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嗨,学心理学的,你能猜猜我在想什么吗?”每一个心理学专业的人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每到此时,一些“狡猾”的专业人士会以各种借口搪塞过去,而对于一些比较老实的心理学人,他们往往会略带惭愧地解释说:“心理学不是算命,它仅仅是一门以探讨心理与行为现象及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就如同研究物理的形成了物理学,研究心理就形成了心理学”。而这时,对方往往露出失望的神情,心中仍然对心理学充满困惑。
确实,很少有像心理学一样既受大众瞩目又频遭大众误解的学科。比如,人们在生活中所接触的心理学,大多与心理咨询有关,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风云变幻的时代,人们的心理保健、精神压力等问题更容易为公众所留意,因此,很多与咨询相关的心理工作者与公众交流也比较频繁,这样,很多人便把心理学与心理咨询等同起来。但实质上,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学的一部分,它绝不能涵盖所有的心理学研究内容。那么,科学的心理学究竟以什么为研究对象,心理学家又是哪些人,心理学又是如何做研究的呢?
就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而言,按标准的说法,它以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换句话说,相对于心理内容,心理学更以研究心理过程和心理规律为己任。例如,心理学专业者可能不以你此时此刻想什么为研究内容,他们对你在什么情境和条件下会想这些内容更感兴趣。大体上,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人的思维过程、情意过程、个性特征,以及人与人之间心灵互动的规律等内容。心理学并不是仅仅以心理异常为研究对象,比如我本人就对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社会层面的心理内容感兴趣,考虑的更多的是心态正常的人们之间彼此如何互相影响的问题。
就心理学的研究者来说,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搞心理学的人都目光深邃,心灵敏感,不管你什么样的表现,他都会分析出你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个相当利害和不可亲近的角色。公众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足为怪,因为我国的心理学专业人员并不多,很多人都是从影视上得到心理专业人士的形象的,以为各个心理学家都象《沉默的羔羊》中那位吃人的心理专家那样可怕呢。
也许真的有这样的心理学从业者,但至少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我还没有见到过。其实,心理学由于研究领域的广阔性,相对于其它专业,心理学业内人士更会体现出参差百态的特点。有的人研究人的注意或者记忆,那么他们的表现更可能像个物理学家;有的人研究大脑的生理机制,可能更像个生理学家;有的人研究心理学理论流派,可能更像个历史学家;有的人研究不同文化下的心理特点,可能更像个人类学家……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也可以利用社会科学的办法,这也是心理学的迷人之处,每一个学心理学的人,不管他的个性和喜好如何,都可以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找到属于他自己的位置。也许没有人能说清心理学家究竟什么样,但绝对不只是如影视所表现的心理学家那样单一的形象。
就心理学研究方法上说,相对于许多其他社会科学,心理学在研究中更强调实验,注重用数据来说话。这一点上,心理学会和一些社会科学有所不同,比如,教育叙事研究更注重个体的体验和经历,但科学的心理学认为例子是一个弱的证据,并不能说明你所支持的理念正确。比如,当人们问一个老寿星为什么长寿时,有的人回答是“抽烟喝酒不运动”,那么心理学不会立即得出“抽烟喝酒不运动”是长寿的原因,而是通过调查,如果达到显著多数的寿星都是这种观点,我们才会得出支持这一假设的结论。因此,在本书所介绍的那些心理学研究中,如果我说“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是指通过调查或者实验得出的结论,而不是通过个案分析得到的结果。
有些对心理学持批评态度的人常说,“心理学劳神费力地运用实验和数据,却往往得出了一个常识性的结论,这还不如我们思考一下得到的结论深刻呢”。必须承认,正像其它学科也有许多非常平庸的研究一样,心理学中也有一些研究很“垃圾”。但一个精彩的心理学研究,其实往往会得出超越常识的结论的,它们会体现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可爱。比如,一般的常识表明,表扬会让一个学生更努力。心理学的研究就会做出一些有趣的研究,证明在某种条件下表扬会让学生更为沮丧的命题。
今天,在这本和心理学有关的书中,我们所努力的,就是把那些风格各异的心理学家们经过努力,用科学的手段所发现的有趣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介绍给大家。在内容上,我们摒弃了当前坊间常见的心理咨询相关的内容,而是以普通人的自我认识、人际互动、社会影响与心理健康为核心来组织材料,希望籍此给那些渴望了解自我、完善心灵的现代人提供一点“心灵鸡汤”。
在编撰过程中,本书的写作努力去突出下面两点:
一是在内容上,要介绍真正的、科学的心理学。
如前所述,心理学目前而言还是一门备受误解的学科,在一些人的眼中,心理学还是等同于心理咨询,或者与趣味心理测验、算命等内容难以分割,因此,在心理学的普及工作中,如何将科学的、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以让人接受的方式传达出来,这是本书在策划之初首先就想到的问题。
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科学,其主要原因就是采用了现代的科学实验的研究范式来对心灵问题展开考察。以人本身为研究对象,来开展研究本来就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在科学心理学成立之前,更多的关于心理现象和规律的考察多采用思辨的方式,但自从1879年,心理学家冯特成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起,心理学就试图用更科学的范式来探讨人心。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心理学的一个独特的魅力之所在就是用了科学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们所感兴趣的生活问题和心灵问题。
因此,本书用了较多的篇幅描述了那些设计精巧又妙趣横生的心理实验,既告诉大家心理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又介绍了在结论背后的研究历程,让大家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二是在形式上,要体现更多的通俗性和易读性。
毕竟每个阅读心理学书籍的人不必要成为严谨的心理学家,所以,即使是本来严肃的科学心理学研究,我们也试图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形式介绍出来。在写作中我们尽量做到:
1. 多用图表。对于看电视长大的一代人而言,现代读者更愿意形象思维,而心理学的实验或者理论用语言来说也比较晦涩,最好能演变成图或者表的形式,更利于理解,毕竟普及读物是一种不求甚解的东西,深入学习有更专业的书籍来完成。
2. 多讲故事。不管怎样,人们大多不喜欢抽象的东西,在休闲阅读中人们更容易记住相关的故事,这也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将心理学历史上、研究中的一些有趣的故事与专业内容相结合,更有利于阅读。
3. 针对生活。更多的非专业的爱好者在阅读心理学的书籍时,很大的一个目的在于如何利用心理学来解释身边的生活现象,如何利用心理学来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所以,在更多的专业内容取舍时,我们也考虑到了这一点,虽然许多心理学的基础研究也很精彩,但因为毕竟离现实生活还有段距离,便忍痛做了割舍。
4. 文字适量。这是一个影视的时代,也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人们不愿意阅读长篇大论的东西,所以需要尽可能用比较简洁、干脆的文字来说明问题,每一知识点的文字最好不要超过一本一般杂志的文章字数,在本书中,每个单独的篇章基本保证在3000字以内,以利于休闲阅读。
每本书的撰写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本书也不例外,我们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许多坊间的相关著述,我们在梳理先前研究的时候,也感叹前行者卓越的贡献。在这里,谢谢那些我们在书里提到或者忽略了的参考文献的作者们。
在具体工作上,本书的主编为迟毓凯博士,副主编为李江雪博士和王剑文先生。华南师范大学的一些年轻而又有才华的心理学工作者参与了本书的编撰,他们是:韩晓燕、黄伟东、江红艳、李北容、李民、李淑华、郑翠琼和林少惠。本书的整体框架策划、章节安排、前言以及最后的统稿工作由迟毓凯完成。
总之,通过本书,我们想告诉大家的是:心理学不神秘,很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