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矛盾:纳撒尼尔·霍桑:《红字》及短篇小说选读

(2012-09-26 23:01:17)
标签:

霍桑

小说

美国文学

羽毛头

红字

分类: 小说杂记

矛盾:纳撒尼尔·霍桑:《红字》及短篇小说选读

http://s11/middle/7760ac3agca9c2261abfa&690

1850年首版《红字:The Scarlet Letter》(ebay.com

 

书名:《红字The Scarlet Letter 1850及短篇小说选读

原著:(美)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来源:ishare.iask.sina.com.cn

阅读时间:2012830日至2012918

 

读书笔记:

 

http://s7/middle/7760ac3agcad38be825f6&690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

 

读美国文学史的一部分。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就其《红字The Scarlet Letter 1850》这一代表作发表时间来看,是续“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 1783-1859)、“美国长篇小说之父”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James Fenimore Cooper 1789-1851)、“美国文艺复兴之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推理小说之父”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 1809-1849)之后,“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又一位标志性作家。

 

其代表作《红字The Scarlet Letter 1850》发表时,出版商将其冠以“浪漫 A Romance”字眼儿,之后霍桑就越来越红了——虽然这书和“浪漫”不咋沾边儿——就像至今很多主流及非主流,给这部作品贴的“标签多是“宗教和道德的道貌岸然”、“扼杀人性和人权”、“坚贞的爱”、“道德的矛盾”一样的不太贴谱——由此可见“标题党”,真是源远流长哈。

 

我感觉《红字The Scarlet Letter 1850》更多反映的,是作者自己内心的“矛盾”——他即对人物表示同情(如认为对通奸惩处过重);又认为通奸是错的、是应忏悔和付出代价的——逃避责任的牧师死于内心折磨,而勇于担责的妇人备受非议与煎熬后最终人生完美——似乎是说,人该对自己的行为(错误)负责,哪怕是受到惩罚,也应勇于主动承担而非逃避或激烈反抗,应将身、心的煎熬与折磨,当成修炼过程,以求最终升华。这种煎熬与挣扎的矛盾,即是作者,也是那个时代美国主流思潮——清教主义思想影响的必然,属“时代特色”。霍桑并不保守,他对当时压抑的清教氛围不满,满腹牢骚,并进行了小心翼翼的批评,但仅此而已,没有找到出路——因为连他自己都搞不清,路在何方。由此还可知,霍桑的“浪漫主义”标签,只能算内容形式上的,而不是思想上的。

 

多说一句,在此前后,美国的西进运动、废奴运动、大规模国内建设和城市建设先后到来,清教徒想往的充满宗教色彩的田园生活,即将消逝——尽管这曾是美国先民的立国之本、无数文化人对此扼腕,但也已经无法阻挡了——一个充满开拓与活力的时代,即将到来。

 

还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短篇小说。选读在当时为人称道(如埃德加•爱伦•坡、赫尔曼•麦尔维尔)的《小伙子布朗 Young Goodman Brown 1835》、《欢乐山的五月柱 The Maypole of Merry Mount 1837》、《恩迪科特与红十字 Endicott and the Red Cross 1837》、《大红宝石 The Great Carbuncle 1837》、《威克菲尔德 Wakefield 1837》、《通天铁路 The Celestial Rail-road 1843》、《拉伯西尼医生的女儿 Rappaccini's Daughter 1844》、《利己主义;或,胸中的蛇 Egotism; or, The Bosom-Serpent 1843》、《伊桑·布兰德 Ethan Brand - A Chapter from an Abortive Romance 1850》、《人面巨石 The Great Stone Face 1850》、《羽毛头:寓意传说 Feathertop 1852》。个人感觉《小伙子布朗 Young Goodman Brown 1835》、《拉伯西尼医生的女儿 Rappaccini's Daughter 1844》、《人面巨石 The Great Stone Face 1850》、《羽毛头:寓意传说 Feathertop 1852》不错。这些小说,很多都有点当时流行的“哥特”小说风格(Gothic fiction,现代恐怖、神秘、鬼怪、怪诞、超自然等风格电影的鼻祖),但并不神神鬼鬼,而是更注重人物内心的描写,感觉成就并不比《红字The Scarlet Letter 1850》低,且利于相互理解。

