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荣格分析心理学与佛教(下)

(2015-01-26 19:01:37)
分类: 个人文章
魏广东  2015.1.26
 
(七)荣格分析心理学与佛学

荣格的天人观,即受到了西方传统的影响,如诺斯替教,也受到了东方文化的影响,如佛教、禅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易经、道家思想等。与佛学思想相比,荣格分析心理学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

1.哲学观

佛教对于心与物的关系,主张二者相辅相成,不论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存在。所以说,佛教既不是唯心论,也不是唯物论,而是认为二者是心、物一体,也就是所谓的色心不二。只是在实践中,佛教强调心的主体性,所以常常被视为唯心论。

佛教还有类似于儒家中庸的“中道”思想。儒家主张从超越对立事物的基础上中获取中间道路,达到和谐,这就是中庸思想。佛教则主张不脱离对立事物,在对立事物本身中寻求一种本质的协调和平衡。

在荣格的心理学理论中,荣格也有一种“阴阳”对立的思想,如有阿尼玛,就有阿尼姆斯;有意识,就有无意识;有自我,就有自性;有人格面具,就有阴影。荣格认为,心理发展到最高的境界,就是这些对立面之间的统一与和谐,也就是双方对立消失。荣格的这种两极合并的思想,与佛教的“中道”观念是一致的。

2.共时性与因缘和合

佛教承认物质和精神不灭,但坚决否认创世的神的存在。佛教主张“缘生”论,认为宇宙和生命是由于“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所谓“因”是指内因,直接的原因;“缘”是外缘,是间接地原因。因缘相聚,事物产生;因缘相错,事物则无由产生,或事物消灭。正是因为认识到事物都是因“因缘”而产生的,所以佛教才认为一切都是假象,都是暂时的、幻有的,是不值得留恋的。

因缘和合是指各种关系、条件、元素的结合。没有这些关系、条件、元素的结合,事物不可能产生。佛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众生“业力”所感的结果,在生命主体中藏有各种“因”,待外缘出现,因缘和合,就会产生新的事物和事件。佛教的因果论完全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因果论。佛教的因果论包含了“人心”这部分因素,而自然科学的因果论则强调完全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说,佛教的因缘论是一种“非因果关系”。

荣格的“共时性”的观点也是一种非因果关系。共时性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件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发生,比如“说曹操,曹操就到”这样的现象,这两个事件(说曹操和曹操到)简直就像一个事件一样。荣格认为,与因果原则不同,共时性原则考察的不仅仅是客观世界中的事物,还要把考察的主体本身包含进来。以“说曹操,曹操就到”为例,自然科学因果论的考察,只考察“说曹操”和“曹操到”这两个外在的客观世界,而没有考察“说曹操”者的内心世界(无意识),也没有考察“曹操”的内心世界(无意识),更没有考察这个现象观察者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理学的研究,是要把两者的无意识纳入考察对象的,这就是共时性的原则和方法。

从非因果关系的角度来考虑,荣格分析心理学与佛教的思想是一致的。

3.善于恶

“善”与“恶”是佛教中两个重要的相对的概念。符合佛教教理的心意言行就是“善”,否则就是“恶”,行善得善果善报,作恶得恶果恶报,所以佛教要求“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但是,荣格认为佛教的善恶观与西方的善恶观又大不相同。他认为,东方人可以在“不丢脸”的情况下把“恶”同化,比如印度寺庙的浮雕中有大量男欢女爱的造型,这些都是把恶呈现出来让人们将它同化的做法。荣格觉得,印度人超脱了善与恶,基督徒却在追求善而屈服于恶。

荣格回顾了基督教的历史,认为基督教的教义没有解决善恶的问题,世界大战中,邪恶肆虐,基督教的道德几乎成了一种讽刺。早在11世纪即出现了世界并非上帝所造而是魔鬼所造的信仰。诺斯替教最早提出的“邪恶从何而来”(也就是,既然人类是万能的、善良的上帝所创造出来的,他为什么还制造了人类的“恶”)的问题,基督教一直没有回答。荣格认为基督教把耶稣描述的太好了,没有了阴影,则远不如佛陀更真实。荣格也发出那样的疑问,有那样好的耶稣,有那样善良的上帝,何以未能解除人类的苦难?荣格认为,只有人可以产生光明和意识,只有人才可以拯救上帝,这和佛教里的人人皆可成佛观点相一致。

4.生活的目的:拯救与解脱

犹太系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都有救世主信仰,基督教认为人生而有罪,是上帝献出自己的独子使人类获得拯救。佛教则认为人世间充满痛苦,人们之所以不能摆脱痛苦是因为“无明”,只用人类自己觉悟摆脱“无明”才可以得救。佛教不承认救世主的存在,佛菩萨都是觉悟者,他们可以为人指点迷津,帮助人自救,但是否能够得救关键还是靠自己。

铃木大拙阐述了这个观点:禅师对人的帮助是有界限的,如果不知道这个界限,认为自己可以“拯救”别人的灵魂,则是禅师本身还没有驱除自大与野心的表现。

荣格认为,人类的心灵的解放就是要用自己的意识去觉察自己无意识中涌现的内容,而不是依靠别人的指点来获得心灵的整合。这一点,分析心理学也是与佛教相一致的,亦即:任何个体心灵的解放都不应该期待于老师的指点或者书本的知识,唯一的途径是进入自己的内心,倾听无意识的声音,觉察无意识,自己实现自己的整合。

