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徐无党欧阳修万军西蒙绍然 |
分类: 文史杂谈 |
立德充满现实意义
——读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有感
送序是一种古代送别时的赠言(赠序)。欧阳修这篇送序是写给他的学生徐无党应考名列前茅后南归时的赠文。全文言简意赅,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鲜明提出,圣贤之所以迥异于凡俗,原因在于立德(“修之于身”)、立功(“施之于事”)和立言(“见之于言”)之“三不朽”。随后以《诗》、《书》、《史记》所传之人和孔子弟子颜回之例阐发如下观点:首要在于立德,其次立功,最后才是立言(指的是著述、立说)。第二部分,进一步阐述:一生徒为虚名、只专于著述,十有八九会埋没于历史,因此立言不可依恃(“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第三部分借勉励徐无党(“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之机,道出写作意图。
读罢全文,会给人留下一个印象,即在立德、立功和立言三者之中,似乎立言最不足道。欧阳修的观点看来有失偏颇:除了立德、立功之外,是否真的无言可立?许多人一生清贫自守却著述宏富,又怎能说“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呢?但若详加分析,却不难发现此“偏颇”其意有在,其因有在。
一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意欲“矫枉”,却不免“过正”。他这篇文章写于北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当时社会上流行浮艳绮丽、空洞无物的文风“昆西体”。欧阳修力矫此弊,主张文风严谨、简洁、贴近实际。这篇文章基于上述背景,足见其“偏颇”之缘由。
二是有意为之,意在勉励徐无党并自勉。即“我想要挫折一下你(徐无党)的锐气而勉励你多加思学(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然而我本来也喜爱舞文弄墨,借此机会自我警示一番(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古时,长辈通常会以这种方式教导晚辈,尤其是徐无党刚以优异成绩“得高第”。
三是只论及著述与道德、功名的关系,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其实,除了道德和功名之外,著述还与思想认识密切相关。毕竟,书籍、文章等是人类思想认识的重要载体,是传播文明的手段,是宝贵的间接经验与精神财富。因此,著述追求的是思想深度,需有穷原竟委的态度、探渊索珠的精神;著述更少不了一定的认知广度,需要纵观古今、博览群书;著述还应具备一定的境界高度,也就是需要具有一定的哲学理论修养。而对此,这篇文章未加涉及,却率意得出“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的看法,未免稍显偏颇。
四是受制于历史条件和历史眼界。文章中说:“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并推论立言“皆可悲也”。从历史条件看,古代书籍常毁于兵燹火灾,确实不易保存,著述不免“散亡磨灭”。从历史眼界看,“百不一、二存”却不仅悲观,且不免局限。其实,著述的公众评价受到各种限制,如读者主观判断、鉴赏能力、欣赏水平差异、文化导向、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一时未必客观公允,但随着时代发展会呈现出评价的客观公允性。而且,正是由于历代“不可胜数”的“著书之士”孜孜不倦,才使中华文化得以保存、传承,其贡献不可磨灭。
立德、立功和立言并非欧阳修最早提出,但三者同为“三不朽”,说明同等重要。在这篇文章问世400多年后欧洲出现文艺复兴、700多年后发生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近现代文明。科学民主,思想解放,也推动言论自由(包括立言)前所未有地高涨,使人类认知空前飞跃。当今全球化时代,在立德、立功与立言三者之中,人们几乎可以不受限制、随时随地“立言”,其发挥程度已远甚于立德和立功,甚至出现“只立言,不立德”的社会现象。比如有“背景深厚”的学术知识网站,已牵涉多起知识侵权案件却未被查处,由于作品提交日期、发布地点等重要信息都不加核实,完全突破了网站信息传播要求准确性的基本底线。学术腐败,社会危害性极大,治理应刻不容缓。显然,欧阳修这篇文章强调著述与道德的关系,在今天独具启示作用,充满着现实意义。
首先,从长远看,立德关乎国家民族的兴衰,而自古“文章千古事”、“文以载道”,所以著述应以道为本,以立德为重,弘扬道德。其次,立言需慎重、负责任,即不是不立言,而是不轻易立言。立言,应言之有物、言之凿凿,要重内容、轻形式。如此换一个角度来看,欧阳修这篇文章虽有“偏颇”,却不乏深意。 沧海逾千年,仔细品味这位北宋文坛领袖的文章思想,深感受益。
西蒙绍然(万军)
2014-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