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格独立
(2011-10-17 11:43:58)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个人文章 |
史上历来把孟子放在与孔子相同的高度,合称为“孔孟”,那是因为孟子作为儒家的后起之秀,不仅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更是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融入了新的内涵。但是,孟子与孔子又颇有不同,有人说,孔子更像一个循循善诱的老人,孟子则是一个凛然正气的君子。较之于孔子,孟子略显生硬了一些,这或许是因为孟子所生活的时代比孔子时代更险恶吧。
孟子最有名的话之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并由此衍生出“浩然正气”这个词语来。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隐约感受到,孟子是一个大义凛然,不容侵犯的这样一个人。在我看来,所谓的养浩然之气,其实就是培养自己独立的、健全的人格。“养气”就是“修心”,用现在流行的词语来解释就是“心理成长”。正是因为孟子善于养浩然之气,正是因为孟子善于关注自己的内心,注意自己心理内外的和谐,所以孟子才能体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才能做到人格独立。
孟子是一个格外注重人格独立、格外追求人格独立的人。据说,有一次齐宣王想去会见孟子,但是身体感到不舒服,便派人去请孟子进宫。孟子对此很不高兴,便说自己也病了,不能进宫。这件事情在很多人看起来,孟子的行为太迂阔了些——孟子有些地方确实显得比较迂,但是孟子所要表达的正是他所追求的人格独立。什么是人格独立?我觉得,简单的说就是作为一个人,一个个体,不阿附于另外一个人,这就是人格独立。对于孟子而言,他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这些理想和抱负的实现需要齐宣王这样的当权者。甚至于不仅仅是实现理想抱负,即便是衣食住行,孟子也需要齐宣王的供给。除此之外,孟子还在齐国有着一个大夫的职位,齐宣王是他的领导。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孟子却并没有因此而放下自己人格的尊严,更没有讨好谄媚。在孟子看来,我需要你齐宣王的帮助才能实现我的理想,但是我并不是你的附庸,我们只是工作关系而已,作为同样人这样一个个体来讲,我们是没有区别的。
孟子的另外一段著名的话——“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这段话大意所表达的应该也是要做到人格独立的意思吧。孟子这种对人格独立的追求对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后世的知识分子影响更加巨大。在中国的历史上,能够出现许许多多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脊梁”,这是与孟子强调的人格独立所分不开的。
不过,追求人格独立与官场甚至职场不大相匹配,至少在中国是这样的。前几天吃饭还有同事说出了这样的“警言”:领导总是对的!这当然是一种生存之道,而且对于这样的生存之道我也并不敢反驳一二。只是,我却是做不到的,只能达到敬而远之的水平了。尽管如此,对于这样的话我觉得也还是颇有不妥之处,其不妥不仅仅在于泯灭了人的独立性,更大的危害在于害国害民。
前今天看到一篇讲辛亥革命的文章,文中说,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湖广总督瑞徴在奏折中重点强调的不是应对之策,而主要是推卸掉自己的责任。这件事情无疑显示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当当是之时,封建官僚们所追求的是如何升官发财,所担心的是惹火烧身,他们所做的就是仰上级之鼻息,惟命是从,绝不多说一句话,多办一件事。《官场现形记》中说的某个中堂人称“玻璃球”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做官哲学就是多喊万岁少说话。这与“领导永远是对的”这句话堪称姊妹。
不管别人怎么样,我是越来越追求人格独立了。记得有一个西方的诗人这样写道:我宁愿孤独的死去,也不愿用我的自由,换取那国王的王位。(魏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