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者、辩者、行者,燕园再起航——记北大辩论队长杨子江【发表在《青春同行》05期】

(2011-03-23 17:17:51)
标签:

杂谈

分类: 人物专访

思者、辩者、行者,燕园再起航

——记北大辩论队长杨子江

文/李冉、于松民

他是面容清秀、气质儒雅、感情丰富的双鱼座男孩,闲下来喜欢独处,捧一本小说在手,享受片刻的安宁;他是辩论场上的常胜将军,中国大学生辩论界的传奇人物,“驰骋”于辩论赛场,与人针锋相对,唇枪舌战,慷慨陈词;他集多种角色于一身,武汉大学“十大风云学子”、“新闻先生”、“珞珈绿色大使”、原武汉大学现北京大学辩论队队长、“创想青春——2010两岸四地高校世博辩论大赛”的“全程最佳辩手”和“人气爆棚奖”得主……

他,就是杨子江。

http://s11/middle/7736d0c7t9f22db469d3a&690

是偶然也是必然,一路与辩论的不解之缘

杨子江最初接触辩论还是在2000年,读初中的他在一场校级比赛中获得了“最佳辩手奖”,父亲为了鼓励他,特意买了一套大学生辩论赛的光碟送给他。光碟中那些辩口利辞的大学生们深深引入杨子江的脑海,他渴望像路一鸣、周玄毅一样在赛场上妙语连珠,用充满睿智的语言与人交锋。有时候,爱上一样东西就是这样,多是因为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细节,偶然而简单,感恩于父亲的影响,杨子江迷上了辩论,有空就反复看辩论的光碟。也许是天赋慧根,也许是对辩论的热爱,他很快就掌握了辩论的技巧,从此驰骋辩论的赛场。

进入大学后,得益于武大注重自由发展大环境,杨子江的辩论潜质发挥得淋漓尽致,短短四年的大学生活上载写着光辉的辩论史。本科期间,多次参加国内国际大型辩论比赛。2008年后,杨子江担任武汉大学辩论队队长,在10月23日和11月11日由团省委和武昌区政府举行的辛亥首义历史文化专题大学生辩论邀请赛中,他所代表的武汉大学辩论队战胜了强大的对手华师和湖大,荣膺桂冠。后又在武大金秋辩论八进四比赛中,他凭借不俗表现一人包揽“决赛最佳”、“全程最佳”和“金秋冠军”。

乐观和豁达的性格,不同凡响的实力,使得杨子江在辩论赛场上屡创佳绩。“辩论是我的一项爱好,但是爱好不应该是生活的全部。”在其他方面杨子江也坚持着要求完美得有些苛刻的原则。2009年,他获得了武汉大学最高殊荣——年度“十大珞珈风云学子”称号,带着这份荣誉,杨子江又以优异的成绩保送到北京大学攻读硕士。曾经的偶然引领杨子江走进了辩论的世界,如今,近十年过去了,一切的努力和一系列的经历,成就了他的成果。

回忆起过去,杨子江战绩赫赫,但也并非一帆风顺,他谈起了他所经历的三次失败,“正好一次是代表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一次是代表武汉大学的,还有一次是后来代表北京大学的”面对失利,杨子江幽默地调侃道:“这三次失败对我的发展其实很重要,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让我在有了一些成功的时候能够保持冷静和清醒。年轻人永远不要怕失败,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把失败当成失败,那么它可永远也成不了妈妈啦!”

