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教师新课程标准学习与应用大赛

(2011-07-13 18:23:06)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师试卷

蕲春县漕河镇第一小学

语文教师新课程标准学习与应用大赛

                         (命题     谢绪友)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8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六个改变”。即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       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               

                         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             和过于注重

             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                         、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             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                         三级课程管理。

2、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语文课程目标是根据                                     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4、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具体目标是分         学段设计,每个学段是从                                  以及         等方面提出具体目标要求。

5、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表述,在第一学段称为         ,第二学段称为         ,第三学段称为         ,第四学段称为        

6、《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所作的诠释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         的过程。

7、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         ,第一学段要坚持         的原则。

8、汉语拼音教学要以                 为主要方法,要与           

                       相结合。

9、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的目标,从学生默读的                    

                 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          

10、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                 

11、关于写字教学,各个学段有不同的要求,第三学段的要求是:①      

                                        ,②                          

                                    。(2分)

1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①                                      ,②                               ,③                                 ,④                               (3分)

13、小学生习作教学的基本要求:①                                   ,②                               ,③                                 ,④                             ,⑤                             。(5分)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6分)

1、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只限于义务教育阶段。(    

2、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是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3、小学阶段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4、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145万字以上。(    

5、《语文课程标准》与过去《语文教学大纲》是一回事。(    

6、语文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中共有10条,其中第5条是“以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是从“知识与能力”这个维度来设计目标的。(    

7、“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这是第二学段才能达到的目标。(    

8、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而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9、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语文课程评价要重视量化和客观化。(    

10、识字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    

11、教师是课程资源,学生是课程资源,教学环境是课程资源。(    

12、开发校本课程就是由学校编写学生统一使用的教材。(    

13、“语文素养”不同于“语文能力”。“素养”指的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某项工作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重在“功用性”。而“能力”指的是人通过长期学习逐渐养成的涵养达到的某一高度。(    

14、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15、在阅读教学中,为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    

16、朗读的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选择题(1-4小题单项选择,每题1分;5-10小题多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16分)

1、“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这是(     )要达到的识字与写字目标。

A、第一学段          B、第二学段         C、第三学段    D、第四学段

E、第一至第三学段    F、第一至第四学段

2、下列属于第二学段阅读目标的是(    

A、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B、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C、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D、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下列表述符合新课程目标的是(    

A、认识常用的句号、问号、感叹号等。

B、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句。

C、会运用句号、问号、感叹号各写一句话。

4、对汉语拼音教学目标表述符合课程标准目标要求的是(    

A、能借助汉语拼音帮助学生阅读。       B、能熟练地拼读音节。

C、能默写声母、韵母。       D、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5、关于阅读教学,你认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是(    

A、了解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

B、要学会给课文分段,根据段落大意。

C、要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时所反映出来的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D、要把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

6、下列说法你认为是正确的是(    

A、口语交际就是过去教学中的听说训练,二者之间没有本质区别。

B、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

C、口语交际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D、口语交际的话题要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

7、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新课改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并不是绝对排斥接受学习。

B、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是指学习形态而言,每种学习方式都自身的存在价值。

C、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替代接受学习方式。

D、每种学习方式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要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灵活选用相应的学习方式。

8、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

B、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一种综合课程。

C、设置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为了改变“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弊端,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

D、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9、对新课程教材处理正确的认识是(    

A、要以学定教,着重考虑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问题、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收获出发,去确定教材内容的取舍、增减、删补。

B、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教好教材。

C、教材的处理,必须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内心需求,促进学生主动地对材料进行理解、改造和内化,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D、教材处理的核心问题是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

10、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    

A、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B、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C、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     D、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四、请运用新课程相关理论评析下面的案例。(每小题10分,共20分)

案例一:下面是周益民老师教《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读读课文,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呢?

生:因为大自然里充满着知识,充满了科学的奥妙。牛顿就是从苹果落地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

师:哦,那就是说大自然是一本奇妙的科学课本了!啊,谢谢你,你打开了我的思路,我的脑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咱们不妨来讨论讨论:大自然是本什么课本呢?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本语文课本,当你看到树木的时候,就会想起“木”字。我们倚靠在大树旁,不就是“休”字吗?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音乐课本。小燕子是音符。《燕子》中写道: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生:我也认为是音乐课本。小蝌蚪才是音符呢,小河哗啦啦地往前跑,像在唱着一首古老的歌谣。空中,小鸟在赛歌,那是民族唱法,“自在娇莺恰恰啼”嘛;林间,野兽在狂吼,那都是摇滚。(生大笑)

生:我认为是美术课本。它色彩鲜明,线条多样,层次丰富。山川田野,鸟兽虫鱼,都是画上的景观。

师:好美呀,我又想起了一句诗:云是天空的画。

生:我不说课本了,我认为大自然是一本童话书,一本用绚丽色彩描绘成的童话书。一年四季,都在讲述着不同的故事。春天的童话是嫩嫩的,夏天的童话是碧绿的,秋天的童话是金色的,冬天的童话是雪白的。

师:好浪漫的想象啊!

