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istentialism theory 存在主义理论 (2012级社会工作 焦亮)
(2013-09-25 17:01:45)
标签:
理论分析教育 |
分类: 理论学习 |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existentialism social work theory
As a fully humanism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has been impacted deeply by existentialist thinking, and thus the form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values and theoretical system. By learning knowledge about existential theory of social work, social work practitioners can get a more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y, so that it can better provide more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service to clients.
A:
In the field of profession social work, existential theories of social work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cognitive theory, service object centered theory, Gestalt theory and many other social work theory. Bradford. K, Curry. A, Krill. D, and Weiss. D is the representative people of this theory. D et al. Among them, Donald F. Krill first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existentialism of social work, and has carried on the systematic exposition.
In addition, it is worth mentioning that, social work theory of existentialism is not the primary theory of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related subjects, this theory was born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lti-discipline; this is also the reason why the number of literature about this theory in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 is so rare. But as an important theory genre, Existentialism has a strong interdisciplinary usefulness for many disciplines such as philosophy, psychology and so on.
B:
Existential social work theory believe that the essence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is to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strengthen client's choice and responsibility, and emphasize their awareness during this process. Through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it is not difficult to see that existential theory of social work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closer involvement of the clients in the course of practice. Social workers should actively play its role in helping clients generate hope and stimulates its intrinsic dynamism and vitality. Through conversation, they can also promote the clients understand themselves, and acting on their own.
Existentialism theory advocate clients to do a series of awareness about their surrounding real world, and makes future oriented behavior changes by exploring the meaning of their own lives. This theory not only emphasizes the individual free will as the dominant position, but also encourages clients to realize self in the process of treatment. Individuals have the moderate ability to adapt the world they lived in. When people adapt the real world, rational thinking and perceptual thinking plays an equally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mind.
This theory also thinks that the influence of the individual experience of its early history is limited, in contrast to genetic factors; environmental factors can apply to individu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s a normal individual, the maturation of personality not only having the ability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actions, but also should constantly expanding their own personal perception.
C:
The main goal when social workers using the theory of Existentialism in the treatments is to create hope for their clients, and help them assume corresponding responsibilities by upgrading the main self knowledg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ocial work practic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first stage: Social worker will help their clients identify and clarify their view of the world. Social workers will guide them talk about their outlook on world, life, values, and guide them to gradually feel the presence of their way of life. This is the basic step of the whole treatment, only clients fully understand their own, there is a possibility of the next change myself.
The second stage: At this stage, social workers will encourage their clients put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n the prior treatment process into action. This is a critical step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their treatment, help clients found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strengths, and make themselves into the order of the established treatment goals.
The third stage: In the final stage, the social worker will help clients put their values which have been deeply changed in the previous two phases into action, and review the completion status of the target. This step can help the clients better accept their new self so that they can achieve personal benign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D:
As a higher level of application, which can be widely used for most of the population of social work theory, existentialism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Due to the wrong use of the therapy the therapist and patient's problems and other special reasons,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existential theory of social work in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 of the process may not just as one wishes, social workers should also keep high vigilance to the risk of these treatments. In addition to point out is that, in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 there is no fixed time limit about the clients’ treatment, as long as the service object demand at any time, treatment should be continued for a long time in the future.