不是一个人的团队,也不只四个人在战斗

2010年,“创想青春——2010两岸四地高校世博辩论大赛”在北京拉开帷幕。此时的北京大学校园中已经16年没有校辩论队了,为了参加大赛,北大重新组建辩论队,由杨子江出任队长。在杨子江的带领下,北京大学代表队和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代表队一起成功晋级全国赛,最终北京大学代表队获得全国总决赛亚军,杨子江本人也获得了“全程最佳辩手”及“人气爆棚奖”。

“这和以前经历的比赛都不同,以前的比赛我更多的是在履行着辩手的单纯职责,很多事情都是学长和老师们帮助下完成的,就像已经编好了的程序,我需要做的只是‘双击’然后‘执行’。在北大与在武大时的辩论氛围不同,这次比赛中自己担任队长,我必须让自己意识到,这是我的一支队伍,要对它负责,操控好各个环节,当然压力也很大。”

谈到取得胜利的原因,杨子江的一番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不是一个人的团队,是四个人的。但是也不是只有四个人在战斗,我们的背后有大力支持的学校老师,还有鼓励着我们的观众们。”从最初的选拔队员、组建辩论队,到赛前长达10几天的基地封闭集训,再到决赛前的调整阵容,越是往后,训练的强度越大,队员们的协作力也越来越强。“后来评委点评的时候说‘这四个人很像’,其实四个人已经融合成了一个人。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要用宽容的态度来接受别人的观点,作为领队,又要广泛开放地获取观点,然后苛刻地进行挑选。总之,这是一次‘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赛。”

聚光灯下的辩论才子,生活中的随和男孩

说起辩论,杨子江脸上洋溢的热爱,甚是让人感动。

“辩论是对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全面考量”他说,“比如我一直认为,一支辩论队绝不能只有理科生或者只有文科生。因为前者擅长从前因后果的角度思考,而后者则多横向比较,只有一面,往往逻辑鲜明却内容生涩,或是辞藻华丽而中心不明。只有两者兼具,方可点连成线,线转成面,面面俱到,将整个体系严谨、优雅地展现给评委和观众,赢得比赛的胜利。”杨子江之所以能达到辩论体系的全面、严谨,是因为在他的思维中,有两道“门”。前是大门,以宽容、谦虚的态度广泛地接受观点,从各个角度对辩题以及背后的价值体系进行考量,构建辩论整个的框架。后是小门,以严谨、苛刻的态度在众多观点中挑选辩论要点,并有机组合,把框架改造成一辆战车,战无不利。

然而,思考是辩论动力的源泉,外在的表演也是决胜的关键!除了前面苦练站姿的经历以外,说起辩场上的辛苦,从杨子江的“两个最累”里我们可见一斑。 “你们知道打比赛的时候最累的两个地方是哪吗?是脸颊和后背。脸颊累不是因为话说得多、语速又快,而是因为比赛过程中要一直保持微笑,有一次嘉宾点评了近一个小时,然后颁奖,我们就坐在那一直笑到脸都木了。之所以后背觉得累,是因为为了迅速地站起来发言,并且让观众看起来精神、自信,辩手在场上只能坐到凳子的前三分之一,一直腰板笔直地挺到比赛结束。”这些是坐在台下观看比赛的观众们、是没有打过辩论赛的人们无法体会到的。

杨子江在赛场上叱咤风云的背后,是苦练、苦练、再苦练,苦撑、苦撑、再苦撑,是别人看不到的艰辛努力。大一时,杨子江只有120斤,大概是因为太瘦,他发现自己在打比赛的时候,身体常常不自觉地摇晃。为了克服这个毛病,他请朋友帮忙,在练习讲话的时候左右各站一个人,以此来强迫自己站定,坚持了一段时间这个毛病就改掉了。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在辩论和工作之余,杨子江却是个很安静的人。善于倾听,性格随和,是朋友给他的评价。闲暇之余,阅读一些心理学书籍也是他的一大爱好。

http://s6/middle/7736d0c7t9f22dd6c5645&690

 

最后,杨子江的话为这次采访画上了圆满的句点,也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是辩论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与众多思想者沟通,收获友情的同时又增长了见识,锻炼了思维能力。很多辩题的背后,又有各种的价值体系,这是值得我继续思考,并努力为之奋斗的。而提供一个思考与交流的起点、角度和平台,也是大学生辩论赛最重要的意义。今后虽然不在这个舞台上了,但她让我收获的,将伴随我走今后的路,这是我宝贵的财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