 

更好的理解一个作家、作品,还是应该历史和辩证一些,即将其放在创作时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里去思考。这样,才能避免,要么无限上纲上线的往世界名著上捧,要么像书商、好莱坞(如《红字 The Scarlet Letter 1995》翻拍,改动之大、意思之满拧,估计连霍桑自己都不认识了)那样,就只剩盯着谈情说爱那点事儿,越跑越偏了——故意以此为卖点,从市场上赚钱,另当别论。

 

书摘:

 

《红字The Scarlet Letter 1850

 

21新英格兰的节日

当时的居民还是第一代没有欢乐活动的人,而且又是那些活着时深诸如何行乐曲父辈们的直接后裔,就过节这一点而论,比起他们的子孙,乃至相隔甚久的我们这些人,算是懂得快活的了,我们作这种一般性的结论,恐怕并不过分。早期移民的子嗣,也就是他们的下一代后人,受清教主义陰影笼罩最深,从而使国家的形象黯淡无光,以致在随后的多年中都不足以清洗干净。我们只好重新学习这门忘却已久的寻欢作乐曲本领。

 

22 游行

那发育器官本身就是一种圆润的天赋;对一个听讲人来说,哪怕全然不懂牧师布道的语言,仍然可以随着那声腔的抑扬顿挫而心往神驰。那声音如同一切音乐一般,传达着热情与悲抢,传达着高昂或温柔的激动,不管你在何地受的教育,听起来内心都会感到亲切熟悉。

那声音虽因穿过教堂的重重墙壁而显得低沉,但海丝特-白兰听得十分专注,产生了息息相通的共鸣,那布道对她有着一种与其难以分辨的词句全然无关的完整的寒义。这些话如果所得分明些,或许只是一种粗俗的媒介,反倒影响了其津神意义。如今她聆听着那低低的音调,犹如大风缓吹,逐渐平患一般;然后,她又随着那步步上升的甜美和力量飞腾,直到那音量似乎用敬畏和庄严的宏体氛围将她包裹起来。然而,尽管那声音有时变得很威严,但其中始终有一种娓娓动听的本色。那听起来时而如低语,时面如高叫的忽低忽高地表达出来的极度痛苦和受难的人生,触动着每个人心扉的感受!那低沉而悲怆的旋律时时成为你所能听到的全部声音,隐约地在凄凉的沉默之中哀叹。

但是甚至当牧师的声音变得高亢而威严,当他的声音不可遏止地直冲云霄,当他的声音达到了最为宽厚有力的音量,以致要充斥整个教堂,甚至要破壁而出,弥漫到户外的空气之中的时候,如果一个听讲人洗耳恭听,他仍然会由此而得以清晰地分辨出同样的痛苦的呼号。那是什么呢?那是一颗人心的哀怨,悲痛地或许是负疚地向人类的伟大胸怀诉说着深藏的秘密,不管是罪孽还是悲伤;它无时无刻不在通过每一个音素祈求着同情或谅解,而且从来都不是徒劳无益的!牧师正是靠了这种深邃而持续的低沉语调而获得了恰到好处的力量。

 

24 尾声

   我们这篇故事所依据的权威性素材,是记载了许多人口述的一部古旧书稿,其中有些人曾经认识海丝特.白兰,另一些人则从当时的目击者口中听说了这个故事,该书稿完全证实了前面诸页所取的观点。从那可怜的牧师的悲惨经历中,我们可以汲取许多教训,但我们只归结为一句话:“要真诚!要真诚!一定要真诚!即使不把你的最坏之处无所顾忌地显示绘世人,至少也要流露某些迹象,让别人借以推断出你的最坏之处!”

