七”“五七”一般从简。“六七”由女儿做。准备好猪头、鹅等上坟祭奠,然后挑回娘家请客。无女儿者由外公亲戚代替。旧时主家要给女儿回田契、回银两,现在改成回红包。
“七七”。也叫“满七”。要做满筵羹饭。并且要准备丰盛酒席,宴请亲属。
现在铜山做七的习俗虽然还存在,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人家甚至在出丧当天就马上做七,并且把头七直到满七全都一次性完成。方法是一次点香、礼拜、插香算一七,连续七次点香七次礼拜。
五.做羹饭和牺牲
做羹饭。为了长期纪念亡故的亲人,铜山还有做羹饭的习俗。做羹饭一般都在亲人的生日、忌日(死亡的日子)以及清明、七月半、冬至等节日进行。为了记住做羹饭日期,许多人家还在房中显眼位置挂上“羹饭牌”。做羹饭时要准备比较丰盛的饭菜,一般是肉、豆腐、青菜等。菜是满盘满碗的,饭、酒只盛少量。饭碗、酒杯一般各设六只或八只。饭菜摆好后,点香灯到房外一一宣读历代祖宗名号,迎接他们一道前来享用。接归房里后把灯笼放在桌子上,手持香火祷告,说些“千人共盏万人共杯”以及“保佑凑头青健”之类的祝福语。酒过三巡后,开始烧烧纸和银两。最后手持香灯将祖宗送出百步外,香插外面,将灯笼熄灭带回。
牺牲。旧时铜山村民逢年过节有牺牲的习俗。所谓“牺牲”即是将煮熟的食品(一般是粥),洒在大路边上。其意思是祭奠那些没有人祭祀的孤魂野鬼,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这些孤魂野鬼扰乱,另一方面也认为这是修阴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