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1. 黄琪《“上官体”的诗歌史价值重估》。《文学遗产》3
两种句式的发明和统计可参考。
2. 刘宁《晚唐诗学视野中的右丞诗——司空图对王维的解读》,《北京大学学报》2014.6
3. 刘占召《刘、柳唱和与柳宗元七言近体诗歌艺术的发展》,《东南大学学报》2015.1
按:由韩入白。
4. 王辉斌《论东晋诗人的乐府观》,《宁夏大学学报》1
按:曹毗、王珣作雅乐,与俗乐不同;张骏属汉化倾向;对陶渊明、杨方的论断须谨慎,有歌词雅化、曲名与内容分离、借用曲牌名等多种可能;谢尚的俗乐化表现值得注意,然材料不多。
5. 周兴陆《刘勰论鸿都门学发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
鸿都门学与汉末文学自觉。
6. 刘青海《论唐诗中南朝主题的演变》,《陕西师大学报》1
7. 孙明君《陈叔宝的雅篇与艳什释论》,《陕西师大学报》2
全面分析了陈叔宝的创作,包括色情诗、一般宫体诗、爱情乐府、山水诗、酬赠诗、彼境(边塞)诗等。
8. 翟桂金《唐代贫女难嫁现象探析》,《宁波大学学报》,14.6
9. 宋清秀《略论清代女性文学史的分期及历史特征》,《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4.5
参考
1. 杨泽《自我而作,何必师古——论唐前期制礼过程中的怀疑经传思想》,《国学研究》2015.1
唐代怀疑经传的思想最早兴起于唐前期的礼学实践领域。在政治实践中产生对经学理论的怀疑和甄别,然后修正创新理论再将其用于实践,这是经学发展的内在规律。
按:不止有中后期山东士族的贡献,应看到国初关陇集团的贡献。
2. 孙英刚《武则天宣扬自己是弥勒下生吗?》,《文史知识》,2015.2.
武则天宣扬自己是轮转王而非弥勒。
10.
张兴武《北宋“四六”研究的三重思考》,《文学遗产》3
北宋骈文研究的基本资料。
11.
张立荣《后昆体七律的内容拓展与时代特征》,《江西社会科学》,14.5
后昆体的范围;向白体回归;涉及了边塞诗。
12.
曹逸梅《午枕的伦理:昼寝诗文化内涵的唐宋转型》,《文学遗产》14.6
13.
曾智安《汉鼓吹曲<战城南>新释——以考古发现材料为证》,《文艺研究》,14.10
为鬼魂死后不返之辞。
14.
李建华《唐代古文运动与山东士族的家学门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4.4
反齐梁、经世致用的传统。
15.
李金松《晚明时期骈文的复苏及其历史意义》,《广东社会科学》,15.3
晚明骈文资料。
16.
孙宗英《论欧阳修的物质生活与文学创作》,《浙江学刊》,3
早年贫困,与韩文结缘,对朋友聚散、离合存亡之事敏感;中年生活丰厚,雍容闲雅。
按:对朋友聚散、离合存亡敏感,也有白体影响,则与中年丰厚有关。
17.
黄坤尧《张说歌词与盛唐乐章》,《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
张说多作乐府歌词,宫廷所用,可能与宋词所用音乐有关。
18.
温世亮《乾嘉视域中的姚鼐诗学观点及诗歌创作论》,《中南大学学报》1
学问化、“兴会”和“精神”
19.
存目
1. 胡大雷《从“诗笔之辨”到文体三分——论“赋”在南北朝的再发现与其文体学意义》,《文学遗产》2.
2. 曾礼军《清代女性戒子诗的母教特征与文学意义》,《文学遗产》2
3. 王昕《乐府古辞<上之回>考辨》。《文学遗产》,3
4. 王新立《唐宋文人论词的阶段性特征考论》。《天中学刊》2
5. 邓稳《赋体缘起的文学地理探源》。《天中学刊》3
早期赋家多楚人
6. 胡建次《清以降词学批评对南北宋之宗的消解》,《安徽师大学报》,3
7. 袁洪流《邺下同题辞赋创作时间考》,《海南大学学报》2
8. 王丽娜《唐后宫女服对高昌服饰的影响》,《宁夏大学学报》2
9. 吴相洲《乐府相关概念辨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
10.
归青《刘勰诗学观中的内在矛盾》,《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
11.
谷曙光《论宋代文学的核心问题:本色与破体》,《中国人民大学学报》3
本色只在理论层面占优势。
12.
南生桥《歌行体的“入律”和“仿古》,《咸阳师范学院学报》,14.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