 

最引人注目的是,丁梅斯代尔先生死后不久,在被叫作罗杰-齐灵渥斯的那老人容貌和举止上所发生的变化。他的全部体力和津力——他的全部活力和智力,象是立即抛弃了他;以致他明显地凋谢了,枯萎了,几乎如同拔出地面、绘太阳晒蔫的野草一般从人们眼界中消失了。这个不快的人给自己的生活确立的准则是不断地按部就班地执行他的复仇计划;但是,当他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和完满的结果,那一邪恶的准则再也没有物质来支撑的时候,简言之,当他在世上再也没有魔鬼给的任务可进行的时候,这个没有人性的人,只有到他的主中那里去谋职并领取相应的报酬了。然而,对于所有这些阴影式的人物,只要是我们的熟人——不管是罗杰-齐灵渥斯,抑或是他的伙伴,我们还不得不显示点仁慈。一个值得探讨的、引人入胜的课题是:恨和爱,归根结底是不是同一的东西。二者在发展到极端时,都必须是高度的密不可分和息息相通;二者都可以使一个人向对方谋求爱慕和精神生活的食粮;二者在完成其课题之后,都能够将自己爇爱的人或痛恨的人同样置于孤寂凄凉的境地。因此,从哲学上看,这两种感情在本质上似乎是相同的,只不过一种刚好显现于神圣的天光中,而另一种则隐蔽在晦暗的优光里。老医生和牧师这两个事实上相互成为牺牲品的人,在神灵的世界中,或许会.不知不觉地发现他俩在尘世所贮藏的怨恨和厌恶变成了黄金般的热爱。

 

《小伙子布朗 Young Goodman Brown 1835

日落时分,小伙子古德曼·布朗走出家门,来到萨勒姆村街道上,可跨出门槛又回头,与年轻的妻子吻别。而妻子费丝——这名字对她恰如其分——把漂亮的脑袋伸出门外,任风儿拂弄她帽子上粉红的缎带,呼唤着古德曼·布朗。

 

《人面巨石 The Great Stone Face 1850

诗人讴歌人类,诗篇同样高妙精彩。只要他诗情勃发,就能将天天与他照面,被生活弄得灰尘满面的男男女女,以及在他眼前戏耍的小孩子们表现得光彩夺目。他指点给人们将他们与天使血脉相连的宏伟金锁链,他揭示给人们神圣出身隐藏的天赋,使他们配得上自己的血统。是的,有些人自以为判断力高明,宣称自然界一切美好尊严只存在于诗人的想象当中。且让这种人去说好了,毋庸置疑,自然母亲是以蔑视的痛苦养出这些家伙的。造完了所有的猪猡之后,才抓一把垃圾废料,捏出他们来。而对于其他任何人来说,诗人的理想都是至善的真理。

 

《羽毛头:寓意传说 Feathertop 1852

跨出小屋,羽毛头神气十足,昂首阔步往城里走去。里格比大妈站在门口,喜洋洋地瞧着阳光在他身上闪闪烁烁,仿佛那周身的华丽货真价实。只见他津津有味地大吸烟斗,步态潇洒,虽说两腿还有点儿僵硬呆板。她目送他远去,朝她的心肝儿抛去一个巫婆的祝福,直到道路拐弯,从她视线中夺走了稻草人。

 

“可怜的东西!”里格比大妈沮丧地看看自己倒霉造物的遗体,“俺可怜的,亲爱的,漂亮的羽毛头哇!天下有多少花花公子江湖骗子,还不是跟你一样,都是些破破烂烂,无人惦记,一无用处的垃圾堆!可他们个个活得兴旺,名声又好,从来就没认清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为啥俺可怜的假人儿偏就认清了自己,还为此完蛋了呢?”

 

老妖婆一面嘟嘟囔囔,一面又装好一斗烟,握好烟斗,拿不定主意是把它塞进自己嘴里,还是塞到羽毛头嘴里去。

 

  “可怜见的!”她又说,“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再给他一次机会,明天再打发他出去。算啦,这家伙心肠太软,感情太深,在这空虚无聊,冷酷无情的人间,他良心太好,混不出啥名堂。算啦算啦!还是让他做他的稻草人得啦!这营生清清白白,又派用场,对俺的宝贝儿倒合适。要是他人间的难兄难弟个个都有这么合适的行当,人类的日子也会好过多喽。至于这烟斗嘛,俺比他更需要。”

 

2012926

http://blog.sina.com.cn/sjtreading

一和 风雨拾读

Sujiangto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