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庸者心理更健康之一
(2014-11-28 23:55:52)分类: 个人文章 |
魏广东
这个题目庞大了点,所以我加了个“之一”,意思是说只说其中一小点,以后有新的理解之后再说新的东西。
为什么说这个题目庞大呢?因为“中庸”这个词就很庞大。“中庸之道”被我们中国人奉行了两千年,受过捧,挨过骂,得过敬,遭过笑。但是,能够清楚地理解“中庸之道”含义的人又有几个呢?忽然觉得,“中庸之道”就好比是一个人,在他面前来来往往的人仅仅凭着他的发型,或者他的胡须,或者他的衣着,或者他的袜子,来判断他的人性,很少有人坐下来跟他聊聊,听听他内心的表达,我们就匆匆而去了。这当然是不能理解他的。
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理解了什么是中庸之道。说实话,直到最近才开始想知道到底什么是中庸。当年上学的时候,影影绰绰听老师讲“中庸”就是墙头草、老好人,没有原则。我也就很简单地将“中庸”打入了“坏”的词语册里。现在的情况是,我似乎隐约感觉到了中庸之道的意思,而且很被他吸引,只是还不能发自内心地理解他和清晰地阐释他。只好百度: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百度的东西,尤其是学术方面的,多数都是靠不住的,只能做一个参考而已。如果用我自己的话理解,所谓中庸就是不偏不倚,不走极端。类似于我们的阴阳学说吧,看事物,既要看到阳面,也要看到阴面,而且阳面中必然有阴面,阳中孕育着阴。不知道我的理解是不是正确,但是至少应该是说了“中庸”的一个方面。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这段话显然是告诉我们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观察,有客观地考证,有自己的主见。但是某种意义上也是在说人人都说坏的人未必真坏,说不定有好的地方;人人都说好的人,未必真好,说不定也有坏的地方。这就似乎有些“中庸”的味道。孔子还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这段话应该也是有些“中庸”的味道,我们不能只顾一面,要听其言观其行;另外也不能对人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这些话都是非常平实而有深刻道理的。
其实不走极端,“中庸”地看问题,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在说这个问题之前也补一段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的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皮亚杰将儿童道德认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对引起事件的原因只有朦胧的认识,他们的行为时感性化的,因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的行为不具道德性。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到6岁的幼儿就是出于这个阶段。出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对道德认识表现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是由权威给予的,他们不能理解规则可以通过集体的协商来制定和改变。而是在评定是非时总是持极端态度,非好即坏。三是判断一个行为的好坏,是根据行为的后果而不是根据行为的动机。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在判断好坏时,是根据一个人行为的动机而不是根据行为的结果;认为规则可以通过集体协商制定和修改;不根据权威的观点来判断是非曲直,而是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和要求别人。
从这三个阶段来看,第一个阶段是婴儿期,个体还基本上没什么是非观,没什么道德观,所以对他们要求道德可谓是无稽之谈。第二阶段,也就是幼儿阶段,他们有了一定的道德观,但是这个道德观是机械的,非黑即白,非好即坏。而且,他们判断是非的标准基本上没有自己的观点,都是根据权威的观点来判断。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时候的孩子好管一些的原因吧。第三个阶段,个体有了自己的道德标准,理解事物不再僵化。
不同阶段的人应该有不同阶段的心理。对于成人而言,他们的道德水平应该是处于第三个阶段的,如果还处于第二个阶段的话,也就是一个成人还是极端地看待事物,没有自己的主见的话,显然是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也是有心理问题的。
而中庸的思想其实有一部分内容就是道德水平第三阶段的特点,所以能够做到中庸而不阶段可以说是成人与自己年龄相符的表现,也是心理健康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