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型以及它如何实现
(2015-04-18 22:09:18)
标签:
股票 |
分类: 个人文章 |
选自《心灵深处的秘密——荣格分析心理学》,魏广东,2012,北师大出版社
原型这个词就是柏拉图哲学中的形式(理念)。为了我们的目的,这个词既适宜又有益,因为它向我们指出了这些集体潜意识的内容,并关系到古代的或者可以说是从原始时代就存在的形式,即关系到那些自盘古时代起就存在的宇宙形象。(冯川、苏克译,1992,53页)
原型应该具有如下两个内涵:
第一,原型是一种反应倾向,具有形式意味。
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潜意识的内容。其存在并不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经验,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从不会被意识到的。通过遗传,每个人都可以从他的祖先那儿继承原型,但并不是说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或者说拥有他的祖先曾拥有过的那些意象,而是说,它们是一些先天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即人类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作出反应。
此外,当种族分化出现以后,不同种族的集体潜意识也显出基本的差异。由此,原型在荣格理论里首要的涵义就是一种反应倾向或领悟模式,是潜意识中的一种“形象构成倾向(image-forming
tendency)”。许多学者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如劳承万说:“原型即是人的意识库中的族类规定,它以一种潜能的纯形式性,潜藏于大脑的族类结构中,这种大脑中的族类结构,既是思维活动的方式,又是情感的发生模式,它是‘情感一思维’浑沌一体的原生物。”朱立元主编的《西方现代美学史》这样评说:“在荣格看来,原型是一切心理反应的普遍一致的先验形式,这种先验形式是同一种经验的无数过程的凝缩和结晶,是通过大脑遗传下来的先天的心理模式。”以上两种见解都言简意赅,大致抓住了荣格原型的部分内涵。
也就是说原型只是一种形式,是一种没有内容的先天倾向,这种倾向是遗传下来的。它是没有内容的先天倾向。原型在能够被我们意识到其存在的时候已经被赋予了非常多样化的内容。一个特定的原始意象虽然都会引起我们的共鸣,但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激起的反应都是有一些差异的,这也就是我们对一个具体作品为何各有各的看法的原因。
第二,原型还具有内容的涵义。
原型是一种能形成具体意象的活形式,一种具有生成力的形式,而非定了形的死框子。它类似于“晶体”,发挥着好比是磁石的作用,把与它相关的经验吸引到一起形成一个情结。情结从这些附着的经验中获取了充足的力量之后,就可以进入意识。也就是说,原型是具有形成具体意象(即内容)能力的形式。在形成具体意象前,它是具体意象的构成倾向。从这种渗透着无限可能性的倾向中,可以衍生出丰富多采的表象。表象形成后,面对多彩的现实世界,我们又能通过它摆脱表面细节的种种羁绊,把握住根本的东西。国内有学者已经认识到荣格原型的这种丰富内涵,如张辉曾说:“原型与形式的关系在荣格的理论中,至少具有下列两层含义:当它们都反映共相、反映先验的人类精神群像时,它们几乎是等值的,而当原型体现在艺术作品中时,这个层面上的形式就又分化成两重含义,其一它是原型的载体;其二,它是原型的实现方式。”正是在强调原型的内容涵义时,荣格又用了一个原型的等值词“原始意象”。
朱立元(1993)认为,从荣格对它们所包含的意思的阐述看,原型和原始意象在荣格那里实际上是一个概念,因为它们都为人类祖先的无数类型的经验提供形式,是同一类型的无数经验的心理残迹,它们也都植根于潜意识深处。荣格有时还将原型、原型意象、原始意象并用,都将它们看作属于集体潜意识领域的东西。
