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众数》教学设计
(2011-05-04 21:55:2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设计 |
《众数》教学设计
蕲春县漕河镇第一小学
[设计理念]
1、数学课程生活化。“众数”属于“统计与概率”范畴,其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习这一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2、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理想和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体现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合作探究的能力。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计算器,课前对本班同学的身高、体重、视力等方面进行测量和统计。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师生对话,激情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来到黄州实验小学,与五(1)班同学们一起共同学习,我感到非常高兴。同学们欢迎老师吗?怎样表示?同学们想了解老师吗?(师作简短自我介绍,出示孟卡小传)。
好了,刚才老师作了自我介绍,大家喜欢老师吗?老师非常喜欢你们,很想与你们交朋友,可是老师还不很了解你们,谁能作一下自我介绍(即时评价,3-5名学生)。
还有很多同学都想展示自己,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能在课后再作详细了解。现在老师请每个同学简单介绍自己姓名、年龄和身高。(学生按顺序说,老师在黑板上写出数字)(板书
2、研究数据,观察发现。
师:根据我们班部分同学的年龄,我们得到了第一组数据;根据我们班部分同学的身高,我们得到了第二组数据。现在请同学们观察分析两组根据,看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生汇报: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年龄都是10岁,大部分同学身高都在1.5米左右)。
师:(把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划上横线,用红笔在下画写上第一组数据中的10和第二组数据中的1.5),谁能给它取个名字?
3、导入“众数”,理解“众数”。
①谁能说一说什么叫“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②你认为理解“众数”,哪几个词最关键?为什么?
(“一组”至少3个以上的数据,“次数最多”,有的数据中出现了几组相同的数,只有次数最多的数才是众数)。
③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现在你能不能迅速找出下列一组数据的众数。
比一比,看谁能迅速找出下列每组数据的众数: 第一组:1.32 第二组:1.32 第三组:1.32 第四组:1.32 第五组:1.32 |
④请同学们说一说,对“众数”有什么新的理解?
(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二、比较探究,认识意义
1、启发引导: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众数”,以前我们学习了“平均数”和“中位数”,现在以我们班部分同学身高的数据进行探究,看一看“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自主探究
①(课件出示20名学生的身高数据)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你是用什么方法得来的?
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
方法 |
结果 |
联系 |
区别 |
平均数 |
计算 |
1.475 |
都是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平均数) |
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的每个数都有关系,其中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
中位数 |
排列 |
1.485 |
中位数的大小与数据排列位置有关,部分数据变动与中位数没有影响。 |
|
众数 |
找次数最多的数 |
1.52 |
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既不需要计算,也不需要排列,只要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
③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要开展集体舞比赛,如果在这些中选10名同学参加比赛,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学生交流反馈)
4、意义拓展(选择合适的统计量):到现在为止,我们认识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个统计量,它们在我们生活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现在老师这儿有个问题,请同学们分析判断一下,看看使用哪一个统计量比较合适。(恰当运用统计量的问题4—6个)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师引入:我们今天学习了众数的知识,众数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
2、请看第一个问题:应聘问题。
黄冈广告公司和黄冈装饰公司都在招聘员工,这两家公司员工工资情况如下表:
黄冈广告公司
|
经理 |
副经理 |
员工A |
员工B |
员工C |
员工D |
员工E |
员工F |
员工G |
员工H |
员工I |
月工资 |
8000 |
7000 |
2600 |
2400 |
2300 |
2250 |
2200 |
2150 |
2000 |
2000 |
2000 |
黄冈装饰公司
|
经理 |
副经理 |
员工A |
员工B |
员工C |
员工D |
员工E |
员工F |
员工G |
员工H |
员工I |
月工资 |
6500 |
5500 |
2700 |
2650 |
2600 |
2550 |
2500 |
2500 |
2500 |
2500 |
2500 |
①研究黄冈广告公司员工工资数据,它们平均数和众数分别是多少?
②研究黄冈装饰公司员工工资数据,它们平均数和众数分别是多少?
③李叔叔想找一个收入高一点的工作,它应该去哪个公司应聘合适?
2、问题二:售鞋问题
红蜻蜓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
鞋的尺码 |
34以下 |
34 |
35 |
36 |
37 |
38 |
38以上 |
销售量/双 |
1 |
2 |
4 |
6 |
14 |
2 |
1 |
①研究这组销售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②如果你是鞋店的经理,你会怎样进货?
3、生活中的数学
①了解“均码”(课件:生活中的数学)。
②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到众数的原理。(应用拓展)
四、总结整理,记录收获
1、师: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众数”,大家有收获吗?用什么方法把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整理笔记、写学习小结、写数学日记)
2、学习总结(学生补充完整)
今天,我们学习了新的数学知识——众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都能反映“平均水平”,但还有区别,平均数与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都有关,中位数与一位数据排列顺序关系紧密,众数的大小与部分数据有关。众数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生活中很多问题都蕴含着众数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