5.心理能量

荣格较早时候就提出了心理能量的观点,也叫做力比多。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荣格认为,力比多不仅仅包含有性本能,还有与生命相关的各种能量。

按照分析心理学的观点,在人类的意识表面之下是无意识。无意识中包含有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毒蛇猛兽等原型,它们代表的各种欲望,是生命能量和心理能量的来源。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心理能量体,由于心理能量犹如磁场一样会互相感染,所以人类彼此之间也会产生感应电流,叫做“心理感染”。

在人类已有漫长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中,有很丰富的文物、艺术品和象征,荣格认为心理学家应该在这个方面下功夫。人的本能的驱力,如懒惰、饥饿、性欲与生育等,人的这些心理问题都有其对应的文化象征。通俗的神话和童话故事都是在表达这样的主题:如果受到某一原型的支配或产生什么样的命运。可以说,神话和通话都是为了惊醒后人注意自己的心态,防止被某个原型过度支配。

6.积极想象与心观

心观是密宗金刚乘的禅定方法。修习者要收心敛气,用“内视”的方法想象神的形象。佛教的殿堂里有无数个神祗,每一个神祗都是心理内容和心理状态的象征。“心观”的想象非常精细真实,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渐渐消除“我执”和妄见而得到净化,最终产生一种与神同一的神圣体验。高文达喇嘛认为我们需要“心观”不是因为我们像原始人那样缺乏理性,而是因为理性思考和逻辑论证既不能洞察,也不能影响心理的各个层次。

“心观”是个体心灵与原型和象征的接触。这些原型和意象具有巨大的潜能,一旦被触动,心理能量便会被释放出来而成为心理转变和超越的力量,修习者因此而获得精神上的新生。

积极想象是荣格的心理训练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日常生活和治疗,也可以使人深入到内心,深入到“自性”之中,去寻找深层的精神意义,体验超个人的神圣和神秘。这一点与禅定、心观是相一致的。

7.自我与自性

在分析心理学中,“自我(ego)”和“自性(Self)”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自我”代表的是意识中心;“自性”代表的是心理的整体。荣格曾经说,他自己的生活就是“自性”觉悟的过程。意识到“自性”是“自我”与“自性”相遇的经验——那是一种产生“敬畏”的神圣体验。荣格认为,“敬畏”对人类的心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个体心灵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力量。我们去某些宗教场所或者面对某些事物之所以会产生“敬畏”,并非是宗教中的神和事物本身带给我们的震动,而是因为他们象征着自性,我们看到他们就是触动了自己的自性,进而产生敬畏感。也就是说,我们敬畏的不是神,而是自己内心的自性。

圣保罗提出:“我活着,然而并不是我、而是基督在我体内活着。”按照分析心理学的观点,“我活着”中的“我”是“自我”,“基督”则并非是神,而是“自性”。这就是自我与自性的关系。

荣格说,自我只是意识的主体,而自性却是包含无意识在内的整个心灵的主体。作为心灵的主体,荣格的“自性”与佛教的“自性”非常相似。佛教的“自性”即指自体的本性。但佛教认为,人的心性本来是清净无染的,因而“自性”也就是“佛性”。荣格则认为,佛教的自性是精神性的,而分析心理学中的“自性”是一个整体,也包含机能、生理和半生理的现象。

8.个体化进程与禅定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不是自我心理学,而是自性心理学。他认为人生的最终目标不是“自我实现”而是“自行实现”。这一点与佛教的“无我”不完全一样,但是二者都不提倡“自我实现”。相比较而言,可能只有世俗社会才提倡“自我实现”吧,因为自我本来就是意识的、符合社会要求的部分。

荣格认为,“自我”的发展应从属于“自性”的发展,因为“自性”的发展本身就意味着“自我”与“自性”的协调发展,因为“自性”是整体、平衡的。如果“自我”发展过快,个体心理意识层面过多,而关注无意识少,就会造成自我和自性的失衡,人就会陷入精神错乱。

荣格认为,人可以通过“个体化进程”达到“自性”的实现。“个体化”(individuation)就是使人成为真正的自己。完整与均衡是万物与众生天赋的趋向和本能,从远古至今,从原始人到现代人,自发的人格整合过程从未曾中止。荣格心理学追求个人的心理完整与均衡,荣格把这个过程称为“个体化进程”。荣格的心理治疗方法(联想测验、梦的分析、积极想象及后来的沙盘游戏),归根结底是引导患者实现这一进程,帮助患者深入“自性”而产生更高的意识,找到生命的意义,也就是佛教里所说的“大彻大悟”。

佛陀悟道期间所用的方法是冥思。通过冥思而悟道,就是在“禅定”中“开悟”。“禅定”就是心于一处。“定”与“散”相对,心因妄想、烦恼、邪念而散乱,排除妄想、烦恼、邪念等等,而达到一种澄明宁静的状态就是“禅定”。开悟是修行的目的,只有子啊禅定的状态下才能开悟。

(从某种意义上理解,沙盘游戏也是一种汇聚心理的工具,制作者将自己的心集中在一处,放下妄想、烦恼和邪念,所以也是一种禅定。)

“悟”有不同的层次和境界,所以“悟”没有尽头,修行者要不断修行,不断地“悟”,觉不是一朝悟道,就可以挥洒自如、玩世不恭了。每一次的“悟”都是修行的新的开始。这就好比小学、中学、大学之间的状态一样。

荣格的个体化进程与佛教的今生修炼也是一致的。荣格通过“个体化进程”而达到“自性”;佛教通过禅定而达到佛性的觉悟。

 

 

(《荣哥心理学与佛教》读后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