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理解沙盘最重要的是感觉

(2014-03-01 00:13:25)
标签:

情感

分类: 个人文章



    魏广东 2014/2/28

几乎所有学习沙盘游戏的人在最初都渴望先学会解读沙盘,也就是所谓的分析。只是学习解读沙盘的目的不同,有的是老师,他们为不能理解学生的心理而苦恼,渴望通过沙盘游戏掌握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应对之;有的是心理咨询师,他们渴望通过沙盘游戏迅速找到来访者的病因,就好比医生给病人拍X光一样,一下子就能看到问题在哪;还有一部分人则习惯了居高临下的指导,那么似乎通过沙盘的分析能够变得更高——因为他知道的比来访者本人还多嘛。最后这一种情况我是常常看到的,多数是男的吧,四五十岁,别人制作完沙盘,他便就着沙盘指指点点,分析的一套一套的,听者未必舒适,他自己却非常兴奋和享受。而最后这种情况发展的最极致的,就是号称一个沙盘做完不用人家说他就可以知道前因后果,甚至可以看到来访者的前世今生。这真是太极致了,我都不知道他这样的能力是打哪来的,是像周的老祖先的妈妈姜嫄踏巨人脚迹感应得来的吗?

当然,也有老师强调绝对不要分析沙盘,甚至有的老师说来访者制作完沙盘都不需要让来访者说出来。这种所谓的不分析是指不要给来访者本人分析,咨询师作为旁观者,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对沙盘有所理解吧,你的理解不就是分析吗?至于做完要不要来访者讲讲沙盘的故事,以我的观点,建议他讲一讲,但不要勉强。看卡尔夫本人的案例,其中写了很多孩子们对沙盘的描述,如果不让孩子说,这些描述的内容也不会有了。

如此看来,不分析沙盘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卡尔夫本人也认为理解来访者的沙盘是和来访者建立良好共情关系的重要因素。尽管如此,我想强调一下的是,所谓的“理解”沙盘并不是指大脑里、口头上的思维的认识,不是让你说的头头是道,而是“心”的层面的“理解”,或者可以说是“意会”而非“言传”。如果明白了这样的一个观点,那么就不难理解下边的观点:分析沙盘最重要的不是你知道里面某某东西的象征意义,或者某某方位的象征意义,最重要的是咨询师对沙盘的感觉。

很多学习心理咨询或者沙盘游戏的人估计会讨厌我说“感觉”这个词,他们想要的就是老师告诉我第一不怎么做,然后怎么说话,最后怎么治好就可以了,要什么感觉啊,感觉多不好掌握啊。不仅如此,很多人是不大会用感觉的。我讲课的时候讲一些案例,让大家感觉一下沙盘带来的感受,很多人说着说着都成了对制作沙盘的人的评价,说这个人如何如何了。这只能算是思维,是大脑加工了的。所谓的感觉,应该是你的感受,沙盘本身带给你的情绪,喜、怒、哀、惧,你感受完了,再去理解这种情绪和制作者之间的关系也不迟。

在上课的时候,我经常会遇到一些学员满脸渴望地对我说希望我多讲讲沙具的象征意义,或者多讲一讲沙盘中的方位的象征意义。在他们看来,仿佛掌握了这些就掌握了沙盘游戏的全部了。试想一下,假如你努力了一把,你把所有东西的象征意义都背下来了,难道你就真能理解所有的沙盘了?荣格说,每个人的梦都是这个人自己的。沙盘也是如此,每个人制作的沙盘的理解都要结合这个人本身经历、文化背景等才行的。

过度关注沙具的象征意义或者某些方位的象征意义,甚至于在沙盘游戏中过度关注沙盘的某些细节,其结果会导致咨询师会更多的把自己的心理投射到沙盘之中。比如,一个沙盘完成了,你看到一匹狼,你认为狼是野性、攻击性的象征,于是你欣喜地“发现”来访者有攻击性。真是这样的吗?这很有可能只是你的个人的投射而已,是你把自己的所谓的心理学的知识投射到来访者的沙盘中去了而已。当然,这种情况下,很多来访者也会认可你的说法,不过你不要欣喜地认为这是自己的高明,这不过是你的暗示被来访者所接受了而已。