师:同学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又美妙,打开它,你就会感受到它的魅力。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它还会是数学课本、体育课本,甚至舞蹈课本等等。就像我们心中各有一种大自然的色彩一样,我们只要用心阅读,也同样会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大自然课本。

评价:                                                                

                                                                      

                                                                      

                                                                       

                                                                      

案例二:下面是《坐井观天》课堂实录的一个片段,请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加以分析评点。

师: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

生甲:小鸟说得对。

生乙:我反对,我认为青蛙说得对。

生丙:他们说得都对。

(众生哗然,师若有所思。片刻停顿之后,即向学生投以赞许的目光。)

师: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很好,如果能把理由说出来,那就更好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生甲:(迫不及待)小鸟说得对,因为天确实大得很。

生乙:(胸有成竹的样子)青蛙说得对,因为他在井底,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它说的是实话,也没错。

生丙:(按捺不住)他们都把各自看到的真实情况说出来了,都很诚实,应该都对。

师:(点头肯定)好!几位同学都说出了各自的见解和感受,说得都有道理。大家再想想,假如青蛙跳出井口,他会想到什么?说些什么?大家讨论,看谁想得好,说得好。

评价:                                                                 

                                                                      

                                                                      

                                                                      

                                                                       

五、读下面的故事,从教学角度说一说它包含哪些原理。(每小题10分,共20分)

故事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六只猴子分别关在三间房子里,每一间两只,房子里分别放着一定数量的食物,但放置的高度不一样。第一间食物放在地上,第二间房子的食物分别从易到难悬挂在不同高度的适当位置上,第三间房子的食物悬挂在房顶。

数日后,他们发现第一间房子的猴子一死一伤,伤的缺了耳朵断了腿,奄奄一息。第三间房子的两只猴子也死了。只有第二间房子的猴子活得好好的。究其原因,第一间的两只猴子不用动脑筋,可以直接吃到食物,于是为了争夺唾手可得的食物大动干戈,结果伤的伤,死的死。第三间房子的猴子虽然做了努力,但因为食物的位置太高,难度过大,够不着,被活活饿死了。只有第二间房里的两只猴子各自凭着自己的本能蹦跳着取食,然后在房间跑对角线来增加助跑距离跳跃取食,最后,随着悬挂食物高度的增加,难度加大,于是一只猴子托起另一只猴子跳起取食,这样每天取到够吃的食物,很好地活下来。

                                                                       

                                                                      

                                                                      

                                                                       

                                                                      

故事二:惠施和庄子比谁种的葫芦大,为了能种出比庄子更大的葫芦,惠施非常用心,每天都勤快地施肥、除草。与惠施不同的是,庄子每天去地里转转,从不施肥、除草。见没有什么异常就做别的事去了。不久,惠施的葫芦苗相继死去,而庄子的却长得格外好,最后结出了大葫芦。惠施不解,前去请教:“先生,为什么我那么用心地栽培,所有的苗都死光了,而您从来都不曾好好管理,反而长得那么好呢?”庄子笑答:“你错了,其实我也是用心管理的,看到它们都在快乐地生长,我当然不用去管他们,而你不管它们的感受,拼命地施肥、除草,哪有不死之理啊!”

                                                                      

                                                                      

                                                                       

                                                                      

                                                                      

 

参  考  答 

 

一、填空题

1、知识传授;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难繁偏旧;书本知识;授受学习;死记硬背;甄别和选拔;国家;地方;学校。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4个;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5、写话;习作;习作;写作。

6、对话。

7、有所不同;多认少写。

8、活动;游戏;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

9、方法;速度;效果;习惯;重要信息。

10、参与意识;情感态度。

11、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12、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3、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重注要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作知识教学要做好精要有用。

二、判断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三、选择题

1、E;2、B;3、B;4、D;5、CD;6、BCD;7、ABD;8、BCD;9、ACD;10、ABCD

四、案例评析

案例一评析:周老师的课是家常味很浓的课。看了这个片段,我仿佛感到老师不是站在台上,甚至也不是在学生中间随意走动,而是和孩子们围坐一圈,闲闲地叙,淡淡地笑——漫谈、朗读、解句——于恬淡从容的氛围里,教学流程如一幅绿意浓浓的画卷,在谈话间次第展开。这节平常课是和孩子一起创作的“家常菜”,是真实朴素,平常普通的味道,然而却是一天也不能离开的真正有营养的米饭,而不是钙片、维生素之类的“补药”。

“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一句聊天式的问话,不自觉成了供学生进行反思、质疑、批判、创造的“抓手”。学生自我开掘,畅所欲言,诗中的声音、色彩,成了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声音、色彩;诗中的早晨、黄昏,成了学生曾经走过的早晨、黄昏;诗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襟,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的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义。

周老师“原生态”的课堂就是紧紧围绕“学生”二字真实自然地教学,轻松找开了语文教学的“课本”,也打开了孩子手中的大自然的课本。

案例二评析: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片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使学生进入了一个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与感受,满眼是学生,学生满眼是文本。教师非常关注学生,能抓住学生思想的火花进行深入的引导,根据学生的真实需要调整教学。课堂上,师生与文本的交流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场”,在“场”中展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

五、读下面的故事,从教学角度说一说它包含哪些原理。

故事一:教育学生、传授学生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态度与情感方法要科学,目标定位要恰当,要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故事中第一种方法没有难度,培养不出能力和水平,反倒成了内耗式的互相残杀,第三种方法太难,即使作再大的努力也不能达到,也培养不出能力和水平,甚至埋没、抹杀了人才;第二种方法适当、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培养能力和水平,发挥人的主动性和智慧。

故事二:1、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能拔苗助长;2、教育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个性发展等实际需要进行;3、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向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转变;4、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能从2—3个角度回答,体现现代育人观念即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