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毕业前用绳命写成的一段

(2014-12-30 10:52:33)

王弼提倡义理之学,反对象数学的末流。然而,王弼提出的“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的原则,却恰好高度概括了周易象数学最基本的原则。在《周易》中,爻辞的哲学含义取决于爻位和阴阳,而爻辞在为表现这一哲理而使用的文学修辞中的形象,则取决于卦象。也就是说,一句爻辞的文学形象与其内在哲理取决于两套不同的符号系统,二者呈现一定的疏离性。在爻位相似而卦象不同的情况下,《周易》完全可以用不同的意象来表现相似的哲理。这就是王弼所谓的“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周易》的这一特性也使得“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在《周易》阅读中成为可能。汉末的象数学家考索易象,对《周易》中言象的分离有着直观的体会,这种直观的体会于哲学领域促成了“黜象申义”的主张,与之对应,在文学领域也有可能促成言象分离的文学观。事实上,象数易学是陆氏的家学,陆机的叔父陆绩就是东吴象数学的代表人物,陆机很可能受到汉末象数学的影响。陆机的拟古诗中使用的保留古诗原意而置换其意象的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象意分离的思维模式,与《周易》的写作方式具有内在的相似性。由此看来,陆机在写作中形成这样的思维模式,或许与其受到汉末象数易学的影响有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