原型拥有生成具体意象的能力,生成具体意象后才会被意识所察觉。原型可以生成丰富多彩的表层,也就是我们在文学作品中看到的意象了。但是透过这些细节化了的意象,我们又可以把握住抽象的东西——原型。荣格几乎把他整个后半生都投入有关原型的研究和著述之中。在他所识别和描述过的众多原型中,有出生原型、再生原型、死亡原型、力量原型、巫术原型、英雄原型、儿童原型、孩子原型、上帝原型、魔鬼原型、智叟原型、大地母亲原型、巨人原型,以及许多自然物如树林原型、太阳原型、月亮原型、风、水、火原型、动物原型,还有许多人造物如圆圈原型、武器原型等等。荣格说:“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镂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之中。这种镂刻,不是以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张月译,1987,35页)
荣格认为,原型“不是以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
。原型不同于人生中经历过的若干往事所留下的记忆表象,不能被看作是在心中已充分形成的明晰的画面。母亲原型并不等于母亲本人的照片或某一女人的照片,它更像是一张必须通过后天经验来显影的照相底片。荣格说:“在内容方面,原始意象只有当它成为意识到的并因而被意识经验所充满的时候,它才是确定了的。”原型是普遍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继承着相同的基本原型意象。全世界所有的婴儿都天生具有母亲原型。母亲的这种预先形成了的心象,后来通过现实中的母亲的外貌和举止,通过婴儿与母亲的接触和相处,而逐渐显现为确定的形象。但是,因为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在不同的家庭中,甚至在同一家庭的不同子女间都是不同的,所以母亲原型在外现过程中也就立刻出现了个性差异。
原型虽然是集体潜意识中彼此分离的结构,它们却可以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例如,英雄原型如果和魔鬼原型结合在一起,其结果就可能是“残酷无情的领袖”这种个人类型。又如巫术原型如果和出生原型混合在一起,其结果就可能是某些原始文化中的“生育巫师”,这些巫师为年轻的新娘们履行仪式,以保证她们能够生儿育女。既然原型能够以各种不同的组合方式来相互作用,因而能够成为造就个体之间人格差异的因素之一。
二、原型的实现
荣格的“原型”与柏拉图的“理念”的不同之处在于,原型具有动态的、寻求目标的属性。随着生命周期在环境的背景中展开,原型积极地在个体的人格和行为中寻求实现,所谓实现,荣格也称之为唤起(evocation)和群集(constellation)。
原型的实现遵循相似律和接近律。以儿童为例,其个人精神中要求实现的最重要的原型是母亲原型。在儿童的生活中,女性照看者的行为和个人特征与儿童内在的母亲原型结构足够相似,使得儿童能够将她作为“母亲”来感受和体验。由此,母亲原型在儿童的精神中得以实现。然后,随着依恋关系的发展,该原型就在儿童的个人精神中以母亲情结的形式活跃起来。与此同时,通过相似性和接近性,婴儿在母亲身上群集起幼儿原型。
最近40年来,一些与荣格的看法非常相似的观点流行起来。其中,行为生物科学的研究发现,每一个动物物种都具有一全套的行为技能。这套行为技能所依赖的那些结构早已由进化建构到该物种的中枢神经系统之中。习性学家们称这些结构为先天释放机制。每一个先天释放机制事先已做好了准备,一遇到环境中适当的刺激(称为信号刺激)便被激活。当这样的刺激物出现时,先天机制得到释放,动物便以特定的行为模式做出反应;这种行为模式是通过进化适应环境的结果。例如,当一只母野鸭看到一只公野鸭漂亮的绿脑袋时就会发情,绿脑袋就是信号刺激物,它使得母野鸭的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先天机制得以释放,而这种先天机制导致了与母野鸭的求偶相联系的特定的行为模式。
这样的观点类似于荣格所设想的原型在人类身上发挥影响的情况。荣格说,一个原型不是“一个遗传的观念”,而是“一种遗传的功能方式,它与小鸡钻出蛋壳、鸟儿筑巢、某种黄蜂专蛰毛虫的运动神经节、鳗鲡找到前往百慕大的的道路的先天方式是一致的。换句话说,它是一种‘行为模式’”。荣格得出结论认为,“原型的这个方面,这个纯粹生物学的方面,是科学心理学应该关注的”(杨韶刚译,2007,229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把习性学和荣格心理学看作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就好像习性学家们致力于对原型进行外倾的探索,而荣格学者们则致力于对先天释放机制进行内倾的考察。
三、原型理论的流行
