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议人与神

(2014-06-06 09:34:57)
标签:

情感

文化

分类: 个人文章

魏广东

弗洛伊德似乎说过这样的话:那些自命清高的知识分子在面对金钱和性时,都是伪善的、矛盾的。其实人类多带很多事情上都是矛盾的,其中,对待“神”也是如此,尤其是中国人。

人和神是什么关心呢?回答这个问题,先说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吧,前一个“人”是指个体,后一个“人”是指人类。

一个人有出生、婴儿、幼儿、儿童、青少年、成年、老年和死亡等几个阶段,这些是不难被觉察到的。作为个体的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是蒙昧的,糊涂的。然后随着成长,我们有了模糊的意识,对外在世界也开始有了模糊的认识,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赋予一切事物以生命,比如小孩子会把一棵小树会当作一个生命(大人也有如此的,那是童年时代心理的遗存);赋予一些不足为奇的事物以强烈情感,比如会恐惧雷电,会恐惧妈妈口中的黄鼠狼或者警察。儿童认识事物之所以模糊,更容易赋予一般事物以灵性,是因为他们的意识水平比较低,还不具备认识世界的知识。然后,我们越来越大,知识越来越丰富,认识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知道雷电不过是两极电荷相碰产生的反应,知道警察不过是一个职业。

成人后的我们因为意识强大而不再有童年时期的“幼稚情感”,然而,童年时期的心理却依然影响着我们。比如,现代的都市人对待小狗、小猫犹如对待自己的家人,甚至昨天新闻上说某女士跟狗狗吻别,被狗狗咬掉下嘴唇。这些其实都是儿童时期的心理的延续,泛灵论的延续。

一粒沙子蕴含了整个世界的信息,而一个人也蕴含了整个人类的信息,所以说,个体的发展和成长也是人类整体发展和成长的反映。人类也有出生、婴儿、童年、青少年、成年的经历,至于是不是也会有老年和死亡我就不好说了。以中国历史为例,盘古时代就属于出生,元谋人、北京人时代就是婴儿,三皇五帝时代属于儿童早期,夏商周就属于儿童,秦汉到南北朝可以算作青少年,隋唐可以算作成年早期,而宋明之后则可算作成年期。虽然不能那么严格对应,但是整个人类应该是有这样一个由幼稚到成熟的发展阶段的。

人类在其儿童、婴儿期时与个体的儿童、婴儿期时一样的,对待世界的认识是模糊的、不清晰的。那会的人看到雷电会以为是上天发怒,看到高大的树木会以为是树中精怪,所以那会儿的宗教仪式、祭天祭地的活动是发自内心地、由衷地、真诚地。其情感犹如小孩子对警察的恐惧,对小狗的亲密,都是发自内心的。

星转斗移,人类发展到现代,已经成为成人,对世界的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远古时代的人们。现代的人甚至于已经把飞船发射到了火星上,探测的目光已经触及了宇宙深处,我们并没有发现上帝,当然也没发现月亮上的嫦娥。再加上世界的交流的增加,发现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神仙,万能的上帝并没有触及到中国人的灵魂;玉皇大帝或者王母娘娘根本管不着欧洲人。于是,过去人们所相信的月亮上住着嫦娥,上帝转动地球,这些理念都不攻自破,我们人类变得聪明了,不迷信了。

然而,犹如一个人儿童时期的心理会影响其成人时期的心理一样。人类童年时期对世界的感知观念对现代人依然还在产生着影响,只是这个影响变得比较模糊,不是那么直接了。比如说,我们不断去探索外星人的存在,这不仿佛是古代人们探索神仙存在样子吗?还有就是人们对待神灵的态度,一方面我们知道他们是不存在的,另外一方面却时常从内心深处泛起对神灵的渴望与敬畏。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属于认知世界的知识极其丰富的人,但是在他们离开世界之前还是表示了对上帝的相信。这就是人类对神灵的矛盾的态度的代表。就好比我们小的时候因为被父母用黄鼠狼吓唬而对黄鼠狼产生恐惧,大了之后虽然知道黄鼠狼不能把你叼走,但是还是有所恐惧,这种矛盾心理是一样的。

在一个话题,就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千差万别的,我们的学识、我们的经历各不相同,我们的心理也各不相同,但是,我们作为人类中的一员,整个人类的心理会表现在我们个体心理之中。多数远古时代的个体与远古时代的整体一样,敬畏神灵,膜拜万物。多数现代的个体与现代的整体一样,对神灵是矛盾的、不确定的。

这种内心深处的敬畏、渴望与意识层面的怀疑、不认可在一起就是矛盾,或者说是心理的分裂。分裂是心理痛苦的重要原因,而整合、统一则是心理快乐的重要原因。所以,要少一些矛盾,多一些快乐,我们应该尊重和追寻我们内心的对神灵的敬畏之情,甚至应该经常去拜拜神仙。

这是不是鼓吹封建迷信呢?当然不是。去祭拜神灵,比如去武当山,去五台山,去教堂,并不是让你把心理的成长或者自己的命运交给这些神灵们,而是通过对这些神灵的参拜来对话自己内心世界,与内心深处对神灵的敬畏、渴望之情建立沟通,并满足它们。也就是说,我们祭拜神灵,并不是有求于他们,而是与自己内心对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