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性”
(2014-06-14 00:06:18)
标签:
佛学 |
分类: 个人文章 |
魏广东
在讲授沙盘游戏的时候常常会讲到“自性”,联系到这个词来源于佛教,所以会想到见性成佛的说法。而同时我们又知道著名心理学教弗洛伊德提出性本能的观念。这两处的“性”字所表达的含义显然是不同的,到那时两者在人的心理中的地位又都被指为“根本”的部分。由此我产生了一个疑问,中国字“性”所意指的男女之性的“性”与佛教所说自性的“性”之间的关系。于是我把这个想法作为一个作业让学生们做。已经有几个人交了作业,还有一个不是学生的也写了一篇相关的文章。现在,该轮到我自己写一写了。至于那些没交的不要受到我的影响,希望继续写一写不同的观点才好。
“性”,形声字,从心,生声。《说文解字》上说:“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本义是本性、天性。生来之本心即为“性”。“心”为内在,“生”为表现。《广雅》:“性,质也。”为人、事、物之本质。总得来说,“性”在古代就是本质、本性的意思,至于什么时候成为描述男女之事的,我还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不过,在《孟子》一书中,孟子提到告子说过:“食色,性也。”也就是告子这个人认为“食”和“色”是人的本性。这句话并非是孔子说的,也不是孟子说的,而是告子说的。不过,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具《礼记》记载,孔子曾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归结起来说,就是吃和性是人的两大本能。
这种观点其实跟荣格的观点十分吻合。荣格属于心理动力学派的,他提出,人的生命能量主要包括身体能量和心理(精神)能量两个方面。身体能量蕴含于人的肉体,而心理能量则主要蕴含于人的人格(心灵)之中,两者存在着相互依存和转化的关系。其中心理能量被荣格称之为力比多。天然状态的力比多是种种(本能)欲望(appetite),它既可以表现为食欲、性欲,也可以是情绪的欲望。由此可见,食欲和性欲到底还是最重要的。
在我上课的时候,我常常播放《星河世纪4》中的一个小片段,就是海妖一会变成美女勾引猛犸象、剑齿虎等动物,一会又变成榛子勾引小松鼠。美女代表的就是性,榛子代表的就是食,海妖代表的就是潜意识。也就是说,这段电影告诉我们,潜意识最重要的是食、色。
当然,“力比多”这个词是弗洛伊德提出来的,其所指的含义就是性欲。所以,不管学没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的观点。弗洛伊德的学说如此具有冲击力,如此让很多与心理工作无关的人都略知一二,根本上来讲就是其性本能说。记得当年上高中的时候,我前桌的男生神秘兮兮地跟我说:你知道吗,有个叫弗洛伊德的人说我们干什么事都是为了那个事儿(性)!当时对这个观点我也感到很惊诧,一方面是惊世骇俗之感,另外一方面思谋着觉得很有道理。不过话又说回来,人们对弗洛伊德的性本能说反应如此强烈,岂不是恰恰说明,性确实是我们心理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显然,弗洛伊德所说的“性”相比于“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则更多强调的是性爱的意思。不过,弗洛伊德所说的力比多和性本能也并非狭隘地指男女之事,不然怎么有所谓的口唇欲的说法呢?弗洛伊德所说的性似乎也隐含了与“生”相关的各种欲望,当然最重要的是性的欲望,或者说是一种广泛意义的身体的快感。与这一点对于的是,弗洛伊德后来不是还提出所谓“死本能”吗,似乎他更遵循对立统一的原则,人有生就有死,二者对立统一,不断地矛盾着。而且,以我的理解,这种所谓“死本能”更多地是一种破坏的欲望吧。从这一点上来说,感觉弗洛伊德还是要比荣格全面些。荣格虽然似乎创建了一些东西,但是始终也还是在弗洛伊德框架内。
写到这里,我们大概也知道了“性爱”与“本性”之间的关系吧,前者是属于后者的一部分的。可是,还有个情况,那就是佛教里也有个“性”,他们说“见性成佛”。这里的“性”解释为本性,人最本真的部分,但是,他们似乎没有给这个“性”一个具体化的描述,比如它是“食”,还是“色”,还是别的什么东西,就只是说了人最本真的部分,你一旦悟到了,你就成佛了。
我虽然不是很懂佛教,自然离悟到“性”还差十万八千里,但是我也很认可这样的观点。就是说,宇宙之中也好,个体生命也好,是有一些最根本的东西的,你一旦明白了这些最根本的东西,自然就不在乎那些与“性”相对的“相”了,不在为表面的、可见的、物质的“相”所迷惑了。这个最根本的东西,对于个人而言,佛教就称之为“性”。这个“性”应该是超越在男女之“性”及其他本能之上的,应该要超越了荣格的生命能和弗洛伊德的力比多。
其实,孔子的观点也印证了这个说法。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然后“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孔子悟到了宇宙(也就是天)的“性”(也就是天命、规律),所以自然看透了世间人和事,自然也就“耳顺”和随心所欲了。
不过,佛家的这个“性”到底是个你什么东西呢?上文说了,我也不知道,估计高僧大德们也不知道。既是他们知道也不会给你说,因为不是你自己感悟到的,那你一样成不了佛。不过,如果套用荣格的观点,他不是有个“自性”(Self)原型的概念吗,说的就是人内在的一种自我整合的心理本能。当意识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这个本能就会逐渐显现,然后促进心理的各个部分发展,最终将形成我们内心再无对立与矛盾的状态,完全的整合,这岂不也就是佛吗?
如果用自性的原型来理解佛教的“性”的话,就好解释的多。这个“性”是一种心理本能,人人皆有,但是只有意识水平高,且不断去感悟潜意识的人,这个“性”才会越来越发挥其作用,直至最终完全发挥起作用来,使得我们内外清明统一,也就成佛了。如此说来,其实也不是去“见”“性”,不是用意识理解它,而是感悟内心、感悟世界,让心理各个部分都得以发展,之后,“性”的光芒自然就从内心黑暗处发出光来。前几天我的比喻就是差不多这个意思,内心是黑暗的,意识是相对明亮的,意识的光不断照进潜意识之中,“性”的光芒也会被激发出来,然后完全照亮意识和潜意识,使之统一明亮。彼时,内外通透,再无烦恼,即便是佛。
这是我的一些理解吧。总得来说,男女之“性”是人最重要的本“性”之一,但是它相比于佛教的“性”还是要更第一个层次的心理部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