许多其他学科都提出过与原型假设类似的概念,但通常都没有提到荣格。例如,法国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1908~2009)和法国的结构人类学学派认为,潜意识的基础结构是人类所有习俗和制度产生的缘由;语言学家们认为,虽然语法彼此不同,但他们的基本形式(诺姆·乔姆斯基[2]称之为深层结构)是普遍的,也就是说,在最深的神经与精神层面,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或“原型的”)语法,所有个别语法都以此为基础;社会生物学也认为,所有社会物种(包括人类)所特有的行为模式依赖于遗传的反应策略,这些策略旨在使有机体最大限度地适应其进化环境;以习性学为方向的精神病学家们开始研究他们所谓的心理生物学反应模式和深刻同源的神经结构,他们认为,这些模式和结构是个体在对社会环境的变异产生健康和不健康的适应模式的原因。所有这些概念都与荣格早在几十年前就提出的原型假设相符合,但荣格的假设在当年却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冷遇。
为什么荣格的原型理论并没有受到热情欢迎呢?原因有两个:其一,荣格人生的成熟期,正是行为主义大行其道的时候。行为主义轻视先天的或遗传的因素,倾向于把个体视为一块白板,其发展几乎完全依赖于环境因素。荣格则认为,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带着一幅完整的生命蓝图,其后它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得以执行。荣格的这种看法与当时的时代精神不相一致,所以自然会受到不友善的对待。其二,荣格没有以一种清晰的、可以检验的形式来阐述他的理论,也没有提供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荣格的著作多数都晦涩难懂,充斥着神话的解释,所以很少有人能读懂。这是荣格的理论遭遇冷遇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四、原型理论的哲学意义
荣格的全部目的在于整合健全的人格,以此来拯救面临危险的“现代人”。荣格认为现代人是“伫立在高岗上,或站在世界最边缘的人,他眼前是茫茫一片未来的深渊,顶头上是苍穹,脚底下是其历史笼罩着一层原始雾的全体人类”。荣格说:“就整体上而言,我相信,如果说,现代人所受到的心理打击是致命的,因而最后己陷入迷惑的深渊,我并没有夸大其词”。显然,荣格认为现代人正处于世界的最边缘,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一危机的根源在哪里?荣格认为在于现代人失去了原始神话、原始意象和集体潜意识——而这些在荣格看来正是人类的“灵魂”存在的根基。所以说,失去了原始神话,对于现代人的生存来说是最严重的生存问题:“一个族类的神话集是这个族类的活的宗教,失掉了神话,无论在哪里,即使在文明社会中,也是一场道德灾难。”
这一思想同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关于现代人失掉酒神精神的分析是相近的。那么,人类的出路在哪里呢?与尼采高扬酒神精神(悲剧精神)以便使人类获得“自救”不同,荣格是启发人们跟随他去寻找、追求原始“灵魂”——原始意象。他的一本名著就定名为《寻求灵魂的现代人》(Modem
Man insearch of A soul),从书名中已足见其用心。
荣格认为,伟大艺术的奥秘在于从潜意识中复活原始意象,并从而使我们有可能寻到一条返回生命的最深泉源的途径。艺术的社会意义正在于此,它不懈地致力于陶冶时代的灵魂,巫术般地唤回这个时代最匮乏的形式。艺术家那不得不满足的渴望,一直追溯到位于潜意识深层的原始意象,而正是这些原始意象,极好地叙述了我们时代的片面和匮乏。
这些内容明确说明了荣格原型理论的宗旨,就是通过对原始意象的追寻,为现代人找到一条返回人类生命和人类感性的最深源泉、最原初根基的途径。所以在荣格那里,“原型”作为一个中介,不仅仅是手段,更是目的。
[1]
斐洛‧尤迪厄斯(Philo
Judeaus,约公元前20年~前40年),生于亚历山大城的犹太哲学家和政治家。斐洛第一个尝试将宗教信仰与哲学理性相结合,故在哲学史和宗教史上有独特地位,更被视为希腊化时期犹太教哲学的代表人物和基督教神学的先驱。他的哲学对犹太教和及后的基督教发展有极深远影响。
[2]
诺姆·乔姆斯基博士(AvramNoam
Chomsky,1928年~)是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的荣誉退休教授,其《生成语法》被认为是20世纪理论语言学研究上最伟大的贡献。。
后一篇:魏广东课程设置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