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6上半年扫文结果(文体学向)

(2016-07-15 08:51:36)
标签:

杂谈

大类下论文按研究对象时间顺序排列

特别推荐及进一步思考(启发性的研究进展)

1. 风雅与玄思的天合——嵇康四言诗融汇问题新探,袁济喜、迟文颖,安徽师大学报,2016.3

嵇康四言诗融合了《诗经》风雅精神与玄学思想。秉承儒学的风雅蓄愤传统,而以玄学的逍遥超越加以消解;以温柔敦厚的诗教精神与虚静超脱的道家理想的统一,达到“少有物哀”的境界;将言志、缘情、说理统一于一体;善用叠字,同时体现出诗经与三玄的影响。

2. 东晋清谈与吴声歌的流行及其诗史意义,蔡彦峰,文学遗产,2016.2

清谈使东晋士人重视声音之美,继而开始注意和欣赏吴声歌,甚至开始拟作。因而,吴声歌对士族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又因吴声歌以五言为体,故而吴声歌在士人中的流行,又带动了五言体的复兴。永明以下的五言诗,篇幅短小,讲究声律,以及沈约的“三易”说、谢朓的“圆美流转”说,都体现出吴声歌的影响,而不仅仅是继承西晋的诗学资源。吴声歌对变革玄言诗风有着重要的意义。

按:齐梁以下五言诗的艳丽风格亦当与吴声歌的传统有关。又,刘宋五言诗与吴声歌关系如何?更为艳丽直露的南朝七言诗与吴声歌关系如何?

3. 唐代乐人“善唱某曲”与词之生成,王立增,中州学刊,2016.3

唐代存在某个乐人善于演唱特定曲调的现象,这些乐人会檃栝文人诗歌,配入自己擅长的曲调演唱。这一行为形成了词牌及词牌的生存方式。

按:唐代的这种现象可能只是词牌的来源之一,或者说,这种现象不是唐代才有的。杂言,包括体式固定的杂言,皆非唐代才出现。应考虑到六朝的类似情况。亦即倚声填词是一个悠久的传统。

4. 经典的尴尬:《文选》在宋代的嬗替,凌郁之,古典文学知识,2016.1

随着北宋中叶以苏轼为核心的宋代文学自觉,《文选》被轻弃,杜诗取代《文选》成为了雅文学的典范。随着苏黄的被质疑,南宋对《文选》的态度又有所反思和拨正,却又难以免于轻俗。

5. 明人分调编次观与唐宋词的分调经典化,叶晔,文学评论,2016.1

在元代词乐失传的情况下,明人对整个词谱谱系进行了重新建构,形成了一套建立在线性思维基础之上的定字分调的编次观念。由此形成的“例词”概念之于明清诗学的重要性,绝不亚于“乐调”概念之于唐宋词的影响。

6. 论海宁查氏闺阁诗群的创作取尚,陈玉兰,文学评论,2016.2

本文不但展示了海宁查氏闺阁诗人优秀个体的创作状况,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线索,更点出了其中查氏闺阁诗人创作中的突出特点,包括抒情主体的“永恒期待情结”与“抒情的倾诉型选择”等。

按:这两个特征实际是士族女性文学共有的,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士族女性文学是士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士族文化的对立面。

7. 沈德潜诗学的渊源、发展及命名,蒋寅,苏州大学学报,2016.3

沈德潜诗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青年求学时期、中年馆课时期、晚境腾达和归田时期。青年时代有三个人给予他的诗学观念以重要影响,老师叶燮的开放包容的胸襟、友人许廷鑅的宗唐立场和精神偶像王士禛的神韵学说。中年的沈德潜屡馆于名诗人之家,拓宽了诗学眼界,以诗话、选本、评点系统地表达了自己的诗学见解,同时建构起更富于包容性的经典序列和诗歌传统。晚年随着政治上的腾达,诗学观念也日趋正统。当代学者以格调派命名沈氏诗学,不足以概括其主导倾向,适足模糊了它的某些本质特征。

“沈德潜在诗学上主要取法于王渔洋,他所有的工作其实都是沿着王渔洋开辟的道路,继续完成前者未能实现的目标,包括重新确立雅正的艺术观念,重新塑造格调派的艺术理想,重新确立唐诗的典范地位,重新建构古典诗歌的传统和经典序列。”

“沈对王的接受和改造主要集中于神韵论和声律学两个方面。”

推荐阅读(供在做相关具体研究时参考引用)

1. 论六朝文派,马茂军,文学评论,2016.2

梳理了从唐至近代作为隐传统的历代六朝派。

2. 战国新乐与楚辞的新变,赵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2

3. 论张衡在诗赋形制表现上的创新,郭建勋、李慧,湖南大学学报,2015.4

4. 日本伎乐“吴公”本事与汉魏乐府,葛晓音,北京大学学报,2016.1

伎乐虽然根源与印度文化,并融入了西域文化的元素,但在南朝流行时,也从中华文化中吸取了素材,甚至带有江南文化的因素。

5. 元嘉三大家永嘉郡事迹考,钱志熙,中国典籍与文化,2015.4

6. 王运熙在汉魏六朝乐府研究方面的贡献,钱志熙,北京大学学报,2016.1

7. 从“西北来”到“东南飞”——《艳歌何尝行》、《孔雀东南飞》的文本流变与文化意蕴,孙少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3