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理论及其治疗方法管窥
焦
作为当代西方哲学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潮,存在主义聚焦于人类的局限性和生活的种种不幸、孤立、焦虑、悲剧和异化,自由、选择、责任是存在主义的三个核心概念[1]。作为一个充满人性关怀色彩的专业,社会工作受到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非常深刻,并进而形成了相应的价值理念和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新颖独特的理论视角,并在具体的社会工作实务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广泛运用。
一、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理论基本观点及其理论体系概览
(一)理论概述
在社会工作学界,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理论与案主中心理论、认知理论、格式塔理论等其他社会工作理论关系密切。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不断探索验证过程中,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理论的整合水平尚属中等。该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Bradford . K 、Curry . A 、Krill . D 、Weiss . D等人。这其中,Donald F. Krill最先提出了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而Thompson,N.于1992年所著的《存在主义与社会工作》,则是系统描述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内涵的一本重要著作。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理论并非社会工作专业的原生理论,而是结合其他多门学科之所长,从其他学科当中发展而生,故在社会工作学界当中的文献数量极为稀少。但存在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流派,对于以哲学、心理学为代表的诸多学科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有用性。了解掌握这些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对于我们更好把握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理论来说,无疑也是大有裨益的。
譬如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先驱人物Viktor Emil Frankl,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主张心理治疗的对象是“存在”这一人类本质。他认为治疗者应该从人类的存在出发,分析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帮助案主寻找生活的意义,发现和发挥自身独特存在的意义。而超精神治疗(精神病玄学)的创始人Thomas Hora,则试图从形而上学、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一系列学科整合。以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Rollo May,不仅首次将德国哲学家 M.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介绍到美国,更是在心理学史上被誉为介于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之间的桥梁人物[2]。另外,加拿大安大略省注册心理学家Alia W. Offman,也在存在主义理论拥有自己的独特建树。借助这些其他学科领域的知名人士的观点我们不难看出,存在主义理论在其他学科领域,特别是心理学领域中,存在主义拥有广泛的经验基础作为支撑。
(二)理论特质
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世界构建”(being in the world)。该术语最初源自于哲学,也有译者将其译作“在世存在”,其基本含义是指人存在于世界之中,与世界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在生成变化中展现自己的丰富面貌。具体说来,“世界构建”又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1)人与世界是不可分的整体(2)人的存在是忠实现实的、个别的和变化的(3)人的存在又是自己选择的。与之相关的其他专业术语还包括“价值立场”、“觉察”(此时此地)、“选择”、“直观了解”、“揭示愈合”、“超然的关怀”、“痛苦”等,这些相关概念会在下文中另作解释,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理论坚信,社会工作实务对服务对象介入的本质在于增进了解,加强服务对象的选择和责任感,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强调意识的提高。通过对这一本质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强调社会工作介入进而产生变化过程中服务对象紧密参与的重要性。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理论将人际关系的内涵解读为基于现实的平等个体之间(等价的)开放和安全的信任交换。在借助这一理论开展实务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当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帮助服务对象生成希望,并激发其内在的活力和生命力,通过认识和选择的建模,促进服务对象的自我理解和自发行为的形成。
另外,由于该理论极为重视服务对象的自我探寻和自我觉察,因而服务对象发生移情的可能性极小,无意识在服务对象功能变化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性别、文化、民族、种族等层面上的多样性等其他因素,也只能在一定层面上影响社会工作服务开展的效果。
(三)价值基础
