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主题
(2012-07-31 03:13:22)
标签:
经济学原理 |
分类: 经济原理 |
※《经济学原理》/{开卷语}
经济学的主题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英文中的“economy(经济)”一词,源于希腊语“oikonomos”,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乍看这个词源似乎有些奇特,但事实上,家庭和经济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个家庭会面临许多决策。一家之主必须考虑到每个家庭成员的能力、愿望和努力方向,以便决定家庭成员要做什么、由谁来做以及各自应得的回报。
和一个家庭一样,一个社会也会面临许多决策。社会需要一些人耕种,一些人制衣,一些人盖房,林林总总。一旦社会分配人们去做各种工作,它就必需将人们生产的物品与服务进行配置。
然而,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即是稀缺的,但人们的欲望是无限的,所以有限的资源总是难以满足无限的欲望,如此,也就不可能生产出人们想要的所有的物品与服务。
经济学的产生正是由于资源的稀缺。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定义经济学呢?其实关于经济学的定义有很多,这是因为经济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且学者各自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我们可以从所有的研究范围内提炼出一个共同的主题: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或许时间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因为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尽管如此,上述的“主题”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丝毫的逊色——只要人类社会存在,资源就是稀缺的。
经济学还很 “年轻”——毕竟,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它的“起点标志”是亚当·斯密1776年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也正因为如此,它确有太多的未知、以待人们去寻究,也有太多的疑问、以待人们去勘验。
不过这并不妨碍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社会科学:因为它研究的对象并不是实物,而是人类的行为。在过去的两百多年里,为了能使经济学的框架变得“清晰且饱满”,无数的经济学人孳孳探求,以客观的态度研究客观的现象,并提出、完善及扩展了各种相关理论,且因其中多数反映的都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行为,这些理论业已成为了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难怪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会说:“尽管那些落后的社会科学还需要找到自己的伽利略,但经济学已经经历了自己的牛顿革命。”
概念
稀缺(scarcity) 相对于人们欲望的无限,社会资源是有限的。
经济学(economics) 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Index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Alfred Marshall
亚当·斯密 ——Adam Smith
卡尔·波普尔 ——Karl Popper
伽利略 ——Galileo Galilei
牛顿 ——Isaac New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