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古碑续19《民国皂洞峪太和寺碑记》
(2011-07-30 07:45:23)
标签:
皂洞峪太和寺盖州徐屯张天三民国四年营口古碑文化 |
分类: 碑林漫步扫尘阅碑 |
民国《太和寺碑记》[1]
张天三
太和寺碑记
尝闻斯山也,名之曰皂洞峪[2]。其古刹建立山巅,仅一楹[3]耳。溯自明代万历,至清朝康熙年移至南山之阳[4],重为动工,庙貌庄严,规模宏远,庶乎可观矣。据其□状,环迴皆山也。东连布云山[5],层峦叠翠;西望连云岛[6],巨海洪涛;南指片石岩[7]之尖峰峭壁;北枕古辰州之铁塔清河[8]。考其碑碣,乃明代之遗迹,亦一郡之名区。嗣于道光年,上帝庙[9]住持僧海青接兑此山,又为重修,赖有郡尉明韬公协助募化,庙宇复兴,焕然聿新,迄今五十余年矣。风雨消磨,庙宇凋零,甚至不堪睹状,兹者甲寅[10]秋,本僧相契[11]者四公,素□□持往来,触目警心,不忍邱墟[12],是以共襄盛事,鸠工庇材。阅三越月,功已告竣,因而敬将□方募化贵官、长者芳名勒石,以志不朽云。
经理监工人:任德三、韩永和、王作勋、王长文。
张天三撰文 书丹
太和寺主持僧 通善率徒智观
监工:王德纯
中华民国四年[13]五月二十八日榖旦敬立
【注释】
[1] 《太和寺碑记》 此碑现在存在于盖州市徐屯镇皂洞峪山下。旧庙已经不存,新庙尚未完工。碑为青石,通高 1.78米,其中碑身1.24米,宽56厘米,厚15厘米,楷书竖书。
[2] 皂洞峪 又称竈洞峪,俗称“烟囱山”。 山有山城,除东面以石壁为险外,余面均有石砌城墙。此山山城石崖上有“摩崖石刻”。
[3] 楹 房屋前部的柱子。《说文》:“楹,柱也”。也作为量词用,古代计算房屋的单位,一说一列为一楹;一说一间为一楹。
[4] 南山之阳 指搬迁到山南面朝阳的地方,即现址。
[5] 布云山 也称步雾山、步云山。在辽宁庄河市西北,盖州东。海拔1130米,为辽南第一峰。
[6] 连云岛 盖州西,盖州大清河在此流入辽东湾。《盖平县志》载“在城南四十五里,设关(隘)在此,今废。”
[7] 片石岩 位于太和寺南塔子沟,同属于徐屯乡,片石岩风景秀丽,山下原有石塔,片石岩下修有宝林寺。
[8] 铁塔清河 盖州古称辰州,城东五里有铁塔山,因石塔色青如铁,故名铁塔。山下有流过,大清河为盖州的母亲河,流经盖州城南,注入辽东湾。
[9] 上帝庙
[10] 甲寅
[11] 相契
[12] 邱墟 亦作“邱虚”。废墟,荒地。 汉扬雄 《太玄·礥》:“次六,将其车入于邱虚。” 司马光集注:“虚,与墟同。”
[13] 中华民国四年 公元19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