关于存在主义理论价值基础的内涵,在此我们参考“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构架”进行解读。该框架划分了人的本性、活动取向、责任中心(人际关系)、时间取向、与环境(自然)的关系等6项基本的文化维度。结合之前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理论的价值基础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秉承中立的基本人性观:存在主义理论首先倾向于以中立的态度对待每个单独的个体;其次倡导积极良好的人性观,以此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对于人性本恶的观点保持保留的态度。
2.随遇而安的行为取向:存在主义理论倡导个体应该根据现状合理安排自己的行为,做到随遇而安。主动的自发行为和外界作用的被动行为都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3.家庭优先的人际关系取向:存在主义理论中,家庭关系在所有人际关系中处于最重要的核心地位,其他团体层面关系次之,个人层面关系再次。
4.此时此地的时间取向:存在主义理论倡导服务对象对其周边的现实世界进行一系列的觉察,并通过探寻自己的意义,做出面向未来的行为改变。因此该理论强调现在的时间取向,未来次之,过去再次。
5.与自然(环境)相伴生:人存在于世界之中,与世界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这是存在主义核心理念“世界构建”的一个重要含义,也是存在主义理论对与个体与自然关系的准确描述。
(四)对人的认识
存在主义理论强调个体自由意志的主导地位,强调服务对象在参与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探寻。个体对于自身所处的世界,能够表现出适度的适应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在其中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该理论同时认为,个体早期历史经历对其的影响程度是有限的,相较于遗传因素来说,环境因素更能够作用于个体成长发展。
关于人格及其变化,存在主义理论认为,一名心智健全,发育正常的个体,其成熟人格不仅表现在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而且应当愿意扩展自身意识层面的个人觉察。而人格变化的性质的界定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重新评估支配行为的价值立场,二是个体要为坚持或者改变已有的价值观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理论治疗手段在实务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一)治疗方法
1.基本要点
为服务对象创造希望和通过提升自我认知帮助服务对象承担责任是社会工作者运用存在主义理论开展治疗的主要治疗目标。在治疗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切实担负起自身治疗师的角色,并将治疗的焦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服务对象的行为,即要观察服务对象外显的行为举止;第二是服务对象的感觉,包括服务对象的感觉和知觉等心理因素;第三是服务对象的交际风格,即服务对象开展人际交流,特别是和重要他人开展交流时的具体态度、行为、举止等;第四是服务对象的价值观念,即通过一系列的观察与交流,对服务对象的基本价值立场和价值体系进行大致的把握,并对其持有的独特的世界构建,特别是具有支配地位的价值立场给予充分的理解。
而之所以能够借助存在主义理论开展治疗,并使得服务对象发生变化,其促动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与治疗师以及重要他人的关系的建立与改善,对服务对象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其次是自我觉察领域与层次的拓展,丰富了自身世界构建的内容,从深层次上作用于服务对象的思维认知领域;再次是责任感的培养与树立,使得服务对象能够为个人选择承担起相应的后果,存在主义理论认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是成熟人格的标志之一,这一转变同时也是个体个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存在主义理论视角下,治疗过程没有固定的期限,只要案主有所需求,治疗就理应随时持续开展下去。由于该理论强调个体对周遭环境的认知,因而个体所处环境状况,需根据不同服务对象的实际认知情况具体分析,区别看待。而个人历史经历在治疗当中的重要程度一般,这与上文中关于存在主义理论时间取向的介绍保持一致。另外,由于该理论将家庭视为个人人际关系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因素,因此在治疗中与个体的家人等其他重要他人协同工作,是开展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社会工作者所在的服务机构,则应当在其中保持相应的中立地位。
2.诊断与预估
诊断与预估是真正的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最先发生,同时也是最为基础的诊疗双方接触环节。通过对每一位服务对象业已创造了的其特有的世界构建,特别是其具有支配地位的价值立场进行深入理解,社会工作者得以运用该理论对服务对象进行诊断。而存在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预估,则通常需要包括三个步骤,一是要去充分理解服务对象的个人价值立场;二是通过人际关系入手,增强导致这种价值立场的相关人际关系;三是要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保持服务对象原有的“问题”持续存在,以便在随后的治疗过程中让服务对象见证自身价值立场的变迁经历。
3.治疗与目标设定
在治疗过程中开展目标设定,是运用存在主义理论开展社会工作治疗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环节。这是因为,设立目标这一行为本身,对个体就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能把个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的行为向特定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结合日常生活经历也不难发现,一个明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配合合适的反馈,可以令个人的相应表现获得更大的提升。而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则应当注意,目标设定的属性及其功能是高度灵活的,需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4.具体治疗技术
