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设计
标签:
杂谈 |
|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要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从多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对“一一列举”的策略本身也有一些零散的认识。例1是解决一个与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一列举的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其基本思考方法;例2引导学生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杂志订阅方法的问题,突出不重复、不遗漏的进行思考;同时教材还在练习中设置了一些借助其它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以帮助学生提高实际运用策略的水平。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并感受它的特点。 2.帮助学生逐步感知策略的优越性,方法多样性。 3.培养学生勇于尝试、探索的求知精神,善于总结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方格纸、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初步感知策略 1.师生活动:组字游戏。 出示并提问:用1、3、6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哪些三位数?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有序与无序)。 2.总结、描述策略。 师:为什么这位同学能够很快地全部找到? 师:像这样将事物按一定顺序一一罗列出来,在数学上叫做“一一列举”,是我们解决问题常用的策略,今天我们就来认真研究“一一列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唤醒孩子们对一一列举的认知,让他们感觉到这种策略并不陌生,就存在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 二、 感知策略——教学例1 1.出示例题,审题。 (1)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①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 ②要求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2)回忆我们学过的长方形特征,由这些信息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出什么结论? 这个长方形羊圈的周长是18米。 2.小组合作探索,尝试解决问题。 引导:同学们自己能帮助王大叔解决羊圈的问题吗?我们小组合作好吗? 学生活动:操作、填表。 【学情预设: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的在摆小棒、有的在画图、还有学生用到了列表的方法,教师不急于发表观点,而是重在收集信息,根据学生实际展开下一步教学】 3.师生交流、得出结论并总结策略。 (1)摆小棒与画图法。 学生摆小棒。 [学情预设:通过摆小棒发现周长18米的长方形有4种不同的围法,分别是:长6米、宽3米;长5米,宽4米;长7米,宽2米;长8米,宽1米,共四种。 也是4种围法:分别是:长8米,宽1米;长7米,宽2米;长6米、宽3米;长5米,宽4米。] 教师引导比较两个小组哪个答案好? (第二个小组按顺序一一列举,更条理。) 【设计意图:摆小棒是学生最易于使用的方法,因此教师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教学,从两组答案的对比中突出了一一列举的“有序”,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学生画图。 用画图的方法也得到这4种围法。 教师引导比较。 请大家观察,摆小棒和画图的操作方式不同,但是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呢? 用这两种方法列举时都比较形象、直观,并且得到的答案相同。 (2)列表法。 提问:还有其他方法吗? 指名汇报列表的方法、教师板书共同生成:18÷2=9
总结方法:先求出长+宽的和,然后一一列举出4种不同的围法。这种方法什么优点? (列表法简洁明了,更容易使我们看到长、宽的值。) 【设计意图:学生在活动中运用了多种方法,是值得肯定的,同时方法的甄别也是解决问题时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教师有意让学生几次对比不同方法的特点,体会各自的优点。】 (3)寻找规律,反思策略。 刚才我们为王大爷找出了4种不同的围法,能帮王大爷求出4种围法对应的羊圈面积吗?请同学们观察思考:围成的4个长方形的面积与他们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师生回顾:我们在一一列举时,应该注意什么? 1.读题,分析条件。 (1)可以订阅那些杂志? (2)如何理解:“最少订阅一本,最多订阅三本”? 教师引导:有多少种订阅方法呢?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 2.学生尝试解答。 【学情预设:学生在展示不同的订阅方法时,会出现许多种形式,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做法的前提下开展讨论。】 方法1:订1本:有3种方法;订2本:有3种方法;订3本:有1种。共7种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在表格中用打勾的方式表示。
3.反思小结。 我们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大家想想运用这种策略有什么好处呢? 可以使答案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设计意图:对于学生出现的多种表达方式,教师首先予以肯定,其次将种种答案进行梳理,逐渐引导学生经历由复杂到简单的列举过程,在不断交流与修正中达成共识。】 四、设疑引导,深入探究 提升策略,同步练习。 师提出:一一列举的策略好不好?是否任何题目都能运用呢? 下面那些题目可采用一一列举的策略。 1.王大叔用18根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围这样20个羊圈需要多少根栅栏? 2.中山桥是1路和2路公共汽车的起始站。1路车早晨6时20分发车,以后每隔10分钟发一辆车。2路车早晨6时40分发车,以后每隔15分钟发一辆车。这两路车几时几分第二次同时发车? 3.从数字1、3、6中至少取一个数字,最多取三个数字,能组成哪些数? 五、全课小结 设计思路 “一一列举”的策略是存在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的,学生对它已有初步的认识和应用,但是还未将其抽象并提升到策略的高度,这就是本课的切入点。教材首先提供了两个例题:一是已知长方形周长求长宽的,二是订阅杂志的问题。两个例题难易不同、类型不同,如何将其有机结合呢?我将例1定位在感知策略的层面,例2定位到应用策略的层面,层层递进、互相作用,以期完成对策略的感知和运用的目标。 通过例1的教学使学生感知将每种长方形按顺序展示出来就是“一一列举”,同时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教师着重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无序与有序,,教师通过形象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在一一列举时要按顺序;二是在列举时学生们用到了很多方法:有摆小棒、画图、列表,此时教师在给予肯定的同时,再次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感知不同方法在列举时的不同特点及价值。 例2是订杂志的问题,在分析题目中,使学生第二次感受到了结果有多种情况,从而自然想到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那接下来的问题是运用什么手段来表示结果呢?有的学生以文字形式列举,有的学生用序号表示,还有学生想到了列表的方法,教师在课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只分三大列的表格,在尝试和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将三大格继续细分小格,清晰展示七种订阅方法。 我在设计练习环节时,考虑到学生对策略的认识还很粗浅,尤其在面对许多实际问题时策略的选择可能会有困难,所以设计了选择策略的题目。一方面让学生感知到不是什么题目都能用这种策略,二是突出强化认识什么样的题目要用“一一列举”。 作者简介 张慧萍,女,太原市学科带头人,山西省教学能手。1997年毕业于太原师范学校,现任教于山西省实验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5年,曾先后获区、市、省级教学能手、教学标兵称号;2005年被评为市骨干教师。2006年荣获、太原市十佳百优教师等荣誉称号。2010年获得“三晋名师”称号。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