所以我强调沙盘解读中强调感觉。你先不要去关注沙盘的细节,先不要想着沙具的象征意义,你先用心去感受一下他的沙盘,整个沙盘给人的感受是愉悦的,是悲伤的,是恐惧的,是愤怒的,还是是无力的、孤独的?为什么要先去感觉呢?因为“感”往往更接近潜意识,一个良好的咨询师应该是有敏锐地用自己的潜意识感受来访者潜意识的能力的,然后再去“觉”这种“感”,就比较接近来访者的潜意识了。可以说,用沙具的象征意义、沙盘的方位意义去理解来访者,等于是咨询师在用意识去理解来访者的潜意识,不在一个频道上嘛。而用感觉去感受沙盘,则是用咨询师的潜意识去理解来访者的潜意识,这才能够“心有灵犀”。

可能会有人说,感觉这个事情太难了,我们怎么感觉不到呢?以我看,不是你没有感觉,只是你习惯了用大脑去认识世界、认识人,所以忘了用感觉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你看到漫天雾霾,你没有感觉?你看到晴空万里,你没有感觉?你看到一幅画,听到一首歌,看一部电影,你没有感觉?“感”肯定是有的,只是你没有去“觉”。总得来说是练得少,感觉也是要练得,尤其是咨询师,敏锐地觉察力是基本素质。用沙盘游戏当然需要敏锐地感觉力,他见你时是紧张局促的,还是痛苦悲哀的,还是轻松愉快的,这你要感觉吧?在制作沙盘时,来访者是犹豫再三地,还是大大方方的,还是具有冲击力的,这你要感觉吧?沙盘制作完成后,你看沙盘(设想你生活在沙盘中)是愉快轻松的,还是是死气沉沉的,还是诡异神秘的,这你也要感觉吧。不仅沙盘游戏中,其它心理咨询技术中也是要感觉啊,因为你能感觉到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所以你才能跟他建立共情关系吧,才能让他在你这里有一种被理解和被支持的感觉吧。

不仅心理咨询过程感觉重要,甚至学习上课时感觉也很重要。记得去年看南怀瑾讲授禅学的录像,有人在下边递小纸条,大意是希望南老师不要讲那么多闲话,多讲点修行的方法。我的认识就是递这样纸条的人心是被猪油糊死了的。修行是没有所谓的方法的,当年五祖慧能打柴回家听到金刚经顿时了悟,马祖道一看到怀让磨砖制镜豁然开悟,而那些墨守成规吃斋念佛的人则多数混沌一生。如果学习方法就能成佛,按照佛祖的做法也在菩提树下打坐七七十四九天,醒来就是佛了吗?我看,可能不是成佛而是成鬼了。所以说,关键是掌握精神,掌握了精神怎么做,吃喝拉撒睡都是修行;不掌握精神,打坐参禅都是迷途。

怎么才能掌握精神?重要的就是去感觉。在听课的时候,跟着老师的思绪走,体会故事背后的内涵,感受闲话中的意蕴。甚至说,感受老师的风格,以己之心随老师之心,以老师之心印自己之心,心灵相通了,如果这个老师确实是有道的,你也随之有道了,至于学没学到具体的知识倒在其次了。那些所谓的“知识”多数都是看看书就会了的,而老师精神的、人格的影响则看书不如见面了。

还是上面说的那个给南怀瑾递纸条的,这样的人都比较有质疑精神。有质疑精神当然不是坏事,没有质疑哪有学术的进步。不过,质疑应该是建立在理解之后吧。而且,很多情况下,某些小的不合理的、错误的知识不影响你对整体精神的理解。如果你执着于某些小的细节,往往会完全忽略了正确的部分。于是几天学习之后,你得到的只是这个老师这不行、那不行(背后的意思就是自己行),精神的东西就很难领悟。

再好比看戏吧,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其音其韵,其服其貌,无不美不胜收。作为一个听众,你只要沉浸其中,便是美的享受,获悲喜爱恨之情。看完之后,唏嘘不已,每每回味仍觉赏心悦目。那如果你不去感受,而去看其中的细节,你会想祝英台下山的时候应该明确告诉梁山伯,或者他俩应该私奔,等等。这样的看法,回家之后也觉无趣。

沙盘游戏中亦是如此。咨询师随着来访者的心走,感觉来访者,感觉沙盘,这就能很好理解来访者,理解沙盘。如果过度地关注某个东西为什么放在那里了,来访者一次拿几个了这样的细节,咨询师也会很难领会到来访者的心理了。

最后再说几句吧,所感觉重要,倒也不是说咨询师不需要关注细节,我说的是先感觉整体沙盘,然后再关注一些突出的细节——并不是每一个细节。另外,也不说咨询师不需要学习和了解沙具的象征意义,至少在最初的学习和使用沙盘时,是要学习象征意义的,而且这些象征意义给我们理解沙盘带来一些重要线索。只是说,要先感觉。

怎么能有敏锐的感觉力?多实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