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背诗词,已算有文化

标签:
古典诗词武亦姝集句 |
分类: 附庸风雅 |
http://s14/mw690/002brWoNzy798gShIV7dd&690
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火了。特别是曾获擂主的上海复旦附中高二学生武亦姝,被很多网友赞为体现了他们对“古典才女”的幻想。当然,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股“火”也会过去。据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但愿这一背诗大赛能让目前在校的这一茬中小学生,多少记住几篇课文里教的古典诗词。这般已是甚好,甚好。
笔者一贯建议背诵记住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古文古诗(见拙文《情场也要讲文化》,“自由谈”2012年11月22日)。毕竟,对于中国人,背点古诗词是标配,至少对于生活在大陆和台湾的中国人是这样。就是可以靠脸蛋吃饭的艺考生,考到文化时,也会背背“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不过,古诗词背背就够了,学校抓抓就行了。如今能有几个人真懂古诗词?曾见中文教授所著鲁迅传记中,说到鲁迅幼年在私塾对对子,就是“老师出一句‘红花’,让学生按照词义和平仄,选相对的两字——譬如‘绿叶’、‘紫荆’来回答。”已经说了要平仄相对,“紫荆”怎么还能对“红花”?“花”和“荆”都是平声字嘛。
所以第一不要搞得跟群众运动似的,一大帮子人跳出来捞古诗词的钱——至少上报捞稿费,写一通似是而非的,笔者已见了几个。例如,某大报2月10日有篇文章,《被古诗词串起的心理联结》,里面说道:“太多的中国孩子是以《唐诗三百首》启蒙的,家长一句‘好雨知时节’,孩子接一句‘当春乃发生’,彼时父母眼里的笑和不愠不火的期盼,小院里慢慢流淌的光阴,都印刻在了孩子脑子里。”看着很不错,但是,《唐诗三百首》里有杜甫《春夜喜雨》这首诗吗?
你可以说本文也是捞稿费的,但本人至少态度认真,写文章时仔细做了作业。尽管很肯定地知道自己知道《唐诗三百首》里有哪些诗,那是印刻在脑子里的,还是从书架上取下该书,翻到目录页五律部分,在杜甫名下扫视了几遍。
另一个不要搞的,是千万不要搞古诗写作。《人民日报》前总编邓拓先生早就说过(见《燕山夜话·三分诗七分读》),“我们现在的旧体诗词水平如何呢?除了几位领导同志的作品以外,一般说来情况也很不妙。最突出的现象是有些人的旧体诗词往往不合格律。这就很成问题。……你最好不要采用旧的律诗、绝句和各种词牌。例如,你用了《满江红》的词牌,而又不是按照它的格律,那末,最好就另外起一个词牌的名字,如《满江黑》或其他,以便与《满江红》相区别。”比起六十余年前该文发表之时,当今语文水准又差了很多,实在不必鼓励人们都来写“满江黑”。
就看《中国诗词大会》本身。某郦姓评委面对全国观众,秀了一首苏轼集句:
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
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
集句通常为七绝。如果郦教授集的真是七绝,则第一句韵不对;如果第一句不想押韵,则应以仄声结尾,不可是平声的“欢”。另外,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写的是“长恨此身非我有”啊,改为“吾有”,平仄就不对了。
要学集句,不妨读读《牡丹亭》的集唐人句下场诗,每一折都有的。比如第十出《惊梦》之下场诗:
春望逍遥出画堂(张说),间梅遮柳不胜芳(罗隐)。
可知刘阮逢人处(许浑)?回首东风一断肠(韦庄)。
不说人家韵脚格律必是不错的,这集句还紧扣本折剧情。第一句是杜丽娘游园,第二句是梦见男主角柳梦梅,第三句是借神话传说表明两人梦中交欢,第四句是梦醒别离。下场诗就是一出戏的精致总结。郦教授的集句,与当时的大会情景有关系吗?
时代不同了,古诗背背就够了。能背古诗,已经超英赶美。英美中学从前必修希腊文和拉丁文,但公立学校早已淘汰了这两门对一般学生过于困难的课。今天还有几个英美文学教授,能够诵读贺拉西铿锵动人的诗句?没有这一古典修养,今日英美的桂冠诗人,就是写英文,也写不出济慈的音韵优美。笔者甚至不怀好意地猜想,让他们写一首格律严谨的十四行诗,只怕左支右绌很难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我们的古典传承,也就是多少记住一点而已。能得如此,遥想古诗人已今经在地底抚额叹曰:善哉,善哉。
(本文已于2月23日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