除了进行诊断与预估,并设定相应的目标之外,存在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工作实务治疗还包括以下几项具体的治疗技术:
(1)态度失衡:治疗者需要打破服务对象已有的态度、价值观,这一技术旨在帮助服务对象重塑立场,实现“揭示愈合”的效果,是重塑希望的第一步。
(2)精神建模:这是创造希望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服务对象既有的世界构建进行重构,改变服务对象对周遭世界的觉察方式,提升服务对象的自我认知。
(3)赋予活力:在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我探寻的同时,社会工作者也应当向服务对象传递生机与活力,引导服务对象向积极健康正面的方向努力发展。
(4)运用幽默:适当运用幽默感,不仅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治疗气氛,而且同时有助于培养服务对象的乐观精神,为服务对象提供觉察世界的另一种视角。
(5)热诚同感:社会工作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当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真诚,积极运用同理心技巧,切身体会服务对象的感受,进入并了解服务对象的内心世界,并力图将这种了解传达给对方。
(二)作为治疗师的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作为治疗师这一角色,在工作职能上与心理咨询师有许多的相似之处[3]。这其中,治疗师的个人觉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有助于保持治疗师在对服务对象实现同感的同时保持思维的清醒与独立,同时避免移情状况的发生。作为一名合格的治疗师,一名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对多种类型的自我欺骗行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还需要掌握包括精神问题、文化问题、不同社会系统之间如何相互影响以及个人、家庭生活阶段等多个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
而在专业技能方面,为了灵活运用存在主义理论,治疗师也需要掌握包括实现自我觉察、建立人际关系、培育生活希望、倡导自发行为等众多相应的专业技巧。另外,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和催人泪下的煽情能力,也是帮助治疗师有效开展工作的重要技能。另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从哲学体系中演变而来的理论,治疗师尤为注意要在使用存在主义理论开展治疗过程中始终坚持折衷主义。具体说来,就是对来自不同源泉的理论和方法要进行综合分析,进行折衷的选择。
那么,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治疗师,社会工作者需要接受哪些相关领域的培训呢?首先,社会工作者需要接受个人整合方面的训练,对自身的世界构建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其次,自我的理解和认知至关重要,只有实现了自我探索,才能在助人过程中做到有条不紊,来者不拒;另外,多多从事志愿活动,广泛接触不同类型的人群,对实现自我的专业素养提升来说无疑也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手段。这里需要指出,在存在主义治疗早期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专业督导的作用非常重要。当自我理解认知形成之后,督导的作用则相应的逐渐减小。
(三)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理论在实务中的适用性
作为一个应用水平较高,基本可以面向大多数人群广泛应用的社会工作理论,存在主义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领域越发得到广泛的运用。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并不难发现,存在主义疗法着力解决的是个人层次上的问题,除此之外,其他二元人际关系、小组群体、家庭乃至社区层面,存在主义疗法也都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但仍需指出,其可应用性会伴随着人群范围的扩大而逐步降低。
在实务领域中,存在主义理论及其治疗方法主要旨在解决包括个人人际关系问题、家庭问题、间系统问题和精神、宗教困扰等多个领域的问题,并拥有一定的特定服务目标人群,这其中既包括那些高度唤起且拥有抵抗能力的,行为矛盾,摇摆不定的患者,也包括那些被边缘价值所困扰的精神病患者以及上瘾者,同时也包括一些具有共同兴趣的小组成员。而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治疗者也应当高度警惕由于对该疗法的错误使用以及患者回避问题而导致无法实现自我治疗目标等问题所带来的风险。
由此可见,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理论模式也并非尽善尽美,其自身依然具有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当社会工作者面对诸如服务对象资源极度匮乏、服务对象出现神经器质性病变损伤、服务对象对自己曾经的创伤经历近乎病态的自恋等情境,该理论依然表现出很强的局限性,这时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灵活操作,选择其他适合这些情景的相关其他理论,创造性地开展相应的社会工作实务工作。
[1]刘
[2]罗洛•梅,恩斯特•安杰尔:《存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新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版
[3]科里(Corey.Gerald):《心理咨询与治疗经典案例(第7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第1版
参考文献:
1、刘
2、罗洛·梅,恩斯特·安杰尔:《存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新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版
3、科里(Corey.Gerald):《心理咨询与治疗经典案例(第7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第1版
4、谭文静
5、罗洛·梅
著,郭本禹
6、施耐德
(Schneider,K.J.)
7、罗洛·梅:《存在之发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