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性与个体化
(2011-11-15 10:29:09)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个人文章 |
一、自性
荣格用ego表示意识中心,中文为「自我」;用self表示心灵整体,中文为「自性」。
自我是意识的终极中心,意识是先于自我而存在,这个自我即是使意识具有焦点性、意向性、赋予意义感,并且可操作、控制意识内部所提供的材料。因此心理学的自我乃相当于哲学中的自我意识、先验统觉区。而悟性和感性则内在于意识中,与相关的身体神经网络直接连接。(欧崇敬, http)
汉纳在《荣格的生活与工作》中提到:(Hannah, 李亦雄译, 1998)
「自性和自我」以一个现代公式表明了一个古老的事实,这就是圣保罗提出的:「我活着,然而并不是我,而是基督在我的体内活着。」(《新约全书.加拉太书》第二章20行。)
从古代起,东方人就已经用「自性」这个词来表示更为广义的人格中心了。例如《奥义书》中说:「他住在种子里,在种子内部,而种子并不认识他。种子是他的身体,他在里面统治种子,他是『自性』,统治者在里面,永远存在。他没有被人看到,却看见了别人;没有被人听见,却听见了别人的声音;没有被人领悟,却领悟了别人;没有被人认识,却认识了别人。只有他是观看者,只有他是耳闻者,只有他是领悟者,只有他是认识者。这就是你的『自性』、内部的统治者、永远存在。其它一切统统都是魔鬼。」
荣格认为对于灵魂的健全来说,一种超出纯粹的自然人及其尘世存在的精神性目标是绝对必要的。经由这个精神性目标,人得以从个人的个体存在走向超个人的集体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从而返回到永恒的宇宙生命的终极存在。这不是一种理性而是一种经验,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这是类似爱与美感的内心体验,是一种净化、升华和神圣的愉悦,这也就是「自性的实现」。
这个精神性的目标正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也是「自性」固有的倾向和追求。原始人可能称之为「精灵」,宗教可能称之为「神」或「神性」,现代人也许更经常地把它叫做「灵魂」。无论如何,在这里,名称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它的内涵。(Hannah, 李亦雄译, 1998:137)
荣格认为占卜是求助于潜藏在灵魂内的更大的力量。西方今天的深层心理学(Depth Psychology)就是研究怎样理解无意识,而无意识的支配者乃是原型不是因果律,心灵学上是指眼见不到的称之为玄秘(occult)的起因。(Hannah, 李亦雄译, 1998:162-164)
荣格认为「在我们梦中说话的声音并不是来自于我们自己,而是来自于一种超越我们自己的声音」。(Fromm, 郭乙瑶等译, 2001:66)为了反驳其它人认为「那种声音所代表的思想,不过是个人自已的思想而已」的言论,他回答说:(Jung, 1969:46)
也许如此吧!不过只有在「我」在思考某一件事时,我才把它称作是我的思想,就像只有当我有意识地、通过合法手段赚到或得到钱时,我才把它称为是我自己的钱。当有人把钱作为礼物送给我时,我不会对赠与人说「谢谢你给我我的钱」,尽管我会事后对第三者说「这是我的钱」,当然说话的声音与上一次并无两样。那声音对于我来说有一定的含义,就像一位朋友把他的观点告诉我一样。把他所说的,硬说成是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件既不正当又不真实的事。
宇宙中存在着数不清的原型,但是最精要且能够包容所有其它原型的原型就是「自性」。它是组织性、指导性的统一本能[1],能为人格确定方向,赋予生活以意义。它是人格的开端、源泉和最终目的。是个人成长的顶点,即自我实现。这个自我是人的整体,它不仅表现出人独一无二的个性和完善性,而且还是他的神性象征。当人与宇宙接触时,他的微观宇宙随即反映出宏观宇宙。(Moacanin, 江亦丽等译, 1999:50)
Stein
说(2001:196)自性是荣格整个理论视野中最基本的特色,这是他心理学理论的关键,而且在某些方面,它是大多数人把他与其它深层心理学及心理分析学者区隔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心理分析理论在过去半个世纪,已经相当大幅度的朝向荣格的方向发展,但是即使有其它的心理分析理论家愿意冒险,也极少有人像他在自性的理论化过程中走得那么远。尽管今日有许多学者在他们的临床研究和理论陈述中,使用自性这个字眼,但是对此概念所应涵括的范围,没有一个人可以及于荣格。
对荣格而言,自性是超越的,这表示它不是由心灵领域所界定,也不是被包括在其中;相反的,它不仅超越心灵领域,更重要的是它界定了心灵领域。正是自性超越性的这个观点,使得荣格的理论与其它像是柯哈特(Kohut)等自我理论家的理论大异其趣。
