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出寒门,三代成贵子
标签:
寒门贵子高考 |
分类: 毁人不倦 |
http://s1/mw690/002brWoNzy7cvBZJY7630&690
今年高考之后,北京文科状元熊同学的一段视频,在网上引起很大反响。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现在农村地区越来越难考出来,他是中产家庭的孩子,父母都是外交官,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他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现在的状元都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很多人听了又感叹“寒门再难出贵子”。奇怪的是,居然没有具备新闻调查权的传统媒体去挖掘一番,人家爷爷是干什么的,也是“中产家庭”吗?当网人强调北京所能给予的资源时,你造不造人家屋子里都是外文书,首先是孩子本身肯读书?北京现在的中产家庭,绝大多数是外地人读了大学后留下的,再上一代很可能在底层。他们家里出贵子,那是积累的成果。
美国要算是化臭腐为神奇、将其他国家的“垃圾”变为人才的风水宝地了,但一个族群通常也要上百年时间才能汇入主流。如果你看美国大法官的履历,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最高法院里已经没有美国建国族群清教徒了。大法官安东宁·斯卡利亚去年年初去世之前,最高法院九名大法官里有六位天主教徒和三位犹太人。替换斯卡利亚的新法官尼尔·戈萨奇,虽然本人现在去英国国教教堂作礼拜,却来自天主教家庭,从小受的是天主教学校教育。
美国的天主教徒,先祖多是来自爱尔兰、波兰和意大利的贫苦农民。文化低,读的《圣经》译本还和美国建国族群不一样,他们曾经长期受歧视。他们不愿去公立学校读新教徒的《圣经》,只得自己办学校。但是,按美国政教分离的原则,这些天主教学校是得不到政府资助的。草创时期,实际上就相当于现在国内的打工子弟学校。而在今天,不但大法官里几乎占到三分之二;在奥巴马时期,还有副总统约瑟夫·拜登和众议院议长南茜·佩洛西也是天主教徒。或者说,美国当时总统权力继承次序的前三位,总统、副总统和众议院议长,都不属于美国建国族群。
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人人想望平等,但平等有个积累和发展的过程,达到平等需要时间。有想望,也要有耐心,要让发展过程走完各个环节。即使在美国那种自我改善能力很强、包容度很大的社会里,天主教徒也要经过一百余年的努力,才能全面追平基督徒。
而美国的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则在从巴黎写给妻子的一封信里,指明了通过教育而追平主流的途径:
I must study politics and war that my sons may have liberty to
study mathematics and philosophy. My sons ought to study
mathematics and philosophy, geography, natural history, naval
architecture, navigation, commerce, and agriculture, in order to
give their children a right to study painting, poetry, music,
architecture, statuary, tapestry, and porcelain.
《南方周末》曾有文章,《隔壁的初三》,说是上海只允许打工子弟挑选“所谓的‘紧缺专业’——如数控机床、美容美发、酒店服务、餐饮烹饪等几个有限的专业,而空姐、文秘、广告设计、物流、音乐教育,这些热门专业仅限上海生源”。打工子弟问:“别人与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我拿什么和上海孩子比明天?
美国公立学校也有州内学生和州外学生之分,后者学费贵得多。但要从州外换到州内,通常只需要父母在州内住满一年。《隔壁的初三》里的例子,那孩子已经在上海住了十年,怎么也该享受“市内”待遇了。不过,这问题还有另外一面。教育系统应该提供最大的选择;但是,在这前提下,你是否必须选择世俗认作最好的?
现在又是高考填志愿时候。寒门子弟,即使成绩很好,是否一定要报考金融等热门专业呢?或许,报考地质、煤炭、石油、矿产等国家紧缺的专业,对个人更有利一些?读个毕业后职位比较有保障的专业,即使野外工作比较辛苦,但津贴也多。第一步先实现经济革命。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晋升到机关,调回中心城市。孩子的中学时期在城里度过,成为城里人。再读个城市白领的专业,在第二代完成社会革命。第三代可以自幼学外语,星期六钢琴班星期天游泳课,读重点中学,进名牌大学,甚至出国留学,做戈萨奇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友或斯卡利亚的哈佛法学院学弟。在第三代搞好文化革命。
这样走,虽然慢一些,但发展模式的改变可以避免高速前进所带来的许多紧张。这一代或许当不了博士,但也避免了大学之后又是四、五年的经济困难,以及由经济困难引起的种种家庭矛盾。成年后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又要忍受高等学习的压力,还有恋爱和婚姻的焦虑,不但会损害健康,还可能扭曲心理,影响今后一辈子的生活。
当然,有人会说:只要高举……发扬……贯彻……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种话,也就听听罢了。不要真的去试。人性很脆弱,试不起的。硬要试,失败居多。还有人会说:国家必须提供……政府必须资助……这样才能克服困难!这类话也不要太当真。不管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都不要把政府当作抱你“嘘嘘”的大奶妈,自己的问题尽可能自己解决。
“我和别人比明天”,思路放远一点,这“明天”也可以是孙辈的明天。这话似乎迂腐,在当今人人都想从打工仔华丽转身为亿万富翁的浮躁之世。但是,当一个人有了世代传承、生命延续的远程目光,不发或少发那种追问“活着干什么”的青春忧郁症,脚踏泥地找一找,通向明天的道路其实总是有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