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文运动的一支序曲——读《与权侍郎书》有感

(2015-01-06 22:07:33)
标签:

柳冕

权德舆

韩愈

万军

西蒙绍然

分类: 教育杂论

古文运动的一支序曲

——读《与权侍郎书》有感

 

闲暇时我喜欢翻翻古文,尤其是书信,常常透过字里行间,体会古人内心深处悃愊无华的思想情感,了解千百年前曾经的世态人情。《与权侍郎书》写于距今一千二百余年前的唐德宗时期,是柳冕写给时任礼部侍郎权德舆的一封私人书信。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四夷侵扰,藩镇割据,枝强干弱,土地兼并加剧,社会矛盾尖锐,危机重重。这引起了柳冕的深忧,思索之余,以书信形式将自己的观点,向友人权德舆诉说。

这封书信聚焦科举时弊,追根溯源,提议改革,成为古文运动的序曲之一,影响深远。第一,提出施政重在取士任官的观点(“子曰:‘先有司。’有司之政,在于举士”)。 在信中,柳冕罗列由古至今的历代治国取士之道,批评隋唐崇尚政务管理、行政治国的特点(“隋氏尚吏道,贵其官位”)及后果(“故其人寡廉耻”),引出现实症结,即用行政那套治理国家,天下人追名逐利、寡廉鲜耻,是教化衰微所致(“吏道之理天下,天下奔竞而无廉耻者,以教之末也”)。

第二,在意识形态上主张厘清混乱的思潮,扭转颠倒的伦常,重塑儒家伦理规范(儒家之道)。在信中,柳冕举纲持领地指出,通晓儒经含义、符合前代君王治道、重视君子儒者是教化根本(“明六经之义,合先王之道,君子之儒,教之本也”);晓习儒经注疏、选拔小人儒者是教化末流(“明六经之注与六经之疏,小人之儒,教之末也”)。

第三,主张理解、思考儒家思想而非背诵传习。柳冕认为,明经科依据注疏笔答经义,而非真正理解儒家思想的本意(“明经以墨义考试,不本儒意”),更担心有识之士因不能背诵注疏就枉遭淘汰而无法入仕的现象(“不能诵疏与注,一切弃之,恐清识之士无由而进,腐儒之生比肩登第,不亦失乎”)。于是他希望“稍革其弊”,由权德舆上奏皇帝,按两等录取(“奏为二等”):凡有通晓儒经含义、符合前代君王治道的人列为第一等;凡仅精通于背诵注疏的人为第二等。

第四,反对形式主义,倡导务实文风。柳冕批评进士科依据诗赋成绩作为录取标准,不首先以治国之道的考试成绩为准(“进士以诗赋取人,不先理道”)。他还指出,吏部选拔人才只根据书法、文理决定录取名次(“选人以书判殿最”)。   

上述提倡正统的儒家之道、反对形式主义文风等都是随后蓬勃开展的古文运动的鲜明特点。所以可以说,这封书信是古文运动的一支序曲。

然而,这封书信也存在偏颇之处。柳冕将隋朝实行科举制归罪于其崇尚政务管理、行政治国。其实,科举制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自魏晋以来,大士族裘马封侯、世代簪缨,长期阻滞广大寒门儒生的入仕之途,矛盾不断积聚,至隋唐已呈突破藩篱之势;造纸术诞于东汉后应用渐广,已具备大规模书面笔试考选官吏的整体条件;东晋南北朝,江南地区出现了经济发展、人文渐盛的新局面,隋朝完成统一后,客观上激发了江南庞大士子群体的入仕需求;隋亡后,唐朝疆域扩大、人丁滋生、空前繁荣,加之奉行“尽入彀中”的国策,主客观两方面都对官僚机构提出了人才储备的更高要求。可见,科举制是时代的产物,具有进步作用;科举制与隋朝败亡并无直接关联。  

柳冕对隋唐科举制弊端的看法也有失偏颇,他认定“唐承隋法,不改其理”。实际上,隋唐时期科举制经历了不同的演化阶段,甚至侧重相万,差别颇大。比如进士科在隋炀帝初设时只考时务策;唐高宗永隆二年加试杂文,之后帖经、杂文和试策稍稍成型;而初场测试诗赋始自开元二十四年,并旋成进士取遣之关键。出现这一变化并不难理解:时值文学鼎盛,视诗赋为圭臬;加之诗赋中“声病”易查,可减少繁重的阅卷量,形成标准化的批阅程序。盛唐重诗赋并非“尚吏道”,又何谈“不改其理”? 当然,唯诗赋取士有害,而其弊反而在“不晓吏道”。

此外, “明六经之义”、深入理解儒家之道不代表彻底的思想解放,科举改革也仅限于考试形式与规定的调整,并非触及根本的制度变革。受到历史的局限,柳冕不可能如今人一般看待问题,其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对时弊有所感知,也不免偏激。但他提出重塑儒道、改革科举的主张,振弊起衰,推动古文运动的开展,作用还是相当积极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自古以来充斥着兵燹战乱,饥馑灾荒。但中国文化之所以传承不辍、绵延不绝,中华文明之所以悬若日月、光映至今,其中原因之一恐怕是,对儒家传统思想的一次次正本清源,对优秀文化因子的一代代继承弘扬。抚今追昔,柳冕、韩愈等人倡导的唐代古文运动当属灿若群星的古代思想变革中最耀眼的一颗,它的“复古明道”观甚至成为宋朝理学发端的重要源头。它的“文以载道”思想对中国文学发展更起到了重大的引领作用。此后,中国古典文学的形式日趋多样,文体愈加丰富,创作手法也日臻成熟。其核心是,文学作品普遍呈现出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深夜捧读这封书信,品味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呕心沥血、忧国忧民所留下的饱蘸深情笔墨的感人文字,如同生命音符的复活,声发肺腑,沦肌浃髓。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鸿业远图,在我们奋发蹈厉的同时,也愿我们无忘这些先辈,缅怀他们的奉献,并为长眠于这片热土的他们点赞吧!

 

西蒙绍然(万军)

2015-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怀古三十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