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办学成了老生常谈——读李觏《袁州州学记》

(2014-05-20 20:55:10)
标签:

办学

李觏

万军

西蒙绍然

教育

分类: 教育杂论

办学成了老生常谈

——读李觏《袁州州学记》

 

由于涉及教育这一热点话题,李觏那篇写于近一千年前的著名短文《袁州州学记》引起了我的兴趣。全文仅五百余字,分为三部分,脉络清晰,一目了然。

第一部分介绍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皇帝下诏在州县兴办官学(“制诏州县立学”),因地方官“有哲有愚”,有的“屈力殚虑”,有的却只做表面文章、走过场,执行情况迥异,办学结果也大相径庭,导致有些地方(如袁州)文教不能推行。寥寥数笔,简要交代了办学背景。第二部分以简练笔触叙述了祖无择任袁州知州后在旧夫子庙东边营建学舍的事迹。第三部分为全文重点,李觏引用自己在新学舍祭祀先师典礼上对众弟子的规谏为据,从正反两面,将教育与国家兴衰关联起来,论证办学的重要性。首先是反证,他认为强秦欲延祚万世,却二世而亡,主因在于文教既废,道义丧失,人们见利忘义。随后是正面论述,认为两汉延续四百余年之强盛,这与汉武帝、光武帝重视学术有关,主因在于“教道之结人心”。最后,他引申说:礼乐教育使人有所依托、有所效法,天下治平时百姓受之陶然,危难时就会以忠孝死节。所以,教育废弛导致人心求取功名利禄,不只是个人的羞耻,更是国家的忧辱。

这篇文章虽然很短,却回答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李觏主张办什么学。文中虽未直言,但毫无疑问是指儒家学校、儒家教育。庆历新政的背景,所列举的史实,“俗化之厚”、“教道”、“礼乐”、“忠孝”等俯拾皆是的字眼,都是鲜明的注脚。第二个问题是,李觏主张兴办儒家学校的原因。这很明确,正如他文中所持观点:儒学兴则国盛,废则国衰。

李觏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因科举屡屡不中,无缘仕途,后创办盱江书院,潜心著述,成“一时儒宗”,但作为科考的终生落第者,令人费解的是,他怎么会对儒家教育如此尽心竭力(颇具普遍性)?显然,他未受个人遭际的影响,未曾夹杂私人情绪。也有人会认为,他屡试不中还如此勤勉于儒学是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上世纪中国推翻了封建帝制,有充分理由彻底革除封建教育的痼疾:科举制戕害人们的思想自由,八股文桎梏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封建学校围绕着科考越办越没生气……这种看法还是很有代表性的。

然而,中国科举制度设计异常繁复、演进变化相当巨大,如果仅以明清两代日趋僵化的“八股取士”来概括科举制,恐怕有失偏颇。李觏作为北宋人,在他那个时代,科举考试中儒家经学、文学词赋与时务策论并重,贴经(相当于经学填空题)等死板形式正在淡出历史,综合能力的考察愈加受到重视。而理学方兴未艾,经义范围尚未收窄,考生有更充分的发挥空间。但科考几乎是国家人才输送的唯一途径,录取率一向极低,对考试内容、形式的要求也从不松懈。在这样的背景下,李觏屡试不中并不足为奇,遑论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再进一步审视整个中国历史,儒家教育也非一无是处。儒家教育围绕儒家学说思想,总括六艺、《十三经》,德智体兼顾,形成知、思、行的内在机理,故系统性很强。儒家教育基于人伦道义,知行合一,内容规范十分具体。经长期社会发展,已成矩彟,可谓人人得以奉行,颇具可操作性。在学校方面,儒家教育有中央官学的太学、国子监,有部门学馆、地方州县官学,还有各类专科学校以及书院、私塾等不同性质的学校,历朝历代可谓名目繁多,也有一定的层次性。儒家教育作为古代主要传统教育绵延两千余年,经久不衰,确有可取之处。如此看来,李觏在文中对儒学那种溢于言表、发自肺腑的推崇,也就不难理解了。

那么,这对如今的教育有什么启发呢?首先,也许古代教育办学的经验、优点恰是现在所欠缺或忽略的。在育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教育欠缺整体上的系统性,在德育等方面还缺乏统一规范、适应性强的内容。在知识的联系方面,初等教育通杂而整体上欠缺重点,显露出“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的状况。在知与行的结合方面,无论通或专的教育,均与实际应用存在距离。在学与思的方面,重视学而忽略思。在教育层次方面,亟待进一步多元化,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多种需要。此外,教育考试逐步标准化(如完形填空形式),只会增加短期内死记硬背的负担,不是考察人才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

其次,古代教育办学的教训、毛病如今仍旧存在。比如,古代学校的教学内容受制于科考的科目范畴,亦步亦趋。而现代教育仍以考试为导向,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锤定音的特征与古代科举相似。考试以测试知识为主,但若剔除现代社会知识结构的诸多变化因素,单从考试时间的长度、考试的细致程度、考察强度、严格程度、对人才层次的甄别力度(近代以后标准下降)等因素看,却恐怕尚不及古代儒家教育下的科考。

这篇涉及教育题材的文章深蕴奥义,值得今人反思。比如,当代鲜有人对教育大加颂扬。而在李觏那个时代,大有仕途“垂翅”,却潜心钻研、弘扬儒学者,他们安贫乐道,办书院、讲学,多不取分文,在清贫中坚守着师道,而这师道不也正是儒家教育的重要内容么!师道不立,则文教不兴,应当秉持什么、摈弃什么,在当今时代尤其值得深思。反思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更不代表要全面复古。实际上,教育不仅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生存、发展、改变命运的基本需要,在全球化的今天,它更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必然会被赋予越来越重大的使命。古时倡导办学,而今我们还在谈办学,几乎已成老生常谈。在这一刻,花钱办学或许不难,但这个学究竟应办成什么样、教育之路迈向何方,也许是更重要的事。

 

西蒙绍然(万军)

2014-5-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