对于荣格而言,自性很吊诡的「不是」自我本身。它不仅止于是个人的主体性,它的本质超越主观的领域。自性形成了主体与世界或存有(being)结构共通性的基底。在自性中,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者,都结合在共同的结构与能量领域中。
总之,自性包含两种深层意义:
1.整体性的原型意象,这些意象可以透过超个人的力量来赋与个体生命意义,例如,基督、佛陀、或者是曼陀罗;
「自性」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不等于「自我」。自我只是我的意识主体,而自性却包含了无意识在内的心理主体。因此荣格表明了他的心理学是「自性心理学」而非「自我心理学」。
所以自性不仅是人的中心点,而且也是包括意识与无意识的圆周;它是整体的中心,就像自我是意识的中心一样。因此代表整体人格中心与整体象征的自性是人心理发展的顶点,到了这个境界则没有任何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与障碍,到达佛经所说的涅盘,所以说自性皆空,正是最高层次的内涵诠释。
二、个体化过程
当转化发生,一个新的人格中心(自性)就会显现,同时自我倾向被减弱。这一过程分成三个阶段,最初的任务是诱导出宁静的心灵状态,摆脱一切思绪。转化者自己不作任何判断,只是以自然的方法观察,注视着无意识内容和支离破碎的幻想片段自发地出现和展开。其实这一阶段即是最基本的静坐冥想。
然后,用书面形式或其它有形的图形,如图画、雕塑、舞蹈或任何其它的象征表现手法,把这种体验记录下来。(Jung, 1978: 18-19)在下一阶段,心灵的意识开始积极地、蓄意地参与和无意识的对峙,无意识产物的意义及其信息被理解,并与心灵的意识状态和谐一致。
最后,一旦自我和无意识互相妥协,个人能够有意识地生活。就必须遵守某种伦理观点和义务:即个人不能再像以前未意识到无意识的潜在作用时那样看待他的生活。
荣格认为这个历程会出现在中老年时期。首先出现的承认自己的不足与限制,然后惊觉自己的分裂本质(divided nature),最终则将分裂加以统整。荣格将此三个阶段各赋与心理学名词:
1.人格面具(persona)----被发展的人格外在表现的部份,荣格称之为「外在面目」(outward face),亦即人跟着社会文化所形成的人格面具和保护色。荣格认为它是人类性格中相当重要的原型之一。是个人与社会间的心灵接口,它构成个人的社会认同。其借用在戏剧表演中演员所用的面具来表示个体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老师或学生)之能力,特别是在不同角色的转换。若个体让自己变成单一社会角色,那么,他的生活适应就会出问题。
2.象征(symbols)----是人可意识和发展的部份,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荣格称之为「内在面目」(inward face),也可能是被忽略的人格,但会藉由象征表达出来,具有补偿作用。
3.自性(self)----既是圆心也是整个圆,协调并融和上述两者,使意识与无意识结合统一,这一部份永远在发展而没有停止,以实现人格整体与稳定为任务,它是个体化过程的目标和泉源。
意识与无意识的基本关系是补偿性的。个体化发生所凭借的心理机制是补偿作用。典型的补偿作用发生在梦中,补偿的功能使心灵系统平衡。荣格认为一生的个体化开展中,驱策的力量是自性,而使它浮现在个人生活中的机制则是补偿作用。
宗教修为有助于自我与自性的统合作用,当自我太过高张时,强大的本能造成意识与其所生的无意识脱离,而有自我偏颇与自我本位的倾向。经过宗教的仪式与参与会让自我与自性达到协调而统合,并且达到身心的平衡。
个体化,不如直接称之为修炼,其过程就是人格的整合过程,这种原型的、普遍的心灵过程属于无意识所自发,在太古时代就存在。它反映了灵魂为调和它的意识与无意识内容而作出的努力。它是自我实现、完善、寻求生命意义的自然和自发性冲动。
荣格也认为一切炼金术活动实质上就是精神修练,它的目的是求心灵转化,从物质的黑暗中解放出上帝。(Jung, 1980:312)大量混乱复杂、奇形怪状的炼金术符号,都形象化地描绘了心灵从蛰伏到苏醒的演变过程,以及此过程的各个阶段经验。在这些符号中,荣格也发现了一个人从无意识状态到意识状态的逐渐启悟,以及构成其基础的治疗作用。(Jung, 1959:264)
到最后,透过修炼,个人的心灵和至高无上之存在的结合是个人心灵与永恒存在的接触,也是个人与超个人的统一,荣格称为一元宇宙(unus mundus)[2],这也就是东方思想的「天人合一」,正是修炼的终极目的。这是超物质与超自然的事件,是神秘性(unio mystica)的统一,其实就是东方传统中对「道」、「三昧(samadhi,定)」或「开悟(satori)」的体验。(Jung, 1977:534-540)所以「个体化过程」正是修炼过程,道理十分明白。
注释:
[1]本能(instinct)指心灵能量(里比多)的先天来源,以身体为基础,是由心灵中某个原型意象塑造建构的
[2]unus mundus即一元世界,此用语是炼金师用来说明灵魂与物质间互相渗透的本质。在荣格心理学中,它被诠释为心灵与物质间的互动关系。他希望这个概念能够提供心理治疗与物理学一个共同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