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2012-08-03 05:10:35)
标签:
经济学原理 |
分类: 经济原理 |
※《经济学原理》/{第01篇·绪论}
※《第0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第02节·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专题03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看不见的手”似乎无所不能,那我们为何还需要政府呢?对类似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政府“适当的政策作用和权力范围”的认知。
原因一:只有在政府实施规则并维持对市场经济至关重要的制度时,“看不见的手”才能施展魔力
最重要的是,市场经济需要实施产权的制度,以便个人可以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如果农民预见谷物会被偷,就不会耕种;如果餐馆老板预见食客会吃霸王餐,就不会提供服务等等。所以我们依靠政府提供的警察和法庭来保护我们对自己生产出来的东西的权力,而“看不见的手”依靠我们保护自己权力的能力。
原因二:“看不见的手”是强有力的,但并非无所不能
政府干预经济并改变人们自己选择的资源配资的原因有两类,即“促进效率”或“促进平等”。换言之,多数政策的目标是,既要把经济蛋糕做大,又要改变这个蛋糕的分配方式。
关于“促进效率”——
尽管“看不见的手”通常会使市场有效配置资源,以使经济蛋糕最大化,但情况并不总是如此——市场失灵,即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
市场失灵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外部性,即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如污染。
另一个可能原因是市场势力,即单个(或一小群)人不适当影响市场价格,如垄断。
在存在外部性和市场势力的情况下,设计良好的公共政策可以提高经济效率。
关于“促进平等”——
即使“看不见的手”带来了有效率的产出,也不能消除经济福利上巨大的不对称。
市场经济根据人们生产其他人愿意购买的东西的能力来给予其报酬。例如:球员薪水比棋手薪水更高,只是因为人们愿意为看球赛付更高的费用,或者说,爱看球赛的人比爱看下棋的人多。
“看不见的手”并没有保证每个人都有充足的食物、体面的衣服和充分的医疗,这样的不平等就要求政府进行干预。例如:所得税和福利制度等公共政策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更平等的经济福利分配。
但是公共政策是由极不完善的政治程序制定的,所以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可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因为设计的政策,有时只是有利于政治上有权势的人,或者政策设计者本身虽动机良好但信息不充分甚至不真实。因此,判断一项政府政策是否正确,关键就在于看其是否促进了效率或者平等。
概念
产权(property rights) 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 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外部性(externality) 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
市场势力(market power) 单个经济活动者(或一小群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