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第一、二部分20181028
(2018-10-29 16:45:45)| 分类: 国学经典 |
读经典
今天早上,躺在床上没有刷微信,在360浏览器上打开《三字经》,认真看起来。虽然,心还是有点浮躁,但比以前有进步。以前看《三字经》只注重背诵,没有深入学习内容,这次看了几遍《三字经》发现内容很丰富,竟然涉及到六方面内容,每方面都有一个中心。
一.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三字经》全文为初本。
作者:王应麟
rén
zhī
chū
人 之 初 , 性 本 善 。
Xìng
性 相 近 , 习 相 远 。
gǒu
bú
jiào
苟 不 教 , 性 乃 迁 。
jiào
zhī
dào
教 之 道 , 贵 以 专 。
xī
mèng
mǔ
昔 孟 母 , 择 邻 处 。
zǐ
bù
xué
子 不 学 , 断 机 杼 。
dòu
yān
shān
窦 燕 山 , 有 义 方 。
jiào
wǔ
zǐ
教 五 子 , 名 俱 扬 。
yǎng
bú
jiào
养 不 教 , 父 之 过 。
jiào
bù
yán
教 不 严 , 师 之 惰 。
zǐ
bù
xué
子 不 学 , 非 所 宜 。
yòu
bù
xué
幼 不 学 , 老 何 为 。
yù
bù
zhuó
玉 不 琢 , 不 成 器 。
rén
bù
xué
人 不 学 , 不 知 义 。
注释译文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二.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wèi
rén
zǐ
为 人 子 , 方 少 时 。
qīn
shī
yǒu
亲 师 友 , 习 礼 仪 。
xiāng
jiǔ
líng
香 九 龄 , 能 温 席 。
xiào
yú
qīn
孝 于 亲 , 所 当 执 。
róng
sì
suì
融 四 岁 , 能 让 梨 。
tì
yú
zhǎng
弟 于 长 , 宜 先 知 。
shǒu
xiào
tì
首 孝 弟 , 次 见 闻 。
zhī
mǒu
shù
知 某 数 , 识 某 文 。
注释译文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孝悌乃一件大事。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未完】
于会梅
20181028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