8. 五言诗律化进程与唐诗体式研究的思考与探索,杜晓勤,文学遗产,2016.1

9. “南朝词臣北朝客”——陈隋间入北的南方文人及其文学活动,陈君,安徽大学学报,2016.1

10. 论七言转韵律体的体制特征:兼及律体的判定标准,张培阳,文学遗产,2016.2

11. 从“盛唐之音”到盛世悲鸣——开天诗坛风貌的另一考察维度,杜晓勤,文学评论,2016.3

12. 李白与东晋名士风流及其诗性接受方式,仲瑶,安徽师大学报,2016.3

13. 《文苑英华》中“长安赋”概论,李慧琳,贵阳学院学报,2016.1

“长安赋”即以长安为地域范围的赋。“长安赋”展现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纳入了新题材与新事物,运用了律赋与新文赋两种新体式,出现了小说化倾向,打破了以前部分赋固定的创作模式。

14. “以赋为词”新论,郑虹霓,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5

15. 苏轼词入乐可歌之新论,丁放、夏小凤,西北师大学报,2016.2

16. 《唐音统签》与李商隐诗学之推演,闵丰,云南大学学报,2016.3

17. 论冯班以晚唐为体、齐梁为用的诗学观,刘一,江苏社会科学,2016.3

冯班开辟了一种由晚唐上溯齐梁的诗学路径,并将李商隐的七言无题诗视为以晚唐为体、以齐梁为用的是个典范。他不仅较早用“比兴”观去解释李商隐无题诗,也以比兴观念为指导创作七言无题诗。这种新的齐梁诗风,可以看作一种独具特色的“晚明齐梁体”。

18. 王渔洋之于白香山——取舍避就之道,陈才智,文学遗产,2016.1

19. 唐宋、才学之争的消弭——乾隆间性灵诗学引发的焦点话题,蒋寅,安徽大学学报,2016.2

晚明存在重视李商隐及晚唐诗的风潮,《唐音统签》的出版规划、笺释理论与笺释范例,为清人重估李商隐诗歌留下了契机。

20. 论清代的赋得体词,李睿,安徽大学学报,2016.3

21. 常州词派的“根”与“树”——兼论常州词学的流传路径与地域辐射,陈水云,文学遗产,2016.1

22. 女性文学新变:明清闺秀赠妓诗词探析,骆新泉,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1


我换单位了,北大图书馆收刊物比社科院图书馆少了n种,所以我的阅读范围略缩小了,不过看看少的那几种基本上是这么多年从来没贡献过好文章的,所以也懒得去查了。

关于刊物:

前九名戴小红花: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安徽师大学报、安徽大学学报、北大学报、古典文学知识、苏州大学学报、中南民大学报、中州学刊

这半年都贡献了不错的文章,以后可以重点看,有文章可以投去。

这次没戴小红花的,之前的表扬自动作废。

后九名划小黑叉:社会科学论坛、名作欣赏、贵州大学学报、江汉大学学报、江汉学术、喀什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新疆师大学报、信阳师院学报

这都是我之前列在阅读名单里的,但是这半年没有发表任何文体学相关论文,也没有发表前沿的古代文学论文,并且我看着改版之后的意思是不像要再发文体学论文的,以后不看了。仅表示对文体学没用,不代表对该刊的评价。


附:张一南近期发表论文及其摘要(因为放不放进去略犹疑,无需求者请忽略)

1. 汉赋体物因素的消长轨迹——以唐诗为参照,甘肃社会科学,2016.2

体物并非赋的本质属性,汉赋共可分为缘情、骋词和体物三种并列的类型。体物赋主要兴盛于汉末。体物倾向的三个因素:比喻模式、体物、女色都指示汉代晚期的赋具有较强的体物倾向,与晚唐诗相似。汉赋与唐诗体物因素的消长轨迹大同而小异。其相同之处,即中期体物倾向衰落,晚期体物倾向增强,可能反映了体物倾向发展的一般规律。其相异之处,如汉赋的比喻模式发展相对缓慢,汉初缺乏体物赋和女色赋,则反映了唐诗与汉赋不同的特性,可能与汉赋可继承的文学资源不如唐诗丰富有关。

2. 唐朝的“老炮儿”——《代悲白头翁》赏析,文史知识,2016.2

《代悲白头翁》为转韵体歌行,为齐梁旧体。这首作品反映了初唐后期新一批士族在崛起过程中对旧时代的悲惋。

3. 唐代的七言排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7

唐代七言排律是七言歌行分化的结果,杜甫和元白诗派在其演进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唐代七言排律处于弱势的原因众多,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在与其它七言诗体的竞争过程中缺乏独立的功能。 酬赠是唐代七言排律的主要功能。一些体物工细、形象丰富、章法精妙的七言排律,同样具有一定文学价值。

4. 析诗法以入小词——夏承焘小令的声情艺术,词学,2016.4

夏承焘先生的小令创作,具有明显的徒诗化倾向,并以融合浙西词派与常州词派为特点,将江西字法与长篇章法引入小令创作。其中,非转韵体五七言小令更近于诗,以吸收江西字法为主要特点,以平常字面的新奇搭配见长;转韵体小令更多体现词的本色,以吸收歌行顿挫章法为主要特点,并与浙西词派相通,以形式和内容的配合见长。夏承焘先生的尝试,为当代词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启迪。

5. 洹上词典型声情分析,泰山学院学报,2016.2

袁克文最擅长的词牌为《浣溪沙》、《蝶恋花》和《踏莎行》。这些作品声情谐美,七言感伤流便,四言雍容华贵,声音节奏与内容相得益彰,凸显了袁克文的风格。《洹上词》以北宋小令和晚唐诗为主要文学资源,以保守唯美的方式,沟通了古典传统与现代经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